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肯定会有人要骂我。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施琅说的。
1683年,针对台湾问题,施琅给康熙皇帝写了一封非常有名的奏折,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恭陈台湾弃留疏》。恭,恭敬;陈,陈述;弃留,该弃该留;疏,奏疏。合在一起的意思:恭敬的陈述台湾该弃该留的奏疏。
这封奏折洋洋洒洒2000字,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盖筹天下之形势,必求万全。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被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乎其不可弃。”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筹划天下的形势,一定要追求万无一失。台湾这个地方,虽然是个岛屿,实际上关系到四省的要害。不要说那里的耕种还能稍微供应军队粮食,就应当商议保留;即使是不毛之地,必须依靠内地运输物资,也绝对不能放弃。
这就是文章标题的原始来源,也是“宁可台湾不长草,也要解放台湾岛”的来源——这句话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喊出来的,而是新中国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将军说出来的。
施琅为什么要给康熙皇帝写这样的一封奏疏?
1683年,施琅率军攻克台湾,明郑政权覆灭,清朝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然而,当时朝廷内部对于是否保留台湾存在激烈争议。部分官员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治理不便且耗费钱粮,主张放弃台湾,将人口内迁。在这一背景下,施琅上疏《恭陈台湾弃留疏》,阐述自己对台湾战略地位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力主保留台湾。
施琅为什么力主“保留”台湾岛?
其实,他在奏疏里面说得很清楚,施琅指出台湾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屏障,关系到东南沿海数省的安全。“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若弃守台湾,荷兰等西方殖民者可能会卷土重来,利用台湾作为基地侵扰东南沿海,威胁清朝的海防安全和沿海地区的稳定繁荣。
直接看地图。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日本和东南亚的交界口,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为倭寇(由中国和日本的海盗势力合流形成)的出没提供了大量商机,使得台湾本身也成为了海盗袭扰的重点地区。这些海盗不仅袭击过往的商船,还常常侵扰沿海的居民点和村庄。
大家再想想,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是如何和大陆对抗的?
蒋介石经常派战舰、战机袭扰和轰炸大陆的沿海地区,而那时我们的海军、空军力量非常薄弱,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应对方法。
大家再想想,如果台湾被别国控制,并以此为“跳板”不断的袭扰、攻击中国大陆,我们岂不是再无宁日了?
诚然,现在的中国,没有谁敢对我们出手。但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如果不在我们强大的时候收回台湾,那么一旦“打盹”了,将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相反,如果台湾控制在我们的手中,那么敌国想要通过海上侵略中国内陆必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台湾为什么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很多人不懂台湾的作用,是因为他们不懂军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古代,一个国家侵略或攻打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经常会不计代价的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打,为什么不绕过一些城池直接攻打对方国都?
在古代,人口相对比较少,只有农民在种地的时候才生活在城外。在乱世,生活在城外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将粮食储存在城池里面,因为城池不但有牢固的城墙,里面也有大量的兵力。所以,在古代,城池就是各种物资的聚集地。
试想,如果你率领大军直接扑向敌国都城,很多城池都没有攻打,会面临什么后果?
对方的都城肯定是非常牢固的,想打下来肯定是非常困难的,就要打持久战。这个时候,粮草的供应就成了重中之重。大军在前面攻打国都,后面的粮草供应必然就缺乏有效的军力保护,这个时候对方城池里的军队出来切断你的粮草供应,你的大军还有活路吗?
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失败的军事行动都是粮草被对方切断导致的,原因就在于此。
正因如此,我们才有了“攻城掠地”的说法,只有先“攻城”,然后才能“掠地”——你不把一个地方的城池攻打下来,那么你是永远无法有效占领那片地区的。
或许有人说:一个一个攻打城池代价太大,难道我不能对一些不重要的城池“围而不打”,然后主力直扑敌国都城?
围而不打,你需要多少兵力?
敌人在城池里面有一万人,你需要多少人才能围住这个城池?
