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悔恨与反思

夏梓豪来了 2025-02-24 14:08:48

退居台湾:蒋介石的悔恨与反思蒋介石几百万部队, 三年之中, 只剩下残兵败将四十万, 危败之际, 制订三个退守方案, 最后也一一破产, 只得逃至台湾。他野心未死, 苦苦反思, 找出“自己打倒自己”的原因, 从此卧薪尝胆, 静观待机……▌蒋介石只能实行第三方案

1949年12月10日傍晚, 蒋介石告别中国大陆, 从成都向东飞行, 越过海峡, 抵达台北。一路上, 蒋介石 “俯视眼底大陆河山, 心中怆然”。1950年元旦, 《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完成胜利, 巩固胜利》, 明确指出:“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 完成统一全中国大业。”这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550万人;国民党的总兵力则剧降为60万人, 只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分之一左右。胡宗南刚从成都飞逃海南岛, 便接到蒋介石命令, 要他飞往西昌指挥。这样, 胡宗南不得不在1949年12月28日飞往西昌, 作“最后的奋斗”。1950年3月28日, 西昌这颗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最后的钉子, 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拔除。蒋介石不得不承认:“在大陆有组织的战斗乃为之告终。”蒋介石在危败之际, 原本制订了三种方案:一是以四川为中心, 西南为根据地, 走当年抗战的老路, 与毛泽东长久对抗;二是以海南岛为最后退路;三是以台湾为最后退路。如果这三种方案都失败, 则退到菲律宾, 组织流亡政府。重庆、成都、西昌的接连失守, 蒋介石的第一方案宣告破产。就在打下西昌之后半个多月——4月16日傍晚6时半, 几百艘木帆船从雷州半岛出发, 朝南驶去。驻守海南岛的是蒋介石的嫡系, 当年在长征时“追剿”红军的薛岳, 他担任琼崖保安司令兼防卫总司令。薛岳知道海南岛难保, 曾面见蒋介石, 请求从海南岛主动撤退, 遭到蒋介石的拒绝。蒋介石说:“海南岛是反攻大陆的跳板, 不可放弃。”如今, 得知解放军部队渡海峡而来, 薛岳急命出动飞机、军舰拦击, 却无法阻挡那数百条木帆船。毛泽东在1950年1月10日给林彪的电报中, 便指出:“争取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按照毛泽东部署, 在3月5日、 26日, 两小批解放军部队曾用木帆船渡过琼州海峡, 登上海南岛和那里的中共游击队——琼崖纵队会师。这样, 解放军对横渡琼州海峡已是熟门熟路了。这样, 只花了四个多小时, 几百条木帆船在夜色的庇护之下, 居然一举渡过海峡。在琼崖纵队和先期登陆的两批部队的配合下, 解放军主力强占滩头, 站稳了脚跟。中共的后续部队也就不断地渡海而来。经过十多天的战斗, 海南首府海口于4月30日落入解放军手中。5月1日, 海南岛最南端的榆林港红旗飘扬。从此, 海南全境已是中共的天下, 薛岳部队三万多人被歼。于是, 蒋介石第二方案又遭破产。自1950年1月起, 人民解放军开始进军西藏。藏军第九代本主官桑格旺堆于10月11日率部起义。19日, 昌都解放。紧接着, 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前往北京, 进行谈判。1951年5月23日, 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9月9日, 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到达拉萨。10月26日, 由张国华、谭冠三两位将军所率主力部队进入拉萨, 举行了入城式。从此, 西藏插上五星红旗。这样, 中国全境除台湾以及少数岛屿之外, 都已是五星红旗的天下。这样, 蒋介石别无选择, 只能实行他的第三方案———以台湾为最后退路。这样, 毛泽东和蒋介石以台湾海峡为“楚河汉界”, 继续对立着。

