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岁坚持考到八十多,清代一位栖霞秀才的科举经历简介

胶东的小故事 2024-10-13 07:48:24

由于考试间隔时间长(进士、举人考试通常三年一届)、参与者多(基本不限年龄,没有应届往届之分)、录取率低(大的省份每次乡试的举人录取名额仅为一百多,全国性的会试每次录取人数也通常只有二三百),古代的科举考试难度很高。许多人在考取最基础的秀才(生员)之后,往往努力一生也不能中举人、中进士。相比之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年才考取举人)已经算是幸运者。

近来笔者翻阅清代《栖霞县志》,就偶然看到当地一位秀才的艰辛科举经历。概而言之,他刚过二十岁就考取秀才,但此后六十年的时间里,却始终无法通过常规途径考取举人、进士功名,一直到八十岁的时候,他还坚持踏入考场,以图证明自己。

这位秀才叫作郝元第(注:郝是栖霞的常见姓氏,明清时期当地有牟林郝李四大科举望族之说,郝氏族人从事读书科考者众多)。从县志的记载推断,他应该出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至弱冠时(以虚岁推算应为乾隆十四年,1749年)“补博士弟子,以高等食廪”(廪生,即秀才),获得参加乡试资格。

然而,此后他屡试不第,功名始终未有提升。到了嘉庆五年(1800年),或许是相关官员同情郝元第的遭遇,便将之列入“恩贡生”的名单,使他得以进入国子监。

此时的郝元第已经年过七十,但他并没有停下科考的脚步。八年之后(嘉庆十三年),由于他参加乡试仍不中,朝廷便按照规定授予其"钦赐举人”头衔(近似荣誉头衔,但也有参加会试的资格)。此后,郝元第以古稀之年坚持参加了两次会试,虽然都没有正式考中,但先后得到了“钦赐国子监学正”“钦赐国子监助教”的荣誉头衔。至嘉庆二十年(1815年)时,他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去世,其坎坷的科举生涯才告结束。

就考试的总体过程来说,郝元第有些不太走运。但与更多失意者相比,他又是幸运的。毕竟,他足够长寿,从而有资格获得朝廷授予的荣誉性头衔(与年龄挂钩)。而从《栖霞县志》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们对这位数十年坚持科考的读书人也是比较敬重的。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