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导演乌尔善恳求再给一次机会:观众的信任还能透支多久?

兵鉴录 2025-02-17 19:58:42

当情怀遇上口碑崩塌,《封神3》需要的不只是“机会”

一、《封神2》的滑铁卢:高票房与低口碑的撕裂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春节档11.55亿票房的成绩证明了这个IP的市场号召力,但豆瓣6分的评分却将导演乌尔善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从第一部“自来水”自发安利的盛况,到第二部“剧情混乱”“特效审美争议”的群嘲,观众的不满集中在两点:叙事逻辑的崩坏与视觉表达的失衡。

例如,殷郊的“三头六臂”法相本应是悲剧角色的心理投射,却被观众调侃为“煤气灶成精”,其蓝皮肤红头发的形象被认为偏离了中国神话的审美体系。尽管特效公司澄清该角色由国际顶级团队Scanline VFX耗时18个月制作,但技术上的“创新”未能弥补观众对文化内核的质疑。更致命的是,主线剧情中姬发优柔寡断、杨戬哪吒沦为配角等改编,直接动摇了《封神演义》的经典框架。

二、乌尔善的“恳求”:真诚还是危机公关?

面对争议,乌尔善的回应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坦承“能力不足”,表示会吸收批评并在《封神3》中调整;另一方面,他反复强调特效技术的突破性,甚至以“项目耗时11年”的情怀牌呼吁观众再给机会。

但影迷的耐心正在耗尽。路演现场观众质问“口碑为何两极分化”,社交媒体上“透支信任”“糟蹋IP”的批评声浪,折射出大众对创作者“既要商业成功又要艺术任性”的双标逻辑的反感。正如网友所言:“机会不是靠‘求’来的,而是靠作品挣来的。”

三、《封神3》的生机:关键在于“回归初心”

尽管前作争议不断,但《封神3》仍有三点值得期待:

1.特效升级的潜力:乌尔善透露第三部将呈现“更大规模的神仙斗法”,且团队已承诺调整视觉风格以贴近观众审美。若能将技术优势与东方美学结合(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重构),或许能挽回口碑。

2.叙事纠偏的可能性:封神宇宙的核心魅力在于“神性”与“人性”的碰撞。若第三部能弱化争议性改编(如殷郊吸干元始天尊法力等“魔改”情节),强化原著中阐截之争的宏大叙事,仍有翻盘机会。

3.行业意义的加持:费翔所言“《封神三部曲》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实力”并非虚言。这一项目若成功收官,或将推动中国奇幻类型片的工业化进程。

四、影迷的建议:给机会≠无底线包容

作为从《封神1》一路追随的观众,笔者认为:支持国产电影工业化与批判创作失误并不矛盾。乌尔善若想真正赢得“机会”,需做到以下几点:

直面批评,而非辩解:停止用“技术难度”“创作理念”对冲观众的真实体验,正视叙事节奏、角色塑造等硬伤。

尊重原著,平衡创新:封神IP的改编需在“现代性”与“经典性”间找到支点。过度追求“颠覆”反而会丧失文化认同感。

重建信任,透明沟通:公布第三部的具体改进方案(如特效风格调整、剧本优化细节),而非空洞呼吁“给机会”。

结语:中国电影需要“封神”,但不需要“封神”的傲慢

《封神3》的命运,或许将成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试金石。观众愿意为诚意与进步买单,却不会为情怀与辩解兜底。乌尔善若真如他所说“珍惜每一次交流”,那么《封神3》的成败,不应再是“观众给不给予机会”,而是“创作者是否配得上机会”。

0 阅读:23

兵鉴录

简介:以兵戈为镜,照文明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