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挪威政府官网上的一则公告让全球稀土市场炸了锅——该国在北大西洋4000米深海底发现了3000万吨稀土矿藏。
美国商务部连夜飞抵奥斯陆,签下价值百亿美元的开采协议,西方媒体欢呼“中国稀土霸权终结”。
可话音未落,海外媒体就泼了盆冷水:“没有中国人的‘炼金术’,这些矿石和海底鹅卵石没区别!”
挖矿?先学会中国式潜水挪威的稀土矿藏可不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而是被压在相当于4座埃菲尔铁塔叠起来的海底深渊,当前全球最先进的深海采矿船最大作业深度仅2000米,面对4000米的超高压、低温环境,设备故障率直接飙升300%。
挪威政府报告显示,单套深海采矿系统造价12亿美元,是陆地采矿成本的47倍,即便美国砸下百亿美元攻关,回报率也低得可怜。
更尴尬的是矿石“偏科”——挪威矿藏中铈、镧等轻稀土占九成,而制造F-35隐形战机涂层的镝、生产洲际导弹制导系统的钕等重稀土占比不足3%。
反观中国,仅包头稀土高新区就聚集了217家上下游企业,从矿石粉碎到高纯度金属提炼,全产业链闭着眼睛都能玩转。
美国自家最大稀土矿Mountain Pass的矿石,至今仍要打包运到中国盛和资源的成都工厂,用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法”提纯到99.999%,这项技术握有全球90%专利,比米其林餐厅的秘制酱料配方还难破解。
西方以为抢到矿就能卡中国脖子,殊不知真正的技术壁垒在矿石上岸之后,中国稀土精炼产能占全球93%,相当于全球每100吨高纯度稀土,有93吨得看中国工厂脸色。
2024年中国稀土永磁体出口额突破210亿美元,特斯拉每卖一辆车就得乖乖交47美元专利费,连马斯克都调侃:“这比Autopilot软件订阅费还难逃”。
挪威矿从勘探到量产至少需要10年,而中国早已玩起“降维打击”——中科院最新研制的钐钴永磁体,能让卫星减重30%的同时提升50%续航,逼得SpaceX主动上门求合作。
更绝的是绿色开采技术:美国环保署数据显示,每提炼1吨稀土需处理2000吨废水,而中国通过“离子型稀土绿色开采技术”,把污染降低了76%,难怪挪威环保组织举牌抗议:“我们宁要中国的清洁技术,不要美国的污染订单!”
卖矿?先学中国定规矩这场稀土争夺战最精彩的转折,莫过于游戏规则的改写,当美国还在盘算怎么挖矿时,上海稀土交易所已联合刚果(金)、巴西等12国,推动“稀土人民币结算”,这相当于在资源贸易领域复制了“石油美元”的玩法,只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中国。
回头看看美国那份连夜签的协议,活脱脱是出黑色幽默:挪威矿未来收益的50%要注入美乌联合基金,美方还能用金融工具“合法收割”资源红利,这种“既要你的矿,还要你的钱”的操作,连乌克兰人都看不下去了,环保组织直接贴上“新殖民主义”标签。
挪威海底的稀土矿就像块镶着钻石的硬骨头——闻着香,实际上啃起来硌牙。
当《华尔街日报》鼓吹“打破中国垄断”时,硅谷的工程师们正在二手交易平台倒卖中国产的稀土分离设备说明书,有网友神评论:“这就好比买了高级牛排却不会用刀叉,最后还得找中餐馆老板借筷子。”
至于那3000万吨矿石?听说第一批样品刚运抵洛杉矶港,就被海关贴上了“需中国技术支援”的加急标签,美国的稀土危机根本就是“无解”,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不管有没有矿,自己不要得瑟,不要盲目自信
我去查了一下根本没矿专门骗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