▌蒋介石对退往“美丽岛”作了周密部署

台湾, 有着“美丽岛”、“东方甜岛”的美誉。本岛面积35873平方公里。论大小, 在世界的海岛之中, 排名第28名。台湾和中国大陆之间, 最近的距离为130公里。在晴朗之日, 从福建沿海登高远眺, 澎湖列岛上的烟火, 以至台湾高山的云雾, 皆隐约可见。1946年台湾的总人口为624万。1949年, 台湾的总人口猛增了130万。这些新增的人口, 大部分为 “外省人”———台湾本地人对从大陆去的人的习惯称呼。这些“外省人”之中, 有近60万人为蒋介石带去的部队。蒋介石曾说过这样的话:“处绝地也可以生……有台湾在, 即使大陆尽失, 也可以复兴。”1946年10月25日, 是台湾从日本占领下光复一周年的纪念日。蒋介石曾和宋美龄一起赴台湾视察。当时蒋介石便说过这样的话:“中央政府之视台湾, 一如离别家庭五十年的兄弟……中央的爱护台湾, 远胜于全国任何一省, 中央对于台湾建设的重视, 也胜于其他省份。”1946年10月26日,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渗透, 可视为一片干净土, 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 使之成为一模范省, 则俄、共虽狡诈百出, 必欲之我国家而甘心者, 其将无如我何乎!”这一次视察, 台湾的重要的战略地位、长夏无冬的气候、丰富的物产、 秀丽的风光, 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宣布准备下野的前夕, 部署了台湾的退路。蒋介石说:“在俄帝国侵略之下, 宁可失了整个大陆, 而台湾是不能不保的。”“只要有了台湾, 共产党就无奈我何。就算是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 只要保着台湾, 我就可以用来恢复大陆。”在蒋介石看来, 凭借着台湾海峡这天险, 退可以求得生存, 进可以反攻大陆。1948年12月24日, 蒋介石突然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陈诚是蒋介石的嫡系。蒋介石让陈诚掌管台湾, 为自己留下一块安身之地。李宗仁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此次新职突然发表时, 前主席魏道明 (引者注:指前台湾省主席) 事前竟毫无所知。陈诚得令后, 立即自草山迁入台北, 38年 (引者注:即1949年) 1月5日便在台北就职视事, 行动的敏捷, 为国民党执政以来所鲜见。由此可知蒋先生事前布置的周密。”内中提及的“自草山迁入台北”, 指当时陈诚在草山养病。其实, 蒋介石让陈诚以养病为名去台湾, 已预作布置。所以, 一旦蒋介石宣布了对陈诚的任命, 陈诚随即“敏捷”地走马上任。蒋介石还任命长子蒋经国为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 陈诚兼任台湾警备司令。这样, 台湾的党政军大权, 全部落在了蒋介石嫡系手中。蒋介石的另一部署, 在当时乃绝密行动。直到1960年6月2日, 才由 《中央日报》透露出来:“在某一个深夜里, 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密令军舰一艘, 停泊在上海黄浦滩央行 (引者注:“中央银行”的简称, 下同) 附近的码头边, 央行附近的街道, 临时戒严, 一箱一箱的黄金, 悄悄运上军舰, 在天未破晓以前, 该军舰已驶出吴淞口, 以最大的速率, 驶向基隆。两天以后, 陈主席 (引者注: 指台湾省主席陈诚。不过, 当时陈诚尚未正式任命为台湾省主席) 打电报给俞氏 (引者注:指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 , 全部黄金已妥藏在台湾银行的保险库里, 坐在外滩央行总裁办公室里的俞氏, 这时才感觉肩膀上的万钧重担豁然减轻。”后来, 据中央银行稽核处长李立侠回忆, 抢运黄金共分三批:“第一批, 也是主要的一批, 是1948年12月1日午夜由上海装运, 总数为2004000余两, 运至基隆;第二批运走522000余两, 运至厦门, 再转运台湾;第三批是俞鸿钧辞职以后, 刘攻芸继任中央银行总裁, 由汤恩伯亲临央行运走198000余两。同时运往台湾的还有1520万银元, 另有15374000美元则存进美国银行的国民党政府账户。”这批黄金, 成了蒋介石初入台湾时的经济支柱。诚如蒋经国后来所言:“政府在搬迁来台的初期, 如果没有这批黄金弥补财政和经济情况, 早已不堪设想了, 哪里还有今天这样稳定的局面?古语说:‘无粮不聚兵。’ 如果当时饷馈缺乏, 军队给养成了问题, 那该是何等严重?”这样, 蒋介石的立足点尚未移至台湾之前, 已在党、政、军、财四个方面, 对台湾作了周密的部署。1949年6月1日, 从上海败退的蒋介石, 来到台湾高雄要塞过端午节。6月21日, 蒋介石住于台北大溪, 非常喜欢, 称那里的风景很像他的故乡溪口。24日蒋介石在台北之北13公里的草山, 看中一幢别墅, 作为自己的住处。这所别墅名叫“士林”, 原是台湾糖业公司的宾馆。那附近多温泉, 花木繁茂。蒋介石改草山为“阳明山”, 以表明他对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崇敬之情。蒋介石在台北设立了总裁办公室。在安排好退路之后, 蒋介石这才又飞往广州、重庆、成都, 作“最后的奋斗”。直至这“最后的奋斗”失败, 这才从成都飞来台北。在蒋介石回到台北不久, 宋美龄也于1950年1月13日从美国来到台北。

