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哈蒂尔政府上台后,展开对前任纳吉布政府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全面审查。这些项目包括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工程,马哈蒂尔政府试图以此显示其反腐与提升财政透明度的决心。两条油气管道工程的进度仅完成13%,但已支付88%的合同金额,这种严重的“进款不进度”现象引发了马方对资金管理的高度关注。
马来西亚希望控制公共债务,避免因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投资产生过度依赖。同时,暂停项目也向美日等西方国家释放了“平衡外交”的信号,试图在多边关系中谋求更多的战略灵活性。尽管暂停项目被部分解读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抵制,但从本质上看,这更多是马方在国内政局变化中的“务实调整”。
面对项目叫停,中国并未选择激化矛盾,而是通过冷静的对话和务实调整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灵活性。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在项目暂停后,未采取激烈反制措施,而是尊重马来西亚政府的决定。这种冷静的应对方式为后续谈判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避免了因暂停项目而导致双边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在多轮谈判中,中国企业与马方政府就合作条件进行了调整。包括重新审视合同条款、优化资金支付结构、引入更多本地企业参与施工,以及强化监督机制,确保项目推进的透明性和合理性。这种调整不仅化解了马方的疑虑,也为未来中马合作奠定了更稳固的基础。
2019年,马来西亚政府宣布重启部分中资项目,包括油气管道和东海岸铁路。这不仅标志着双方的矛盾得到化解,也开启了合作的新篇章。经过谈判调整后,油气管道项目得以重新启动,并强化了资金和工程管理。马方重新审视了该项目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的长期价值,认识到这一项目在提升油气出口能力、解决运输瓶颈方面的战略意义。同时,双方合作的模式更加务实透明,更加注重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重启传统能源合作的同时,双方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新能源领域。马来西亚希望借助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优势,加速其国内能源结构转型。这种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合作升级,不仅提升了中马关系的战略深度,也契合了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
马来西亚暂停、调整、再恢复项目的全过程,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参与国意愿不断调整的合作框架。在马来西亚案例中,中国通过灵活调整合作条件、优化项目管理,成功化解了暂停项目带来的分歧。这种灵活性和韧性,正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国际复杂环境中持续推进的关键。
尽管暂停项目一度引发中马关系的紧张,但双方最终以务实态度重回合作轨道。马方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长远价值,而中国也展现出高水平的合作耐心和谈判智慧。这种双向努力的结果,是实现了双方利益的平衡与共赢。马来西亚的案例也为其他“一带一路”参与国提供了借鉴: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时,通过深入对话与务实调整,可以化解分歧,找到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