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辞职去美国前,留下三句话,直接揭露人才流失现状

王阿婷 2023-03-26 23:12:50

有的人被国家培养出国留学却一去复返;有的人,学成归国,用一腔热忱来回报祖国。

他们占据了两个极端,前者被唾弃,后者受敬仰。

但还有一些人,他们回来了却又走了,是诱惑太大还是心本不诚?

做出同样选择的前北大教授许晨阳,给出了答案。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三句话,让很多人开始正视中国学术界存在已久的问题。

并且做出了很大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回到中国、选择中国。

而能能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术界弊端中国的许晨阳,从他的成长经历就能看出。

他不仅数学天赋出众,对权威、制度,也有着挑战改变的勇气。

数学天才的成长之路

徐晨阳出生在1981年的山城重庆,他的性格也有着重庆的热辣直接。他的父母认为读书才能有好前途,所以对徐晨阳的教育非常看重。

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就是因为这种理念和关心,让父母很快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针对性的报名培训班,对他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数学培养。

几年的时间他就远超同龄人,上小学的年纪,就掌握了初中、甚至是高中的数学知识。

他凭借自己的天赋,考入了成都的树德中学。

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天才聚集地,每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九成以上都能进入一流的本科大学。

这样的氛围里,徐晨阳一点都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是老师眼里的“刺头”。

他在数学课上从不听讲,很多理科类的科目也是不将老师放在眼里。

课堂上直接质疑老师并指责老师“偏向女生”,但他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让老师又爱又恨。

那段年少轻狂的日子,他还学会了抽烟、甚至开始打架,在父亲强硬的棍棒教育下,将注意力转回了自己喜欢的数学。

1998年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被四川省数学代表队看中。

经历了高强、高压的培训后,当年的全国数学竞赛中,代表四川队轻松摘下了金牌桂冠。

后来他成功进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这个更广阔的天地里,被更多、更先进、更系统的数学洗礼。

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从大一开始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青春洋溢的校园里,徐晨阳不是在教学楼、就是在图书馆,他的世界被数学充斥。

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学完的知识,但是他并不满足,没有停下更进一步的脚步。

而就在这个时候在国际数学领域取得多项成就的田刚院士,非常看重徐晨阳的才华、欣赏他的努力。

将他收为自己门下的研究生,让他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不再只在理论知识的象牙塔里遨游,推开大门走到更高阔的世界。

徐晨阳也并没有辜负田院士的期待与教导,他在数学方面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并且非常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

田院士想让他在数学领域继续深耕,推荐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而北京大学也全力支持,他成为公费留学的其中一员。

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后,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语言,对徐晨阳没有丝毫的影响。

反而是他聪明的头脑、自信的态度,让他在众多博士生中脱颖而出。

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又用了几年,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习。

他出色的表现,让麻省理工递出橄榄枝,希望用高高薪和教授的职称,留下他。

但在这个时候,国内的田教授也打来了电话,告诉他国内数学人才非常紧缺,希望他能回国任教。

这两个选择面前,徐晨阳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国,他暗暗在心中发誓,要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祖国,回报母校对自己的支持。

六年时间取得成果无数

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后,徐晨阳马上就投入到了工作中,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一名教授。

他对待知识严谨且认真,但他的课堂却是幽默风趣的。

旁征博引解析透彻又到位,每次上课可以说是座无虚席,每次都是头脑风暴、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倾囊相授,对待学生积极负责,与此同时他取得的数学成果也让全球数学界人士瞩目。

他形成了自己的数学体系,就相当于构建了自己的数学世界。

荣获拉马努金奖,是唯一一个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青年数学家。

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也被他收入囊中,获得100万美金的奖励,是当年第一个获奖的中国青年学者。

这忙碌又充实的六年中,徐晨阳也成功当选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教授,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所有人期待他继续造就更加辉煌的成绩时,他却提出要辞去现在在国内的一切职务,重新返回美国。

很多人都感到了震惊和不解,甚至很多反应激烈的人说说他是“白眼狼”。

无论如何挽留,徐晨阳还是坚定的选择了离开。

而在之后的采访中,他说了三句话,指出中国学术界的弊端、也是自己的离开的理由,让很多人陷入沉思。

三句话揭露三大弊端

第一句:学风太浮躁,人们太急功近利追求名利,不能安心潜心搞学术研究。

每个成果对于外行人来说,只能看到它万众瞩目、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在这项成果背后,是无数专家教授呕心沥血、经历成百上千次实验、无数次推倒又重来的过程。

