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剧情贬低女性?理性分析,大多是带节奏罢了

东叔看过去 2024-02-14 05:21:03

最近,电影《我本是高山》还未公映,尚在点映阶段就出现了差评不断的现象。人们对这部电影有着很高的期望,但看了其剧情后,许多人,尤其是女性都忍不住吐槽一番。

电影剧情被指贬低女性,强行给男性加戏。甚至有人声称这部歌颂女性的电影就不该由男导演来拍。不过这些评论当中,人云亦云的人占了多数,真正看过的人少之又少。

为了搞清楚其中的缘由,我特地咨询了完整看过影片的朋友,也在网上看了许多相关文章,细细分析,才发现许多结论根本就是营销号带节奏,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男女的对立。

影片对个人情感和主旋律的处理上有失偏颇

首先关于导演性别的问题,我不再多说。

看待一部影片好不好,自然不能用性别来作为标准。

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影片,其背后的导演有男有女,并非讲女性故事就一定要女导演,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然后是回归电影剧情本身来说,《我本是高山》被喷的最惨的莫过于编剧。许多人认为编剧不尊重事实,魔改剧情,故意贬低女性。

那事实真有如此严重吗?我们剖析几个案例,理性分析一下。

首先是电影剧情中,在张桂梅创建女高的路上,几次快支撑不下去时,多次闪出张桂梅前夫的镜头。而影片却淡化了张校长那崇高的信仰。

网友怒批这是在玷污张校长的信仰,故意拔高男性的地位,过分强调张校长对前夫的依赖,营造女性离不开男性的情感。

其实,倘若对电影创作有所了解,就能明白这是一种创作的方向。即影片在这里的处理是突出了个人情感,而非集体的利益和共同的信仰。

这个差异,在主旋律电影和常规影片来讲是非常普遍存在的。

倘若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大可直接歌颂张校长那爱党爱国,红色的崇高信仰,手法可以有很多种。

而《我本是高山》则脱离了这种主旋律影片的基调,选择从常人的情感入手。

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虽然张校长确实是一个心中有着强烈信仰的伟人,但她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女人。

她也有自己的情感。

张校长本身与前夫非常的恩爱,前夫意外去世后,也留在了丈夫生前任教的学校教书,在纪录片上,她也直言,非常的想念去世的丈夫。

影片中胡歌饰演张桂梅的前夫

诚然,丈夫的去世对张桂梅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她能够坚持创办华坪女高,自然是心中的信仰和对学生的关爱。

但是,在前行的路上,张校长也有累的时候,也有无助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格外的思念丈夫,本身并没有不妥。

试问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劳累和无助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难得不是亲人和挚友吗?

身为普通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把信仰和大爱放在嘴边,尽管这很重要,但情感的依托是人之常情。

在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编剧的处理并没有什么不妥。

海清饰演的张桂梅

只不过,在具体的呈现效果上,这个剧情并不那么完美。无论是胡歌的出演还是多次的重复出现,都让观众有着一定的不适感。

强调个人情感可以,但不可过度。

《我本是高山》在个人情感和崇高信仰上的平衡做的并不好。对于刻画张桂梅身上那崇高的信仰和精神的片段还是太少,虽然脱离了主旋律的约束,但又不免过于情感化。

所以,在这个片段上,影片的问题主要是艺术创作方向的平衡问题,一些营销号声称影片刻意尊男贬女,实在是带节奏之举。

影片制作不可脱离实际,刻画酗酒母亲确实没必要

除了没有平衡好个人情感和主旋律的关系之外,影片《我本是高山》设置的酗酒母亲一角也暴露了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创作问题。

一些人着急的给这个问题扣上性别对立的帽子大可不必。许多人根本不了解影片的原貌,便人云亦云。

实际上,这个酗酒母亲的原型叫做唐小萍,她并不酗酒,一个人辛苦的把女儿拉扯大。

在真实的事迹中,女孩家里酗酒的本是父亲。

不过这位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家庭,女孩一直由母亲带大,后来由于经济原因以及唐小萍本身的思想问题,便让女儿辍学去帮忙。

在《我本是高山》中,这个女孩最终也在张校长的努力下继续在华坪女高读书,母亲也被张校长带到了学校食堂工作,可谓两全其美。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编剧非得把酗酒丈夫改成母亲呢?

其实从剧情后来的发展来看,编剧在塑造酗酒母亲这一角色的时候,是想要达成一个先抑后扬的效果,以突出张校长的伟大和母亲获得新生的不容易。

倘若按照真实故事来,母亲其实是个老实人,只是没办法让女儿辍学,在张校长的劝说下女儿最终上了学。

这样的剧情编剧似乎认为过于平淡,处于艺术创作的角度试图强加给母亲一个酗酒的问题,以展开一种转变以及救赎的意味。

不过,编剧的艺术创作显然有些站不住脚。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这段剧情之所以被人们声讨,终归还是自己有问题。

但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还得理性分析。

一些营销号直接以此开炮称编剧是故意抹黑女性,可谓过于偏激。我个人认为这个角色的设置更多的反映了编剧在创作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

正如一些网友所言,在贫困的大山中,酗酒母亲几乎不存在。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少有酗酒的女人。

实际上,在农村地区,酗酒的大多是男人。编剧大可尊重事迹,倘若想要加上艺术创作以烘托角色,大可实地走访山区,看看真实的山区妇女。

去看看这些妇女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救赎的,她们的思想落后在哪里?而不是简单的交换性别,天马行空。

除此之外,影片当中还描绘大山的女孩逃课不上学,去吃喝玩乐逛街,这样的剧情设置也是极其不合理。

编剧显然没有真正的走进群众,实地的去看看大山深处这些孩子的生活。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环境,何来逃学去吃喝玩乐?

编剧只是用固有的印象来描绘不读书的孩子,却没有真正的道出这些女孩们的现状,自然受到人们的诟病。

电影《我本是高山》剧情的改编并未尊重事实,脱离群众,不实事求是,自然引来众人批驳,实乃自作自受。

不过,我们也要警惕一些营销号和个人,打着性别对立的旗号,在不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带节奏,煽动性别对立博取流量。

我想,对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伟大事迹,编剧也不至于为了那所谓的性别歧视而在影片当中夹带私货,败坏影片口碑。

我更觉得,《我本是高山》所呈现的问题,更多在于没有处理好艺术创作和真实事迹的关系,并且脱离实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