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为天然产的一种红色的多水高岭土。主产于山西、河南、江苏等地,除去杂质,研度细末入药。赤石脂,味甘、酸、涩,性温。常用为收涩药,有固涩收湿、敛脱止泻、止血止带的作用。外用于疮疽久不收口。
本品甘酸涩性温,质重而涩。有收敛固肠的功能。最常用于久泻、久痢不止,大肠虚寒滑脱不禁,甚至因泻痢过久而脱肛等症。如肠胃虚寒,腹中冷痛,下痢脓血,久久不止,可配干姜、粳米同用。先将赤石脂研为细末,留一半不煎,其余一半与干姜、梗米同煎,煎至米熟后,弃去渣滓,再把留下的一半赤石脂末放入汤内,分两次温服(《伤寒论》桃花汤)。如肠滑不禁,泻利不止,可配禹余粮(赤石脂禹余粮汤)同用,或加车前子、茯苓之类,兼利小便。总之,本品用于下焦不固之证。
本品可固涩止血,治疗妇女崩(子宫大量出血)、漏(子宫经常小量出血)不止,常配生地黄、当归、白芍、白术、酒炒黄芩、续断炭、棕榈炭、艾炭、阿胶、桑寄生、炙黄芪等同用。
对于慢性痢疾、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本品可使大便次数减少。对于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男女大便下血久久不止等,加用本品,可帮助止血。
据现代研究报道,本品对发炎的冑肠黏膜有保护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异物的刺激,一方面可吸着炎性渗出物,使炎症缓解。对胃肠出血也有止血作用。本品亦能吸着消化道的毒物,故也可用于磷、汞内服中毒时,服用本品以防止毒物吸收。
禹余粮、赤石脂均能涩肠止痢、止血,但禹余粮甘咸性寒,赤石脂甘酸性温。
花蕊石、赤石脂都能酸涩止血,但花蕊石偏治咳血、吐血,赤石脂偏治崩漏、便血。
白石脂与赤石脂主治略同,但赤石脂偏入血分。
赤石脂常煅用,以增加其涩性。
用量一般为9~15g,重症时可用至30g。
大肠有实邪者禁用本品。连续服用有使食欲减退的弊害。
本品重坠,故孕妇慎用。
赤石脂又名桃花石,一般中医不太了解,也不太使用,实际上这是一味很好用的止泻收涩药,可以和西药蒙脱石散相媲美。
《伤寒论》中著名的桃花汤就是以此药为主的止利方。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赤石脂也称高岭土,色赤,质滑腻,如膏脂而名。易碎,用舌舔之黏者为佳。味甘、涩、平,性温,入脾、胃、大肠经,能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治腹痛下利脓血,腹冷喜温、舌淡脉迟者相宜。赤石脂甘温重坠入下焦血分,其质细腻,分子颗粒有吸附作用,能吸收肠道有毒物质,保护胃肠黏膜,止胃肠出血,现代用来治急慢性结肠炎、红白痢疾、虚寒腹痛、腹泻等。
这么好的一味药,现代中医用得很少,束之高阁,很可惜,我在临床上常用在两个方面:一是腹泻,二是制酸。这里举一例长期腹泻、慢性结肠炎的病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验案:乔某,男,42岁。腹泻10多年,面色枯黄,人极度消瘦无力,走几步路就微喘,需要歇息一阵,上面吃,下面就拉。长年辗转多地,转治多位医生,治疗无效。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患者已近崩溃之态,暮名前来中医处求治。
刻诊:脉沉弱无力兼数,舌淡若薄白。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下焦失固。
处方:赤石脂200g(其中10g研末冲服)、怀山药100g,炮姜、干姜各15g,仙鹤草100g,补骨脂30g,煅牡蛎50g,黄连30g,生地榆30g,羌活10g,防风10g,甘草10g,15剂,水煎服,日分多次,少量频服,每日1剂。
此方为《金匮要略》中桃花汤加减而来,临床运用多年,效果显著。如果有腹痛,可以加炒白芍60g,取痛泻要方之意。
1周后,腹泻已止。告曰:坚持把药服完。半个月后,多年腹泻基本止住,后以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善后,3个月后痊愈。[古道瘦马医案]
此案就是用大量赤石脂温肾收涩,止住多年腹泻,效果显著。要说明的一点是量必须大,这是《伤寒论》的原意。量小,杯水车薪,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