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压差过大怎么办?治疗良方来了

自然料法探索者 2025-04-12 11:02:43

脉压差大怎么办

撰文 李 琳

编辑 保健君

许多高血压患者都听说过“脉压差过大”这个词。到底什么是脉压差?脉压差过大有什么危害,又该如何治疗呢?

了解脉压差

当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泵入动脉,此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最大压力称为收缩压,也称为“高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回流到心脏,此时血管壁通过自身的回弹力推着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产生的最小压力称为舒张压,也称为“低压”。

脉压差是血压的高压和低压之间的差值。

脉压差是怎么增大的

脉压差增大主要与血管变“硬”有关。血管因弹性减退而僵硬度增加,当心脏收缩时,不能相应扩张,就会导致收缩压也就是高压升高;当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的弹性下降会影响其回缩,导致舒张压也就是低压降低。高压升高,低压降低,那么脉压差就会增大。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脉压差会在30~40mmHg(毫米汞柱)之间波动。如果脉压差大于60mmHg就可视为脉压差过大,小于20mmHg则可视为脉压差过小。在临床上将脉压差增大的情况设置了一个专有名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诊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

脉压差增大跟年龄相关,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占到了30.33%。但脉压差增大与年龄也并不完全成正比,有不少人的血压会提前进入“老龄化”的状态,也就是提前进入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状态。

除了年龄、血压等因素外,其他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也会加速动脉硬化、脉压差变大,如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都是加速动脉老化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一些继发的原因,例如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亢、贫血等也会导致脉压差增大。

脉压差增大危害不可小觑

脉压差增大的高血压有什么危害呢?

有研究发现,在高压恒定时,脉压差较大的人群与老年人不良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例如会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概率。

这些疾病与脉压差增大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就像水流对河床的冲击力,忽大忽小,对血管壁的剪切应力就会增加,进一步导致血管内皮受损,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事件。

脉压差增大时高压和低压哪个更重要

对于脉压差过大的情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推荐应更加关注高压,也就是要将高压尽量控制达标,当然也要尽量避免低压过低。

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推荐脉压差大的高血压人群目标高压为140~150mmHg,如耐受性良好,推荐高压降到130~140mmHg。但是,应尽可能避免将低压降至<70mmHg,以防止器官灌注不足。

脉压差增大高血压治疗良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

患者王女士65岁,有2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一直吃西药进行控制,效果不错。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王女士的血压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之前服用的药物已经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了,还经常出现头晕、胸闷、心慌甚至黑蒙等症状,血压测量显示她的高压160mmHg,低压只有60mmHg,还合并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

这种情况下,血压不能降得过低,否则就会出现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的情况,尤其容易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王女士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她的高压降下来了,低压也没有降得过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医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使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降低,但对于脉压差大的情况,西药降压存在局限性。而中医治疗高血压,在改善患者体质、缓解症状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的成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可以预防低压过低带来的副作用,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增效减毒”的优势。

中医认为,脉压差大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证型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黄帝内经》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肝与高血压关系非常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血亏虚,阴血不足就会出现“阳亢”,化火上扰头目,就会出现眩晕、头痛等高血压常见的症状。

同时,肾在高血压中也有重要位置。随着年龄增长,肾精也会亏虚,形成肝肾阴虚,也会致肝阳上亢而出现高血压的症状。肝肾阴虚导致的高血压常会出现头晕头沉、目涩、腰膝酸软、咽干口燥、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压的头部症状有一定特点,就是后脑勺加后颈部的僵硬、胀痛、晕沉感,有的患者形容就像头上戴了一顶无形的帽子。

中医对高血压的治疗,是采用平肝火、潜肝阳、育肾阴的方法,平复上亢的肝阳之气,使机体的阴阳处于相对平和、稳定的状态。名老中医黄力教授在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30多年的临床经验,凝练出“桑杞清眩方”,方中包括桑寄生、枸杞、决明子、川芎、菊花等。经过研究发现,这个方子对减少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靶器官损害等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尤其是脉压差较大的高血压患者。

当然处方的开具还需要高血压患者找专业的中医师,在辨证的基础上“量身订制”。

中医调理高血压小妙招儿

1. 菊槐杞明茶

在生活中,代茶饮是中医药治疗常用的方式,简单方便。这道降压茶中包含了菊花、槐花、枸杞、决明子四味中药,在日常生活中拿来代茶饮,可以辅助高血压的治疗,起到平肝潜阳、滋补肾阴的作用。

每味药可取3~5克,最好使用养生壶煮20分钟左右,一天中分多次饮用。如不方便煮,也可以在保温杯中用开水冲泡饮用。决明子可略微炒出香味后使用。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可以用这道降压茶来日常调理,但是脾胃虚寒的患者要慎用。

2.降压穴位

耳部是人体经络的汇聚之处,耳背部从内上到外下有一条耳背沟,这条沟也被称为“降压沟”,可以自己用拇指从上到下按摩这条降压沟,频率每分钟60次左右,每次按摩3~5分钟,每天2次,不需要使太大力气,以耳朵微微发热为度。

插图 小徐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专家简介

李琳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副主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黄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科研统计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总干事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急重症,包括高血压早期的中医防治,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及其并发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心脏康复;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防治;中医经方治疗内科杂病如失眠、头晕头痛、自汗盗汗、心悸、咳嗽等。

阅读《中老年保健》杂志2025年第4期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中老年保健》杂志原创作品,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