这就要学者能耐得住寂寞、经受住失败,真正静下心来。

但是在国内的学术圈里,很多人都被外界很多东西诱惑,失去了自己的初心。

一味的追求职称名利,没有耐心去做研究,很多东西都是浮于表面。

学术界应该是深入挖掘、大胆思考、仔细验证去伪求真的,但现实却是逐本求末,心思不再放在研究上,被各种外界的利益裹挟,学者最重要的本心被侵蚀。

第二句:论资排辈太严重,青年科学家科研经费难以保障,扶持力度不够,众多评选职称看年龄不看水平。

古人都曾说过“达者为师”,但在学术界却不是这样。

只要你的资历够老、年龄有优势,就能高高在上的指导年龄小的、资历年轻的。

不管后来者取得的成果有多少、真实的学术水平怎么样,只能接受这种无形的压制。

而且在很多经费的分配上,也被这种论资排辈所影响。

不从实际需求出发,却大搞这种人情主义,这让在西方接受多年教育的徐晨阳非常不习惯。

而且按照他的个人成果与做出的贡献,已经有了成为院士的资格,但他两次申请都遭到了拒绝,这让他对国内的科研圈更加不满。

第三句:数学界造假太严重,学术造假、论文造假现象太多

在端正严肃的学术领域,造假是最不能容忍的,但在国内这种风气却越演越烈。

职称评定需要论文数量,很多老师就会“水”一些论文。

甚至出现了一批抄袭、借鉴学生的情况,文章没有深度可言,却真的有人凭借这些获得了事业上的升级。

这让对待数学一向严肃、认真的许晨阳非常看不惯。

这些原因的加持下,他对国内的情况越来越失望,自己又无力改变,所以最终选择了返回美国,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继续数学研究。

许晨阳的这三句话,将学术科研界的问题彻彻底底暴露在阳光下,让人必须直面这些沉积已久的“毒瘤”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逆转人才流失,不是只靠几句家国情怀就能改变的。

人才回流从改变开始

葛优在电影里曾经说“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电影过去了很多年,但这句话放到当下,仍然适用。而为了吸引高端学术人才,已经有了很多方面的调整。

在学术圈里,已经不是以资历为先,而是靠能力说话。

无论你的年龄有多年轻,但只要你有能力、有成果、有想法,就能走到更重要的位置,并且能够获得科研经费的支持与倾斜。

取得无数世界级成果、中国独自拥有专利的航空领域,就是最鲜明的代表,他们平均年龄是青壮年的团队,已经引起了国外的深深忌惮。

对于学术造假、抄袭能不正之风更是严肃对待,优化科研队伍剔除浮躁之风,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加自主、干净的科研环境。

而且大幅度提升高端人才的待遇,让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没有后顾之忧。

除了这些学术界的改变外,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种软实力的输出。

也让更多高端人才,看出中国是自己发展的沃土。

不仅很多留学生选择回国,越来越多重量级的国外科研团队也选择了中国。

根据2021年的数据统计,有1400名科学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的工作、优渥的生活,选择回到祖国。

为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中有丘成桐、颜宁等。

选择到中国的外国科学家也有不少。

除了带领团队加盟上海理工大学,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的日本科学家藤岛昭外。

还有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科学家戴维·布雷迪也不得不提。

戴维·布雷迪主要研究造像领域,刚开始与美国军方合作,想要在成果应用到军事领域提高美国的军事水平。

但在研究中途,却被美国以一直没有研究成果放弃,不再提供任何支持。

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的研究,选择来到中国重新开始。

了解到他的需求后,中国提供了全方面的支持。

让他没有任何顾虑,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中,就算前几年投入巨大却没有任何成果也没有任何不满。

这让戴维·布雷迪更加急切,最终研究成功。

这项成果在影像方面、人工智能,特别是无人驾驶方面非常重要。

可以说是趋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填补了技术上的空缺,更带来了上千亿的收入。

结语

自身发展的需求、西方国家的制裁逼迫,都是让中国走上自主研发道路的驱动力,而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

稳定的研究环境、国家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广阔的发展沃土都是人才回流、扎根中国的原因。

其实要感谢许晨阳教授,因为他的离开,让人开始反思,因为他的三句话,开始改变。

希望有一天依然拥有中国国籍的许教授再次回到这片让他眷恋的土地。

2 阅读:290
评论列表
  • 2023-04-14 10:15

    他说的很通透。大学的纲领要领就该如此,不是一味追逐金钱。带着金钱的想法去读大学,这样的大学已经不能叫大学,因该叫金融所。回报是需要时间的,别想着大学一毕业就可以出人头地,把基础研究打牢固必然成就大器。四十岁前都是打根基,之后笃定之前真确的目标才是收获的季节。

    千寻 回复:
    你说的非常正确,但是你觉得大多数人的丈母娘能同意这个事吗?

王阿婷

简介:每天更新热点文章,大家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