马街书会:因为紧贴土地,所以生机盎然

中国城市报 2025-02-21 20:44:04

2025马街书会现场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杨士奎摄

艺人组合亮相2025马街书会。

宝丰县委宣传部供图

“接地气、近民心,又是一次成功的曲艺盛会!”近日,2025马街书会圆满落下帷幕。天穹为幕、麦田作台,在为期3天的书会里,来自全国多地的1900余名说书艺人共赴延续700余年的文化之约。在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里,说唱者与观众融为一体,共同擦亮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曲艺名城”的金字招牌。

贴近群众

守护优秀文化根脉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街书会被誉为“中国曲艺史活化石”,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办,吸引大批民间艺人前来献艺。大家负鼓携琴,在麦田中说书会友。

今年的马街书会以“守望说唱 情系万家”为主题,内容包括常态化展演、传统民俗对戏表演、收徒拜师仪式,以及“第二十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活动。

“我们是第一次参加马街书会,切身感受到当地群众对曲艺文化的喜爱与热忱。希望以后多参加,把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送到基层。”来自青海省的阿姑美组合代表包贞贞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会上,阿姑美组合带来了青海“花儿”民歌。现场观众评述:“清脆悠扬婉转,听着听着,‘花儿’就‘开’在了心里。”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马街书会没有华美的灯光,却有着最质朴的热烈气氛。扎下摊子、说书亮艺,小场地、大舞台,艺人们琴弦一拉、简板一打,唱者自醉,听者入迷。今年马街书会上,泉州南音、陕北说书等1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齐亮相,引来阵阵叫好声。

“此次展演节目来自全国各地,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地曲艺保护成果,彰显了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在说唱文化保护、发展、传承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平顶山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申红霞说。

“能与全国优秀的曲艺工作者同台献艺,这既是充分展示陕北说书艺术的好机会,也是我进行深入交流学习的好机会。”陕西省曲协副主席、陕北说书传承人熊竹英说。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书会现场,熊竹英演唱了火爆全球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配唱曲目《黄风起兮》。高亢激昂的曲调引发现场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欢呼喝彩。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少伟表示,要扎实做好“中国曲艺史活化石”的系统性保护,推动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双向驱动传播理念,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让马街书会持续“传下去、火起来”。

传承创新

积极培育专业人才

“我参加马街书会有30年了,今年的艺人来得比往年多。”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曲艺家、渔鼓道情传承人王在礼说,马街书会不仅是民间曲艺的盛会,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习钻研曲艺后,亮相马街书会。

今年首次登台的刘子昂不过7岁,却已经能熟练地打上一段快板;年仅9岁的黄钰淼,已经学艺3年,一曲三弦书唱出满堂彩……

近年来,为更好地培养曲艺人才,宝丰县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平台,成立了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马街书会说唱艺术团等专业培训学校,培育人才力量,实施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同时与地方高校联合,加大文化传承基地和人才梯队建设,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为打造“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宝丰县自去年起在马街书会景区启动常态化演出。每周二至周五的“马街书场”为观众呈现精彩的长篇大书演出,每周六周日的“马街故事”为观众呈现曲艺展演和沉浸式演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在我们学校学习,学生们可以接触很多曲艺大家,拥有接受进一步指导和培训机会。”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校长王凯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学校于2023年揭牌成立,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快板书表演艺术家王印权任名誉校长,聘请国家一级演员张志宽等23名全国知名曲艺家任教师,开办了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10多个曲种教程。截至目前,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已培养曲艺爱好者300余名。

老艺人们把绝活传下来,年轻人接棒创新,外地艺人来了都似归家,这份凝聚力正是中华曲艺生生不息的密码。“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从赶会人的沉浸式体验,到艺人和艺术的新生,这场‘永不落幕的书会’正以文化之力滋养乡土,以创新之姿点亮未来。”王凯表示。

产业融合

打造曲艺发展高地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样态,马街书会能够延续至今,得益于文艺政策的扶持,更得益于它在一年又一年的举办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文化共生机制。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代表乡土中国,接续现代与古典。正因为‘土得掉渣’,所以它始终生机盎然。”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南大学副教授杨宏鹏表示。

经过多年发展,马街书会已成为宝丰县的“文化根”“聚宝盆”。它把全国各地的曲艺高手都吸引了过来,把爆棚的人气和文艺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也带了过来。在马街书会场地周边,餐饮、住宿、商业街配套等产业开始逐步兴起,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写下生动注脚。

“今年,我们将持续深化马街书会文旅融合,突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业态培育,打造宝丰文化旅游新亮点、新名片;同时,通过创新沉浸式演出、完善曲艺链条以及打造文创产品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马街书会的知名度。”宝丰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助推文化繁荣的过程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让马街书会真正‘活起来’。”吴少伟表示,要积极打造马街书会相关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文化明信片、手绘历史发展图、特色乐器等。同时,通过举办主题购物节、文创产品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还要探索“非遗+”模式,发展文旅新业态,依托国家级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将马街书会与文化旅游、乡村全面振兴等结合起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发展新模式。

河南省青年商会会长吴麒洋表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谋局“一盘棋”,才能实现落子“大合唱”。宝丰县要以马街书会为“针线”,串联农业、文化、教育、工业等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局,赋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强化科技赋能,开拓宝丰文化创意经济发展新赛道。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0 阅读:0

中国城市报

简介:《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