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出入不是太大,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3-01 11:49:24

明清时期殿试结束,考生依据名次分为三个不同等级。一甲的赐“进士及第”,二甲的赐“进士出身”,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很明显,同一科的进士因成绩差异,被划分成了三个档次。

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那待遇,可比二三甲进士高多了。传胪之后,他们马上就能被授予修撰、编修之职。而二、三甲进士没这等好事,得参加朝考,之后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出路。

对于刚获得入仕资格的新科进士而言,二甲、三甲名次,也就是殿试成绩,至关重要。那么,清代殿试依据什么标准划分二三甲呢?此外,二三甲进士在授职方面又存在哪些差异呢?

【先来说殿试二三甲是如何确定的】

清朝时期,总共举办了112次科举考试,有26849人成功考中进士。在这些进士群体里,位列三甲的人数居多。

清代科举制度大体承袭明制,殿试不存在淘汰情况。其主要功能并非筛选,而是重新为考生排定名次。依据成绩,考生会被划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以此明确各自的位次。

然而存在个问题,官方文献里并未提及殿试的具体评判准则。这意味着,制度层面并未明确二甲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种种迹象显示,每回殿试中二甲、三甲进士的具体名额都是随机确定的。

当场排出名次并非毫无衡量尺度,总体而言,考生名次由策论情况来定。同时存在一项基本准则,那就是二甲进士的数量必然要少于三甲进士。

御史对清代112科进士录取状况做了细致查阅,发觉每科二甲、三甲的录取比例存在差异。顺治、康熙时期,二甲与三甲进士比例基本是1:4;雍正、乾隆两朝大致为1:3;嘉庆朝往后,二三甲进士录取比例提升明显,高时近乎1:1。

虽说朝廷并未明确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但基本上能判定,考生最终被录为二甲还是三甲,策论成绩起着关键作用,是重要的衡量依据。

对读书之人而言,科举考试不光得有扎实学问,有时也得碰运气。这和当下的高考类似,若学生在考前恰好押中题目,那考试拿到的分数往往就会更高。

会试结果难以预料,考试前考生们都认真研习往届会试题目。不少有门道的考生还会在京城各处活动,四处打听,试图从朝中官员那儿搞到主考官的相关情况以及其行文偏好。

如此情况之下,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部分自身能力出众的考生,可能由于没押中题目或者没找关系,使得会试成绩不尽如人意;相反,一些学问平平的考生,却因运气好占了便宜。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题保密,考生只能凭借真才实学应对。如此一来,那些在会试中表现欠佳、名次不理想的考生,就有了绝佳机会。他们能在殿试这个关键关卡发挥实力,实现命运的逆转。

殿试前,朝廷未明确二三甲具体录取人数,目的是重新考量考生。若该科殿试考生整体水平出色,二甲进士录取人数便会相应增多;若考生质量欠佳,录取人数则会减少。简而言之,二甲录取人数关键取决于考生质量。

问题在于,考生们心理素质参差不齐,殿试时有人会因紧张发挥不佳,名次不尽如人意。鉴于此,殿试结束后还会安排一场朝考,最终依据朝考结果来确定庶吉士的人选。

以曾国藩来说,他自身基础相当扎实。不过在殿试的时候,他没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好在后来朝考中,他奋起直追,成功挽回局面,得以顺利进入翰林院庶常馆继续深造。

嘉庆朝往后,朝廷好似想当个“和事佬”,特意提高了二甲进士的录取比率。只要考生答题不跑题,并且书法水平还说得过去,基本上都能稳稳地进入二甲榜单。

【二三甲进士的仕途有何不同】

朝考成绩揭晓,新科进士的仕途走向大致落定。那些未能入选庶吉士的进士,会被正式编入“进士班”,接下来他们要做的,便是静候吏部组织的月选。

清初那会,二三甲进士获得实职的速度相当快,而且一开始担任的官职也不低。外放当官的话,最低是当知县,运气好点能混个知府当当,多数人能谋到知州的职位。

自康熙时期起,考取进士后再被选任官职的难度显著提升。同时,朝廷明确规定,在选官等方面,二甲进士相较于三甲进士可享有一定的特权,两者在仕途起点上便有了差别。

名次靠前的二甲进士,不少会留在京城,大多担任主事一职。若被外放出京,二甲进士一般任推官(这是知府佐贰,正六品,后被废除),三甲进士则任知县。从品级来看,二甲进士优势明显。

雍正年间,推出一项新规定——二甲一名榜下即用。二甲一名也就是传胪,是总成绩排第四的考生。所谓榜下即用,就是无需经过吏部月选流程,皇帝直接下旨授官。好点能任南书房行走,多数会被授予六部主事这类实职。

二甲排名靠前的,能以试用主事身份在六部历练,等试用期过,若本部堂官认可便可正式任职;二甲排名靠后的和三甲进士情况类似,留在京城任职可能性小,大多会被外放去当知县。

嘉庆年间,政策出现转变。不再区分二甲、三甲,也不看名次前后,对所有进士一视同仁。具体的官缺主要依据吏部铨选来确定,这种做法有明显进步之处,保障了同一科进士授职时的公平性。

虽说嘉庆之后二三甲进士理论上是公平竞争产生的,可吏部在实际执行时却有些变味。在月选时,吏部没办法精准衡量新科进士们的真实能力,于是就只能依照名次来做决定。

就拿吏部来说,若其官缺仅有50个,便会从排名前50的进士里挑选合适人选。吏部这么做其实情有可原,皇帝通常也不会横加干预。毕竟这种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与效率。

在清代官场,科甲出身备受重视,即便同为进士,也有等级之分。翰林瞧不上二甲,二甲看不起三甲,三甲又鄙视举人。三甲进士因“同”字,就像被泼了冷水,虚荣心遭到极大打击。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