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4年当中,印度政府启动一项230亿美元(约合约合1670亿人民币)的计划,旨在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希望吸引企业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然而由于实施效果不佳,路透社本月21日引述消息称,印度政府已决定终止这项计划。
纵然当局重申计划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印度放弃重振制造业,惟随着这个有意挑战中国制造业的野心计划面临胎死腹中,或多或少也反映出这个南亚大国面对多项挑战,印度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竞争力遭受质疑。
2020年3月,印度因应中美爆发贸易战,推出了制造业激励计划(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PLI)。这项计划涵盖多个行业,包括电子、汽车和医疗设备,旨在吸引外资,促进国内制造业增长,并提高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据公开资料显示,富士康、印度巨头信实工业等约750间公司,参与了这项激励计划。
该计划是“自力更生印度计划”(SRI)的一部份。在总理莫迪的领导下,拨款约2,687.4 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10%),旨在于全球供应链市场推广印度商品,帮助该国实现自力更生,并长远将印度发展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心。
而PLI计划鼓励国内制造和增量销售,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最初针对大型电子制造业推出,目前已覆盖 14 个行业,提供大额的奖励措施,以惠及旨在扩大出口业务的印度中小企业。当局承诺,若参与计划的公司在一定期限前达到特定的生产目标,便可获现金奖励。莫迪政府冀在在2025年前,将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增至25%。
PLI计划鼓励国内制造和增量销售,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图为印度的一家钢铁工厂
然而,根据路透社所得的政府文件与信件显示,一方面许多参与计划的企业根本未能启动生产;另一方面,达标的企业则发现,政府发放资助的进度缓慢。
印度商务部分析显示,截至去年10月,参与计划企业合计生产价值约1,519亿美元的货物,仅达政府设定目标的37%。政府则对外发放17.3亿美元奖励金,发放目标达成率不到8%。
报道称,自这项计划推出以来,制造业占印度经济的比重从15.4%,下降至14.3%。该计划虽有效重振了制药业与手机制造等产业,惟由于钢铁、纺织、太阳能板制造等产业难以与中国同业进行低价竞争,故该计划在相关产业的成效未如预期。
印度高喊准备好成为世界工厂,但现实是……数年前,当各国企业开始有意将原本在中国的供应链转至其他国家时,印度宣称它已准备好成为世界工厂,印度希望借助中美贸易紧张的机会提升其经济地位。
但现实是,中美贸易摩擦反而为印度的经济合作带来更多挑战。首先,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相比,印度制造业仍明显落后,公路、铁路、港口等基建仍待升级。这些因素限制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并影响其竞争力。
对印度国内来说,铁路问题与政治相关,譬如图中这条半高铁的修建与运行都得到人民党地方政权的支持
而且,包括越南在内的小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比印度更为成功。尽管印度政府努力吸引外资,但许多外国企业对在印度设厂持谨慎态度。基础设施不足、政策不确定和繁琐的官僚程序,使得外资流入速度放缓。
教育体系滞后、政策法律复杂性,还有?PLI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制度惯性、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低、种姓制度、教育体系滞后、政策法律复杂性以及缺乏系统性改革。
首先,制度惯性是个关键因素,印度的改革努力受殖民时期遗留的制度框架束缚,这些制度为服务统治阶层的精英而设,而非促进现代工业治理。再来看数据,制造业仅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约13%,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为26%,越南则为24%。这使得印度要实现2025年把制造业提升至GDP的25%的目标,变得极为困难。
其次,外国投资者反映,印度在劳动力发展、种姓制度改革和行政效率方面存在结构性障碍,这些都是制造业起飞的关键因素。教育系统滞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印度教育体系强调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导致对科学、工程、科技和数学(STEM)学科的重视不足,进一步影响制造业的人才培养。
此外,政策和法律的复杂性也对制造业的发展造成压力。殖民时代的土地法、复杂的审批程序和低效率的司法系统继续抑制投资和创新,这种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各地区各自为政,使得制造业中心无法获得它们所需的有凝聚力和灵活的政策支持。成功的工业化需要全面的制度重建,而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激励措施。
印度新德里的空气品质因空气污染而恶化,天空被雾霾笼罩
印度专家:“中国领先我们三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中国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却在追赶这一脚步的过程中面临重重挑战。这些国家的发展受限于多种因素,如制度性障碍、基础设施不足、人力资源发展不足以及市场环境不成熟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其经济增长潜力,也使它们在全球竞争中难以与中国抗衡。因此,深入剖析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除内部原因外,中国对这个竞争对手有所警惕亦是印度制造业激励计划失败的原因之一。印度特许会计师兼金融专家Vivek Khatri指,印度是唯一能够实际复制中国1990年代制造业发展轨迹的国家,北京清楚知道自己为建立这一主导地位所付出的努力,故不愿意让印度重复成功。他认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并正在静默地重塑全球供应链。他警告说:“中国已经领先三步”。
2021年12月3日在老挝万象举行与中国昆明连接的高铁项目交接仪式,一列列车准备出发
Vivek Khatri又说,中国正削弱印度在关键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包括电动车零部件和电子制造设备,同时也在将资源和投资导向不直接与中国竞争的其他国家,如匈牙利、墨西哥和越南等。
最后,Vivek Khatri指出,印度不必成为“下一个中国”。印度如果以地缘政治的眼光来观察和处理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很可能会导致政策错误。 相反,加强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产业链合作,才有利于印度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此举将有助于保护印度经济免受美国提高关税导致的全球工业和贸易合作中断的影响。
从PLI计划触礁可见,印度的制造业激励计划面临多重挑战,并显示出其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脆弱性。面对来自中国的强大竞争,印度必须认识到,仅靠财务激励措施是远远不够。唯有未来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印度才能真正实现其制造业的潜力,并在全球市场中稳固自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