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的法则,在银行里好像不太适用,熬资历这条路行不通了。
按理说,在一个行业里深耕细作,工作时间越久,技能和阅历会更高,本该更加吃香。
可银行的员工,大部分都不能套用这种模式,不管是跳槽还是提拔,需要越早越好,否则就容易赶不上趟。
35岁的关口,银行的员工都清楚,要是没有走上管理岗位,可能再怎么坚守,职业生涯也就这样了。
虽然银行每年都会招收新员工,不断拉低在岗职工的平均年龄,管理层总是把提拔了多少青年员工,作为工作的重心。
可客户在一线网点,仍然可以看到年纪很大的员工,驻守在柜台,也有不少临近退休的员工,还在外出拓客。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银行员工每一步都很难,且越老就越不值钱了。
第一,银行的业务并不难学。看上去银行的岗位有很多,包括一线营销,中场支撑,后台管理等等,实际上很多业务都是互通,学起来并不复杂。
从大方向来说,银行只有两个条线,分别是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如果这两个板块都有工作经验,就算是一个合格的银行员工了。
一般情况下,三至五年的时间,员工就能熟悉银行的所有业务,后面的时间就是不断复习和巩固,不会有太多的新业务摄入。
时间久了,银行员工会感觉很乏味,每天都是在重复一件事情,即使到了轮岗的阶段,也会很快陷入一样的境地,毫无新意。
第二,什么岗位都需要年轻人。不论是哪个行业,竞聘和招聘信息中,都会有一条关于年龄的限制,普遍是35岁或者40岁以下,除非特别优秀或者资源丰富,才能打破惯例。
这说明,就业市场里的所有岗位,都需要年轻人,年轻人身强力壮,适应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可以较快地融入团队,用人单位的风险会小一些。
现在的中年员工,常年坐在办公室,有太多亚健康的情况了,没个腰间盘突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银行干了很多年。
出于稳健考虑,管理层不太敢把繁琐和紧急的工作交给他们,也会逐步削弱中年员工的工作能力,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年纪越大越难以改变。银行是大企业,不可能做过河拆桥的事情,老员工为银行付出了很多,在合理的范畴内,银行会尽量给他们安排一些中后台岗位。
像授信审批、风险合规、行政管理方面的岗位,大部分都是老员工,这些岗位需要严谨和负责,也算是物尽其用。
当然,这样的安排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很多一线青年员工就经常抱怨,老员工太墨守成规了,什么细节都掐得很紧,一点情面都不留,业务太难做了。
没办法,老员工在银行工作了这么多年,很多模式都已经固化,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银行的快速转型。
区别于医生、教师、科学家等岗位,能够实现“长期主义”,这类人群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算越老越值钱。
而银行员工本质上还算是服务业,没有太高端的技术,年轻人才有资本,越老就越“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