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血运行如同江河灌溉,上承天阳下接地阴。当体内平衡失调时,气血运行便会出现异常。有些人常感后脑闷胀如压重物,四肢末端发凉麻木,这便是气血运行受阻的征兆。另有人夜间难以安眠,晨起口干舌燥,胸口似有石块压迫,这些都是体内气血失衡的外在表现。

对于常觉头晕目眩、面色晦暗的人群,中医认为多属血行不畅之证。这类人群往往舌下脉络迂曲明显,皮肤容易出现青紫斑点,此类情况根源在于血液运行受阻,当以疏通为要。因此可以参考血府逐瘀汤,其中,当归配合桃仁能活络通脉,红花配伍枳壳可散瘀行滞,川芎协同牛膝引血下行。这类配伍讲究动静结合,既消瘀滞又不伤正气,尤其适合病程较长者。

另有部分人群常感头重脚轻,耳鸣如蝉,双手颤抖难以持物。此类表现多因气机逆乱所致。这类人往往呼吸浅促,稍作活动便觉气短,肩颈部位常有拘紧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参考补阳还五汤。黄芪配伍地龙能升举清气,赤芍配合桃仁可导气下行,川芎与红花相佐能疏通经络。此类配伍重在调节气机升降,使清阳得升,浊阴自降。
气血同源,互为根本。临床常见气血同病者,既有面色苍白、爪甲无华之血虚征象,又兼见言语低微、动辄汗出之气弱表现。此时需气血双调,既要注重补益又不能壅滞。这时可以参考八珍汤化裁,其中,人参配熟地补气养血,白术协茯苓健运中焦,当归合白芍滋养营血,川芎佐甘草调和诸药。此类配伍讲究补而不滞,既补充气血又保持运行通畅。

人体本具自我调节之能,气血运行自有其节律。关键在于消除阻滞,恢复其自然流转。日常起居当顺应四时,保持情志平和。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的内在机制,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正如古医籍所言:"气血调和,百病不生",这正是中医养生之道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