▌蒋介石迫使李宗仁让位

在他回台北前三天, 国民政府迁至台北。不过, 此时的国民政府, 只有行政院, 而代总统李宗仁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设的长老会医院。蒋介石虽然是台湾的实权人物, 是“非常委员会”主席, 是国民党总裁, 但毕竟是下野总统。一国无总统, 总是“名不正, 言不顺”。蒋介石早有复出之意, 无奈, 总得由代总统李宗仁主动让位才行。可是, 李宗仁却怎么也不肯让位, 甚至把蒋介石复出称为“复辟”。据李宗仁回忆, 蒋介石的复出计划, 早在1949年7月, 便已开始进行了:7月间, 我还在广州的时候, 黄埔系将领及蒋夹袋中的政客, 已有请蒋复职的企图, 然那时尚无人敢公开提出。抵渝之后, 情势便迥然不同了。他们认为广州既失, 我已堕入蒋的瓮中, 可以任其摆布了。这时,CC系和政学系控制下的报纸, 对蒋已不再以 “总裁”而径以“总统”称呼。我深知蒋已呼之欲出, 不久便要“复职”了。果然不久, 吴忠信、张群、朱家骅等先后来找我, 他们不敢明言要我劝蒋复职, 只是含糊其辞地说, 当前局势紧张, 希望我拍一电报请蒋来渝坐镇。其实, 蒋一直在飞来飞去, 向来不需要我敦请, 现在何以要我拍电促驾呢?他们辞穷, 便隐约说出希望我声明 “引退”, 并参加他们“劝进”。当吴忠信仍向我叨叨不休时, 我勃然大怒道: “礼聊兄, 当初蒋先生引退要我出来, 我誓死不愿, 你一再劝我勉为其难;后来蒋先生处处在幕后掣肘, 把局面弄垮了, 你们又要我来‘劝进’。蒋先生如要复辟, 就自行复辟好了, 我没有这个脸来‘劝进’!”他们见我态度坚决, 才不敢勉强。只是由于李宗仁不愿让位, 蒋介石这才无法“复辟”。李宗仁在美国, 倒是真的动了手术, 据其自云, 是“割治十二指肠”, “恢复甚快”, “1950年1月间, 我身体已大致复元”。1月20日, 李宗仁出院仍在美国居住。台北的监察院连连电催李宗仁回台, 李宗仁不愿回去, 但又不愿让位。蒋李矛盾, 终于公开爆发。1950年2月21日, 非常委员会致电李宗仁, 限他三天内回到台北, 不然就被视为放弃“代总统”职权。李宗仁拒绝回台。2月25日, 监察院弹劾李宗仁。3月1日蒋介石宣布复职, 亦即复任“中华民国总统”。3月13日, 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讲话时, 谈到了他三次复职的经历:“我每一次复职时所预定的目标, 亦无不如计完成。我在第一次复职以后, 不到8个月的功夫, 北伐即告成功。第二次复职以后, 虽然经过14年的长期奋斗, 但终于促使日本投降, 达到了我们雪耻复仇收复失地的目的。现在是第三次复职了, 这一次复职以后, 我们革命的目标, 是恢复中华民国, 消灭共产国际……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复职的使命。”从此, 蒋介石到他死去, 一直连任“中华民国总统”, 成了终身“总统”:蒋介石是在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 总统任期为6年, 1950年3月, 他尚在任期之内, 只是在由下野变为复职重任;1954年, 6年期满。蒋介石连任第二届“总统”;1960年, 又6年期满, 而《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一次。为了使蒋介石连任“总统”, 国民大会通过了《临时条款》:“动员戡乱时期, 总统、副总统得连选连任, 不受宪法四十七条连任一次之限制。”据此, 蒋介石连任第三届“总统”;到了1972年, 年已85岁的蒋介石, 向国民大会发表了逊谢之辞:“本人已多年膺任此职, 深感歉疚, 谨郑重恳请诸位代表另选贤能, 继承本人担任总统职位。”自然, 国大代表们表示恳请。于是, 蒋介石不得不表示“只得迁就民意”。这样, 再据《临时条款》, 蒋介石连任第五届“总统”;倘若他不死的话, 定然会据《临时条款》, 连任第六届“总统”。

