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昆仑策胡懋仁商榷: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作品岂止在特殊年代创作

沧浪谈事 2025-01-26 13:20:42

最初看到昆仑策胡懋仁老师《文学艺术界的乱象丛生》一文,有一点点儿悟,但是没想写什么,因为自感政治和文学素养太差。不成想今天又被系统推荐,再读再悟,还是决定写几个字,好歹六零末浪哥也曾自称文青和愤青。

胡懋仁老师开篇提到的那两部小说,我确实没看过。他认为特殊年代创作的作品创作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高大全”,二是情节设计硬性加上阶级斗争。那么,这种写作手法和情节设计,究竟是年代政治需要还是社会需要?

塑造人物形象“高大全”,其实在明清小说里,也不能说没有吧?《三国演义》中的关二爷,兄弟情深、义薄云天、挂印封金,那就是“高大上”啊,死后封圣,享受人间香火。社会总得有榜样,文学文艺有这个责任,所以戏曲有人物脸谱,文学作品有被贬损“脸谱化”的创作手法!有位作家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他笔下的八路军班长是个凶残自私的哑巴、政委乱搞男女关系欺压群众,这倒不是“高大全”,而是“猥(琐)恶(毒)狠(辣)”。“高大全”最起码是教育读者(观众)人心向善,“猥恶狠”是宣传什么?如果高大全是极端化创作手法,“猥恶狠”不也一样?

胡懋仁老师认为,特殊年代文学作品中硬加上的阶级斗争情节,是脱离实际、大多为臆想。愚以为,既然阶级斗争是存在的,那也不能就一口咬定是强加进去的。我是六零末,现实中的社员大会斗地主我还见过。那时的课本、不仅仅是语文课本上,也有描写阶级斗争的内容。但有没有阶级斗争扩大化?不否认有些地方有,但最起码在我家乡一带,没有听说把哪个“地主”斗得“物理消灭”了。那时我们常听的一句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阶级斗争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的。

对特殊年代文学作品中阶级斗争的描写,结合胡老师对浩然《金光大道》的分析,再谈一谈。结合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后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仔细想想,《金光大道》刻画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扩大化了吗?互助组这种生产方式,并不是解放后对农业改造后才有的,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解放区)为了照顾烈军属,在地方党组织的推动下就出现了,对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入伍、保卫胜利果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农业改造时期,从互助组、合作社到高级社,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所以那部小说书名为《金光大道》。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农民有先天的劣根性,所以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对农民的改造是革命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斗私批修”的思想教育,组织化的农民就会形成1+1>2的合力。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车轮滚滚推出了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兴修水利、改善自然,都充分证明,组织起来的农民是有强大战斗力的!

胡懋仁老师认为特殊年代的文学作品描写阶级斗争是“人为强加”,那么后来伤痕文学阶段,那些作品描写的阶级斗争就是客观存在吗?比如最早被点名的《绿化树》。之后深化时期出现的集体资产、国有资产流失,贪·污腐败日子严重等社会现象,难道不比胡老师所谓特殊年代文学作品描写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更严重吗?斗争从文学作品到了现实,只是有人不肯承认!

1 阅读:24

沧浪谈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