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最后一周,美国中西部农场的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棉花和大豆,农场主们盯着手机上跳动的期货价格,气得直跺脚:“说好的让美国再次伟大,怎么变成让仓库再次爆仓了?”
这场面,全因中国反手甩出的“关税回旋镖”——两个月内,中国对美棉花进口量暴跌80%,大排量汽车进口缩水70%,甚至连美国引以为傲的液化天然气(LNG)也彻底从中国采购清单上消失。
加税10%?我们直接砍单80%时间倒回两个月前,特朗普政府刚对中国输美商品抡起“关税大棒”,中方24小时内就甩出反制清单:玉米、小麦加税15%,大豆、牛肉加税10%,连美国人引以为傲的LNG也被贴上15%的“涨价标签”。
美媒起初不以为意,毕竟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高达460亿美元(约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24%),谁能想到“10%-15%的温和税率”竟成了“断崖式砍单”的导火索?
数据显示,美国棉花对华出口量已跌至1994年以来最低水平,中西部棉农的仓库里积压了价值37亿美元的库存,足够给全美每人织三条牛仔裤。
更惨的是半导体设备——中国进口量骤降30%,直接让硅谷的精密仪器制造商股价集体“跳水”。有工程师自嘲:“本想用关税锁死中国芯片,结果锁死的是自家财报。”
你卡我脖子,我换条赛道这场博弈最精彩的戏码,莫过于中国供应链的“乾坤大挪移”,当美国还在盘算“关税能让中国多疼”时,中企早已把订单甩给了澳大利亚、巴西甚至非洲。
以LNG为例,中国连续40天“零进口”美国天然气,转头就签下澳大利亚的15年长约,每年60万吨的稳定供应直接把美企踢出牌桌。
更绝的是大豆战场——2024年中国进口巴西大豆占比飙升至70%,美国份额被压缩到不足20%,气得爱荷华州农场主举着“我们需要中国市场”的横幅冲进白宫请愿。
就连被美国严防死守的科技领域,中国也玩出了新花样,当初国内工程师加班到凌晨两点就为攻克14纳米技术,现在连光刻机都搓出来了,这样的反转必定会让美国感受到暴击。
集中采购VS散装销售中美贸易战的胜负手,藏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里,中国手握“集中采购”王牌,粮食、能源等关键物资由央企统一调配,说换供应商就换供应商。
而美国农场主却是“散兵游勇”,没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买家,3亿人的内需市场根本吞不下天量库存。
明尼苏达州的猪肉商算过一笔账:如果中国持续减少进口,每头猪的利润将缩水47美元!更扎心的是价格战——美国不得不将滞销农产品低价倾销,导致本土市场价格崩盘,形成“越卖越亏,越亏越卖”的死循环。
反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布局,硬是把巴西棉花、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渠道拓成了“高速公路”。
当《华尔街日报》哀叹“关税战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时,TikTok上一条热评道破天机:“这就好比超市对老顾客涨价,结果人家转身办了隔壁店的会员卡。”
至于那批在洛杉矶港滞留的美国LNG货轮?听说船长们最近迷上了中国网购——仓库里的“滞销天然气”,或许可以用来加热来自中国的食物,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