▌蒋介石反思失败的原因

每天清晨6时, 台北介寿路准时响起“中华民国国歌”, 青天白日满地红之旗徐徐升起。那里是“总统府”的所在地。路名为“介寿路”, 是纪念蒋介石60诞辰时取的。“总统府”原来是东南军政长官公署, 也改称“介寿馆”。蒋介石在1950年3月1日复任“总统”时, 便在介寿馆三楼办公。在蒋介石的办公桌上, 忽然出现一本不平凡的书, 书名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作者乃海峡彼岸他的政敌毛泽东。痛定思痛, 蒋介石检讨着自己在大陆失败的原因。蒋介石此时此际, 认识到自己在发动内战之初所实行的“速战速决” “全国进攻”犯了战略性的错误。蒋介石说:“我们在进攻中虽然占领了许多城市, 却要处处设防, 尤其是交通要点的后方基地更须置重兵据守, 每处至少布置了一团以上兵力, 我们的兵力就这样被四处分散, 并且都成了不能机动使用的‘呆兵’, 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 采取主动, 在我们正面积极活动, 伺机突袭, 将我各个击破。”在此之前, 蒋介石也曾这样说过:“国军处处设防, 备多力分, 形成处处薄弱之虞。共匪乘此弱点, 乃‘以大吃小’之战法, 集中其全力攻击我薄弱之一点, 于是屡被其各个击破, 此所以逐渐造成今日严重之局势。”蒋介石在作了这些战略检讨之后, 认为“:我们初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 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蒋介石总结了四条“自己打倒自己”的原因:第一, 是内部不能精诚团结, 因之予奸匪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第二, 是违反国父遗教, 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 而以夺取为目的。第三, 是丧失了革命的党德, 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 贡献于革命大业。第四, 是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 不知道民族道德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蒋介石反思了自己的军队, 总结了高级将领们的七大缺点:一、本位主义;二、包办主义;三、大而无当, 粗制滥造;四、含糊笼统, 不求正确;五、因循苟且, 得过且过;六、迟疑犹豫, 徘徊却顾;七、主观自大, 固步自封。由此, 蒋介石认为, 他的军队也就成了“六无”之军, 即“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由此, 蒋介石认为, 军人们也就成了“六无”之军人, 即“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由此, 蒋介石得出结论:“非失败不可。”蒋介石说:“我们的几百万军队, 没有同共军作过一番较量, 就被解决了, 无数优良的装备送给了共产党, 用来消灭我们自己。”蒋介石又反思了国民党。他总结了国民党的散漫、腐朽:“党内不能团结一致, 同志之间, 派系分歧, 利害摩擦, 违反党纪, 败坏党德, 以致整个的党, 形成一片散沙, 最后共党乘机一击, 遂致全盘瓦解, 彻底崩溃。”为此, 蒋介石在1950年, 着手成立了“国民党改造案研究小组”。为此, 蒋介石在1950年3月, 向2000名国民党中高级干部, 发表了长篇演说。他的演说分三大部分:一、虚心接受中国大陆失败的教训。二、不惜牺牲感情与颜面, 彻底改造。三、他自己将鞠躬尽瘁, 争取最后胜利。蒋介石的演说, 使座中不少人涕泪满面……1949年8月5日, 美国 《白皮书》的发表, 不仅深深激怒了毛泽东, 他为此写了一系列文章抨击 《白皮书》, 而且也深深激怒了蒋介石, 因为 《白皮书》用相当多的篇幅批评蒋介石的无能!最使蒋介石恼火的是,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居然如此“目中无蒋”。艾奇逊把国民党的惨败, 归结为“其领袖不能应变, 其军队丧失斗志, 其政府不为人民所支持”。一句话, 美国政府此时所实行的政策曰“抛蒋”。在他的日记中, 悄悄地发泄他对于《白皮书》的愤懑。《白皮书》发表之际, 蒋介石正在南朝鲜访问。