在古代,你想要围住一座城池,需要的兵力至少要是对方的2倍以上。一座城池里面有一万敌军,那么你想要围住它,至少需要2万兵力,否则你根本围不住。更何况,城池里面有粮食,你还要派出大量军力给自己的围城军队供应粮草,这样一来,你需要的军队数量就更多了。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其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要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决战。
所以,在古代,你想要吞并一个国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打,只要你漏掉几个城池没有打,就可能导致你整体的失败。
大家想想俄乌战争,俄罗斯是不是采取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打的?在开始阶段,俄军并没有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打,而是快速突进,甚至想直接拿下基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最终都退出去了吧。
你绕过一些城市不打,一旦你陷入僵局,那些城市里军队就会出来攻打你运输补给部队,没有了补给,只有死路一条。
现在的俄罗斯是不是在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打,一个城镇一个城镇的打?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我们再给大家举一个。
大家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中国最重要的关口是哪个吗?对的,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为什么山海关能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就这么说吧,在冷兵器时代,只要守住山海关,那么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无法彻底占领整个中国。在古代,中国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历朝历代都修建了长城,从秦朝到明朝,几乎每个朝代都在修建长城,首尾相连,长达近万里,所以又被我们称为“万里长城”。
这些长城都修建在高山绝壁之上,易守难攻。
万里长城的起点就是从山海关开始的。大家看下面的图:在山海关的北面就是辽河平原和东北平原,那些地方都非常肥沃,是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北方民族想要入侵到中原地区,只有一条最好走的道路,那就是“辽西走廊”,而山海关就是控制着“辽西走廊”的。
山海关的西边是燕山,东边是大海,山海关正好建立在这两者之间,甚至一直延伸到海里。下面这个图就是山海关的示意图:
只要你控制了山海关,那么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就必须要翻山越岭。在冷兵器时代,你想要翻越崇山峻岭入侵中原地区,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山路非常难走,粮草运输不便,各种大型攻城装备更加难以运输,所以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只能“轻装上阵”,自己携带有限的粮草,而且为了减少粮草的消耗,必须要加快行军速度,只能出动骑兵……我们在看历史书籍的时候,经常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国边境地区抢掠一番就又撤了”。比如,在明朝的时候,清军曾五次入侵大明,但是每一次在抢了人财物以后就又都撤出去了。
清军连续五次攻入大明腹地,但是为什么每次都只是抢掠一番就又都撤出去了呢?答案就是:因为山海关建设的异常坚固,始终控制在大明的手中。为什么山海关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为只要山海关还控制在大明手中,那么清军就无法迅速的打到大明腹地,只能“翻山越岭”,行军速度大幅度下降不说,粮草和大型攻城装备都跟不上,而清军攻占的那些长城关口很容易就被切断了。一旦后路被切断,粮草供应中断了,那么很容易就被耗死了。最后大明是如何被清朝灭掉的呢?大家肯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明之所以灭亡主要就是因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导致的。这里的“关”就是指:山海关。
这些和台湾有什么关系呢?道理和上面是一样的。如果敌人想要从海上入侵中国,那么就必须要先把台湾打下来,否则敌人在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在台湾岛上的守军就能择机攻击对方的后勤部队,包括运送兵员的船只、运输武器装备的船只和各种运输物资的船只。
敌人想要通过东南沿海入侵中国大陆,那么就必须要先打下台湾。
试想,如果台湾控制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在大山里面挖掘无数的洞穴,里面储存几千、几万枚导弹,谁还敢通过海上入侵中国?你不打台湾岛,直接攻击大陆本土,我们就用导弹不断的攻击那些防卫能力比较弱的运兵船、运武器弹药物资的船只。如果你打台湾,台湾是山地地形,易守难攻,想要占领台湾岛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同时也为我们争取到大量的时间。
所以,台湾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异常重要,必须要收复。
一说到“收复台湾”,网络上的一些“圣母”就说:打仗是会死人,台湾人都是“同袍”,怎么能自相残杀呢?
在我们强大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收复台湾,哪天你弱了,你还能收回吗?那时,敌人再占据台湾,那我们离死就不远了。
所以,哪怕把台湾打成废墟,我们也必须要收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