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没有觉得最近总是咳咳咳,喉咙里像堵着一团棉花,吐出来却没几滴痰?或者总觉得头晕晕的,像被蒙了层纱,天旋地转时连站都站不稳?再或者,身体里出现各种小疙瘩,摸不着又挥不去,像暗处的影子跟着您?

这些看似不搭界的毛病,中医有个共同的解释——痰湿。不是您吐出来的那点白沫子,而是身体里化不开的“湿气团”。就像厨房下水道堵了,污水流不出去,时间长了发霉变质,身体的“下水道”堵了,水湿运不出去,就凝聚成痰。
痰湿是怎么来的?脾胃是身体的后厨。后厨要是罢工,吃下去的五谷杂粮就运化不畅,水湿就堆积成痰。再者,肝主疏泄,要是情绪总打结,气机不畅,水湿也容易淤滞。还有,年纪大了,阳气不足,温煦无力,水湿更难蒸发。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参考二陈汤,一味半夏,辛温燥湿,像把火把湿气烤干;一味茯苓,甘淡渗湿,像挖条沟渠把水引走;一味陈皮,理气化痰,气顺了痰就散;一味甘草,调和诸药。四味药凑一块儿,专治那黏黏糊糊的顽痰。
如果是头晕目眩的“上焦痰”,则可以参考温胆汤,其中,竹茹可以清热化痰,枳实来破气消痞,陈皮茯苓半夏甘草还是老搭档。喝上几副,脑子像被吹散的雾,渐渐亮堂起来。

这些“有形之痰”,得加点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推着血走,血行痰自消;三棱莪术把痰瘀慢慢削平。方子得慢慢调,急不得,就像化开冻僵的冰河,得靠太阳一点点烘烤
中医讲究顺势而为,不跟身体硬碰硬,而是顺着它的节奏,慢慢把湿气赶出去。身体舒坦了,那些怪病也就没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