蒋介石在8月6日的日记中, 这样写道:“到南朝鲜后, 更觉定静光明, 内心澄澈无比, 是天父圣灵与我同在之象征也。对美国《白皮书》可痛可叹, 对美国务院此种措置, 不仅为其痛惜, 不能不认为其主持者缺乏远虑, 自断其臂而已。”蒋介石还恨恨地写道:“甚叹我国处境, 一面受俄国之侵略, 一面美国对我又如此轻率, 若不求自强, 何以为人?何以立国?而今实为中国最大之国耻, 亦深信其为最后之国耻, 即可由我受之, 亦可由我湔雪也。”回到台湾后蒋介石得以细细阅读《白皮书》, 他在8月10日的日记中, 连着骂了马歇尔、艾奇逊和杜鲁门:“马歇尔、艾奇逊因欲掩饰其对华政策之错误与失败, 不惜彻底毁灭中美两国传统友谊, 以遂其心, 而亦不知其国家之信义与外交上应守之规范;其领导世界之美国总统杜鲁门竟准其发表此失信于世之《中美关系白皮书》, 为美国历史上, 留下莫大之污点。此不仅为美国悲, 而更为世界前途悲矣。”随着《白皮书》在世界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蒋介石实在忍无可忍, 终于以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名义发表声明, 斥责美国政府落井下石。美国政策实行“抛蒋”, 其原因有几点:一是艾奇逊所说的, 蒋介石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美国在蒋介石身上花了那么多的钱, 那些钱如同扔进水里。二是美国政府实行扶李。也正因为这样, 李宗仁以治病名义, 于1949年11月26日申请赴美就医, 翌日, 美国国务院就表示同意他入境治病。三是美国政府认为蒋介石守不住台湾, 中共会迅速攻下台湾。1949年12月23日, 美国国务院发出的第二十八号密令, 作了这样的估计:“台湾的失陷已在广泛预期中, 在国民政府统治下, 台湾民政和军事情势趋于恶化的事实, 益增强了这种预期。”既然台湾保不住, 美国政府也就冷眼对待蒋介石。正因为这样, 当国民政府迁往台北时,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直住在美国, 而在台北只有一名领事级的代表而已。不过, 美国政府对于毛泽东, 也充满敌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后, 10月4日, 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美国只承认国民政府为合法政府的政策。”1949年12月29日,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对军方人员的谈话中, 对中国形势作了这样的估计:“必须承认, 中国共产党事实上控制着全中国,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民党自己崩溃。”艾奇逊主张, “在中国问题上眼光要放远一点”。1950年1月5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一份新闻公告, 宣布了美国对台政策。这一公报, 极为重要。杜鲁门宣告美国无条件地承认福摩萨 (即台湾) 为中国领土, 然后宣告:美国对福摩萨或任何其他中国领土都没有野心。在目前, 美国不想在福摩萨取得特别权利或特殊利益或建立军事基地。它也无意使用它的武装部队来干预当前的局势。美国政府不会采取导致卷入中国内战的方针。同样地, 美国政府将不向在福摩萨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军事顾问。在美国政府看来, 福摩萨的资源足以使他们能够得到他们认为保卫该岛所必需的东西。美国政府建议, 根据现行的立法授权继续执行经济合作署目前的经济援助计划。杜鲁门的这一公开声明, 等于表示, 如果毛泽东以武力进攻台湾, 美国将袖手旁观, 不以武力加以干涉。杜鲁门的这一公开声明, 无疑使蒋介石雪上加霜。这样, 美国政府既“抛蒋”又“弃台”。正在美国请求援助的宋美龄, 此刻在美国如同在冰水中。她不得不在1月13日离美返台。而杜鲁门居然在白宫设宴, 请李宗仁以“中华民国国家元首”的身份赴宴, 简直把蒋介石的鼻子气歪了……美国政府还下令, 撤离美国在台侨民。这表明, 在美国政府眼里, 毛泽东进攻台湾已是近在眼前了。美国政府甚至准备在中共打下台湾之后, 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朝鲜的枪声使蒋介石喘了一口气

