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五十,总觉后背发凉,手脚像浸在冷水里,明明穿得厚实,却总捂不热被窝。膝盖发僵,腰杆挺不直,走两步就像扛着块冰。这种怕冷不是天气作祟,而是中医说的“阳气不足”,像灶膛里缺了火苗,身体自然暖不起来。

有些人腰腿冷得发沉,坐久了起身要扶着膝盖,夜里翻身腰像被冷风吹透。白天手脚冰凉,喝热水也只能暖一时,小便清长得像井水,大便总不成形。这是肾阳不足的典型表现,肾中阳气就像身体的小太阳,若火力不够,水液蒸腾无力,寒湿便从内而生。因此可以参考右归饮来温补肾阳,重新点燃命门之火,让腰脊暖流贯通,寒气自散。
另一些人怕冷伴着肚子发凉,吃口凉菜就腹胀如鼓,喝温水都像浇在冰面上,手脚冷得发麻。这类人常觉口中泛清水,稍微受凉就腹泻,大便稀溏粘马桶。中医认为这是脾阳虚弱,好比煮饭的锅底没了柴火,食物难以腐熟,水湿停聚成寒。这时可以参考附子理中汤来温补脾阳,如同给脾胃裹上棉衣,寒气化散,中焦自暖。

还有种怕冷藏在骨头缝里,后背像贴了冰片,关节遇冷就酸痛,夜里盖三床被还是哆嗦。这类人常伴耳鸣如蝉,记性变差,小便频而无力。这是阳气不能通达四肢百骸,就像暖气管路堵塞,热气送不到末端。因此可以参考黄芪桂枝五物汤,它擅长疏通阳气通道,让温热之气从内向外透达,驱散骨缝里的阴寒。

中医讲“阳气者,若天与日”,五十岁后阳气渐衰,但并非不可挽回。固阳不是简单添柴加火,而要精准调补:肾阳不足需温煦命门,脾阳虚弱当暖中散寒,阳气不通则要宣通经脉。三法各有侧重,却暗合“阴阳互根”之理——肾阳得补,脾土自暖;脾阳充足,气血畅行;经脉通畅,阳气方能周流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