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群中国家庭怀揣“美国梦”,将毕生积蓄投入EB-5投资移民项目,期望通过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0万元)的投资,为孩子换取一张美国绿卡和优质教育资源。然而,十年后,这些家庭的移民梦碎,数百万资金血本无归,留下的只有维权无门的绝望。这场看似“双赢”的资本游戏,为何沦为一场针对中国中高产阶层的收割?
一、被包装的“黄金通道”:从绿卡承诺到资金陷阱
EB-5(Employment-Based Fifth Preference)是美国移民法中第五类优先就业型移民签证,旨在通过吸引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投资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为投资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获得美国绿卡的机会。
EB-5项目诞生于1990年,核心逻辑简单直接:外国人投资美国项目并创造就业,即可获得绿卡。最初,直接投资需105万美元,但通过“区域中心”模式(投资50万美元至政府指定的商业项目),门槛大幅降低。区域中心宣称“五年返款”“稳拿绿卡”,甚至打出“卖个厕所就能移民”的夸张口号,迅速吸引中国家庭涌入。
项目方通过五星级酒店推介会、政商名人站台等方式制造信任感。例如,马里兰州政府曾以上海展厅推广巴尔的摩酒店项目,宣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园区的酒店入住率有保障”,最终却因项目亏损被法拍,94名中国投资者血本无归。
二、爆雷项目:从荒地到烂尾楼
1.金门国际:六年未动的“旧金山海湾社区”
279名中国投资者向金门国际区域中心投入1.39亿美元,但项目拖延六年仅完成场地平整。投资者乔本望抵押姑姑房产筹款,最终因项目停滞被迫移居香港,而妻子重病手术的费用至今无法收回。开发商以合同条款为由,将返款期限延长两年,但2024年投资人发送返款申请后,金门国际已失联。
2.巴尔的摩酒店:法拍后的债务黑洞
94名中国投资者参与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园区酒店项目,筹资4700万美元,但因开发商罗纳德·利普斯坎团队无法偿还2100万美元银行贷款,酒店被法拍。拍卖资金优先偿还银行债务,投资者分文未获,绿卡资格也随之失效。
3.洛杉矶世纪广场:夹层贷款下的收割
700多名中国投资者投入4.5亿美元的酒店翻新项目,因EB-5资金作为次级贷款,在项目失败时被优先偿债顺序“挤兑”,最终颗粒无收。
三、收割逻辑:制度漏洞与人性弱点
1.监管真空与资金挪用
EB-5项目资金监管长期松散。例如,美国移民局曾允许资金在I-526(I-526是EB-5投资移民的资格申请表,用于向美国移民局证明投资行为的合法性和项目的合规性。)申请提交后即可释放,而非等待审批通过。部分华人操盘的区域中心借此转移资金,甚至虚构项目骗取28万美元“信托费”。
2.移民排期与政策风险
中国投资者排期长达10年,子女常因超龄丧失附属申请资格。2022年EB-5改革将投资额提高至80万美元,但新旧政策过渡期催生新骗局。例如,项目方以“低成本快速移民”为饵,骗取资金后跑路。
3.跨国维权困境
巴尔的摩项目的44名中国投资人联合起诉,初期诉讼成本即达数十万美元,而胜诉仅能获得“优先审批权”,无法解决资金损失。更多人因成本高昂选择沉默。
四、反思:当资本梦遭遇制度性溃败
EB-5项目的崩塌,本质是美国移民制度“资本至上”逻辑的失败:
信息不对称的代价:项目方利用“间接就业”等专业术语掩盖风险,而中国家庭因语言、法律知识匮乏盲目跟风。
贪婪与短视的共生:投资者轻信“稳赚不赔”承诺,区域中心则以“快速回款”吸引资金,双方合力制造泡沫。
制度性溃败无解:美国移民局(USCIS)陷入“加强监管—资金撤离—放宽标准—欺诈再生”的死循环,最终EB-5沦为“政治人质”。
五、幸存者的警示
对于仍对EB-5抱有幻想的家庭,教训已足够清晰:
1.警惕“间接就业”与次级贷款结构,优先选择资金占比低、还款顺序明确的项目。
2.关注资金监管条款,确保投资款在I-526获批前锁定于监管账户。
3.放弃“低成本捷径”幻想,移民规划需综合评估政策、法律与家庭风险。
附录:EB-5欺诈案例警示
除上述案例外,美国多地频现类似骗局:
芝加哥“会议中心骗局”:200多名投资者被骗1.6亿美元,项目根本不存在。
纽约州“高端公寓开发案”:资金被挪用,建设停滞,投资者无法收回本金。
佛罗里达州“摩天楼项目”:开发商挪用资金,绿卡申请被驳回。
这场持续十年的收割,不仅撕碎了中产家庭的美国梦,更揭示了跨国资本游戏的残酷真相:当制度失序时,承诺越美好,陷阱越深。
当今中国中产不要想着移入美坑教训不深贫民向往,存款没房子祓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