就在蒋介石风雨交加、台湾摇晃不定之际, 一场突然爆发的战争救了蒋介石的命。那是1950年6月25日, 星期天, 蒋介石正在吃早饭, 蒋经国向他报告了紧急情况, 朝鲜半岛动向异常, 似乎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南北之战!由于时差的关系,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得知这一消息, 是在6月24日晚10点。据《艾奇逊回忆录》载:“第二天早上国务院收到的消息是坏的。以一个坦克纵队为核心的大规模进攻正指向汉城和金浦机场。南朝鲜的武器装备显然远远不能抗衡……”美国军政首脑在布莱尔大厦召开紧急会议:一、除了已经由军事援助计划分配的之外, 授权和指示麦克阿瑟将军对南朝鲜提供武器和其他装备。二、命令美国空军在美国从属人员撤退时轰炸任何向金浦机场方向前进的北朝鲜地面和空中部队, 以保护金浦机场。三、命令第七舰队从菲律宾向北开行, 以防止中国向福摩萨进攻, 或相反的情况。杜鲁门总统接受了艾奇逊的建议。另外, 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提出了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他说:“台湾是美国太平洋防线, 自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冲绳, 而至菲律宾之一环。”麦克阿瑟说了一句名言:“台湾可以成为一艘不能击沉之航空母舰。”这么一来, 美国对于台湾问题来了个急转弯, 即由“弃台”转为“保台”。6月27日杜鲁门总统就朝鲜战争发表公开声明, 内中涉及台湾问题。“鉴于 (中国) 共产党军队的占领台湾, 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 并威胁到在该区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 因之, 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 并且本人已请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活动。”这下子, 蒋介石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就在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后的第三天, 美国第七舰队驶入了台湾海峡, 从而在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 “楚河汉界”, 为蒋介石筑起了一道防线, 从而使台湾处于美国武力的保护伞之下。美国也就从“抛蒋”转为“保蒋”。此后, 9月15日美军7万余人在朝鲜半岛仁川登陆向北推进, 并向中国东北进行轰炸扫射。10月19日, 毛泽东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支援金日成, 与美国直接交战。中共与美国政府的关系, 进入完全对立的阶段。此后, 美国官员频频访问台湾。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 任命杜勒斯为国务卿。杜勒斯是一位坚决反共的人物, 采取了坚决支持蒋介石的态度, 向台湾派驻了大使兰金。另外, 艾森豪威尔总统还宣布取消前总统杜鲁门的承诺, 即杜鲁门所声明的“本人已请求台湾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活动”。也就是说, 第七舰队的使命不只是保护台湾不受中共攻击, 而且允许台湾进攻中国大陆。美国政府不再貌似中立了。此后, 蒋介石结束了风雨飘摇的日子。

