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大唐名将薛仁贵的后代,那肯定会有朋友提到薛丁山、薛刚还有樊梨花。其实这些都是纯属虚构的评书故事。薛仁贵的儿子是名叫薛讷,不叫薛丁山。孙子不叫薛刚,叫薛嵩。后来薛嵩投靠安禄山叛军,因为战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安史之乱以后,薛嵩降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薛刚反唐的故事,虽然多半出于民间传说,但是书中人物都已经成为民间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
开元2年,吐蕃稳定了十多年之后,又恢复了元气。在通过金城公主骗到大唐的黄河九曲之地后,吐蕃便已经开始酝酿新一轮的大规模进攻计划。
开元2年,一封来自遥远西南的信被使臣快马加鞭地送到了李隆基的手上。这封信的作者是吐蕃国相坌达衍。他写此信的目的,是请求与大唐派出的代表前往河源一带勘定两国的边界,而后缔结正式的盟约。至于代表的人选,吐蕃方面建议曾经担任过朔方大总管的解琬。
对于吐蕃人这个看似友好的邀约,久经沙场的解琬却从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他认为吐蕃人此行一定是心怀不轨,欲有所图。臣恳请陛下预先在秦州、渭州一带屯兵十万以备不测。对于解琬的这一建议,李隆基将信将疑。他出于保险的考虑,还是选择听从建议派出了军队。一个月之后,吐蕃方面依照约定派人来到长安呈上盟书。至此,好像事情并没有如解琬所预料的一般。
但仅仅又过了两个月,边境出事了。吐蕃国相坌达衍亲自担任主帅,统领着10万大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袭临洮。由于西部各地城墙质量普遍很好,屯驻的军队又多,坌达衍虽然出其不意,但是他也没捡到太多便宜。最终坌达衍只是劫掠了唐朝渭源地区牧马场的战马。
消息传来,李隆基在暗自庆幸之余也深感愤怒。我大唐如此强盛,吐蕃竟然敢对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面对李隆基的谴责,吐蕃方面假装听不到。吐蕃不仅没有主动撤兵,反倒进一步逼近了渭源。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与宰相们商量之后,李隆基决定大胆起用白衣薛讷为陇右防御使前往前线戴罪立功。皇帝对薛讷的起用,使得朝野一片哗然。众人顿时议论纷纷。让一个败军之将去抵御吐蕃的百战之师,这样真的好吗?
薛讷,自慎言,绛州万全人,唐朝名将。薛讷不善言笑,沉着勇悍,镇守边疆,抵抗突厥,治军严整,屡立战功。唐玄宗称赞其有周亚夫之风。不过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开元2年,薛讷奏请进击契丹,复至营州。六月份薛讷率大军行至滦水山谷中。此时契丹发动伏兵,唐军大败,死者十之八九。薛讷率领数十骑突围得生。薛讷因此被契丹人嘲笑为“薛婆”。这次败仗,史称滦水谷之败。战后唐玄宗大怒。薛讷被削职为民。
一个多月之后,薛讷终于迎来了戴罪立功、一雪前耻的机会。八月份,唐玄宗下诏封薛讷为陇右防御使,兼任左羽林将军。同时,唐玄宗任命右骁卫将军郭知运为陇右防御副使,与太仆少卿王晙等率兵迎击吐蕃军。随后李隆基在陇右、河东、河西搞起了站前总动员,发动百姓积极投军。
然而等李隆基做出这番布置之后,吐蕃早已经抢得盆满钵满,从容退去。吐蕃军队并非害怕唐军,而是他们抢的太多,没法腾出手和唐军交战。吐蕃军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抢夺而来的战马和金银珠宝运送到了大后方。随后吐蕃军便再度启程前往河源地区。吐蕃的挑衅和反复无常让李隆基十分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