引退”后的蒋介石离开南京前谒拜中山陵

▌毛泽东的解放台湾和蒋介石的反攻大陆

“解放台湾”这一口号, 最早见之于1949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的《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 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 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 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不让美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我国的领土上有任何立足点。”此后, 中共领导人的讲话, 各种政府文件, 都不断地重申解放台湾。蒋介石在1950年3月1日复职 “总统”时, 便宣誓要“光复大陆”。6月, 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 蒋介石便制定了这样的战略计划:“一年准备, 两年反攻, 三年扫荡, 五年完成。”从此, 他提出了“反攻大陆”的口号, 要把台湾建成“反攻复国的基地”。毛泽东所说的解放台湾, 也就是指武力进攻台湾。毛泽东确实着手解放台湾的部署。1949年12月5日, 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身份, 命令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着手修复各地的机场, 并要中央财政委员会“支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费”。1950年2月4日, 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曾致电中央转粟裕, 要求加强伞兵训练, 以备解放台湾之用。过了六天, 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表示: “同意粟裕调四个师演习海战。”毛泽东调四个师给粟裕演习海战, 就是为了作解放台湾之用。1950年4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渡海攻下海南岛之后, 毛泽东充满信心, 准备解放台湾。这时在台北的电线杆、小巷、车站, 忽地有人贴出了震撼台湾的标语:“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拥护毛主席, 活捉蒋介石!”正在这时, 朝鲜战争爆发, 毛泽东不得不放慢了解放台湾的步伐:一是他要准备出兵朝鲜;二是美国的第七舰队游弋于台湾海峡, 成了解放台湾的极大障碍。这样, 1950年8月8日, 毛泽东致函病中的粟裕:“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 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1950年9月29日, 毛泽东在给他的政治秘书胡乔木的信中, 提醒不要提“在1950年打台湾”这类话。虽说毛泽东一下子无法解放台湾, 蒋介石又一下子无法反攻大陆, 双方在20世纪50年代之初却仍处于交战状态。这时的国共之战, 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毛泽东打蒋介石, 是大陆周边那些被蒋介石军队占领的小岛;蒋介石打毛泽东, 打的是空袭战, 小股登陆、骚扰战。毛泽东一个一个打下了蒋介石部队占领的小岛。1950年5月25日, 人民解放军对江口外的万山群岛发起攻击, 至12月7日全部占领小岛。1950年5月13日至5月17日, 人民解放军攻下舟山群岛。1951年9月9日, 蒋介石把一位名叫“秦东昌”的特殊人物派往浙江沿海的大陈岛, 在那里设立了浙江省政府, “秦东昌”为主席。这位“秦东昌”, 其实就是当年毛泽东的老对手、 “西北王”胡宗南。1955年1月28日, 人民解放军攻下了大陈岛西北的一江山岛。2月2日, 得知蒋可能会从大陈岛撤退, 毛泽东给国防部长彭德怀写了一封信:彭德怀同志:在蒋军撤退时, 无论有无美 (舰) 均不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带射击, 即是说, 让敌人安全撤走, 不要贪这点小便宜。毛泽东2 月 2 日蒋介石那时掌握着中国的制空权, 虽说他的陆军大部覆没, 空军却几乎很完整地退到台湾, 也正因为那时中共还没有空军力量, 所以蒋介石可以从成都从从容容地飞回台北, 不必担心途中会有中共的飞机截击。蒋介石的空军那时有各种型号的飞机400架。由于缺乏维修的零件, 能够投入战斗的为半数。蒋介石凭借这200来架飞机不断飞越海峡, 轰炸大陆沿海城市。内中最为著名的是1950年2月6日, 根据国民党潜伏特务罗炳乾提供的情报, 蒋介石派17架飞机轰炸了上海的发电厂、自来水厂等重要目标, 投弹70多枚, 造成上海停电、停水, 居民死伤达千人以上。上海人为之震惊, 称为“二六”轰炸。蒋介石的海军那时也占优势, 退往台湾的舰艇有50多艘, 借着这些舰艇, 蒋介石不时骚扰着大陆沿海。1952年1月10日及1953年7月16日, 蒋介石曾两度派部队骚扰闽粤交界处的东山岛。特别是第二次, 蒋介石出动了登陆艇、炮艇、兵舰, 13000多人扑了过来。打了一天, 被歼3000多人, 这才赶紧退走。这样的打打闹闹, 持续了好多年……海峡两岸, 处于紧张的对峙之中。海峡此岸, 那时最流行的歌曲是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海峡彼岸, 那时流行的歌曲是“反共第一歌” ———《保卫大台湾》。海峡此岸, 毛泽东着力于开展 “镇压反革命运动”, 以挖出蒋介石逃离大陆时在大陆埋伏下的50万左右特务人员。那时, 大陆最走红的是反特电影, 如《人民的巨掌》、《羊城暗哨》、《徐秋影案件》等等;海峡彼岸, 蒋介石实行“戒严令”, 开展反共运动, 深挖“共谍”。那时, 台湾最走红的是反共电影, 如《恶梦初醒》、《永不分离》、《春满人间》等等。

▌万炮齐轰金门震惊了世界

1958年8月23日中午2时整, 全世界被金门岛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所震惊。如同疾风暴雨, 在短短的85分钟内, 3万发炮弹密集地落在金门岛上。岛上的蒋介石部队, 毫无思想准备, 倾盆而下的炮弹, 一下子使驻守金门的蒋军, 三位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吉星文丧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金马防区上将总指挥胡琏和美国军事总顾问, 差一点被炸死。蒋军伤亡达600多人……这阵突如其来的猛烈炮击, 使海峡两岸形势骤然紧张。自1956年以来的和平景象消失了。蒋介石接到金门告急电报, 大吃一惊, 以为毛泽东下令攻占金门岛, 甚至以为这是进攻台湾的信号弹。由于多日未曾炮击金门, 所以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官兵冷不及防。据云, 第一阵炮弹落下时, 差一点炸死蒋经国的儿女亲家“国民政府国防部长”俞大维及叶飞的老对手胡琏。“八二三”炮击, 导致国共双方开战:陆军互相炮击, 海军、空军直接交战。战争持续了40多天, 使台湾海峡陷入一片紧张之中。炮击金门, 戏剧性地持续下去, 停停打打, 打打停停, 半停半打, 半打半停。每逢节日, 诸如春节, 则以国防部长的名义发表公告, 声明节日期间停止炮击, 以便让金门军民和大陆同胞共度节日。只是从1959年9月17日起, 原国防部长彭德怀因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即庐山会议) 遭撤职, 此后的国防部文告是以新部长林彪名义发布的。按照蒋介石的习惯, 每年的“双十节” (“中华民国国庆节”) 、元旦和青年节, 他都要发表文告。这些文告都是经蒋介石反复修改后发表的, 据云有的改了十几次之多。在这些文告中, 蒋介石反复强调“誓死坚守金门”, “金、马、台、澎为亚洲反共阵营之中流砥柱”, “金门为坚不可摧的反共前哨”。蒋介石还一次次组织人马, 前往金门视察、劳军, 声称金门的一寸土地也不能送给中共。内中, 光是蒋经国到金门便达123次之多……自1962年起,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逐年为台湾国语影片和影艺人颁发“金马奖”。“金马奖”以金质战马奖杯为奖品, 取义是双关的:既是“如金之真纯, 如马之奔腾”, 又是金门岛和马祖岛的象征。以金门、马祖命名“金马奖”, 据云是为了褒扬英勇的抗击精神。戏剧性的炮击金门, 从1958年一直延续到1979年元旦, 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文告, 宣布结束炮击金门。徐向前的文告说:“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 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 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如今, 当笔者前往厦门采访, 厦门前线却已成了旅游“热点”———人们争着在那里用望远镜一睹金门风光, 所见对岸, 一片和平景象, 国民党士兵毫无顾忌来来往往, 与当年炮击金门别若天渊……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