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公开嘲讽毛主席,毛主席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还让他当副国级领导

青春不散宴 2025-02-19 13:38:07

国民党知名将领中,有一人在解放战争初期公然讥笑毛主席,而毛主席的回应则显得极为豁达且充满智慧。

后来,该将领转投正义,毛主席非但未追究过往,反而赋予他重要职责。

在新中国首届政协会上,闻及自己的任命,他泪流满面,直言这是未曾敢想的荣耀。昔日,在蒋介石统治的旧中国,他携黄金美钞欲购部长之职,却终不可得。

此后,他愈发致力于一线工作,勤勉不辍,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此人即为傅作义。

1895年,傅作义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黄河岸边出生,1910年进入太原陆军小学学习。

傅作义见清政府腐败,决意报国变革,遂放弃文学,20岁时进入保定军校,毕业后即致力于军事,投身军旅生涯。

军阀割据时,他追随阎锡山。1927年10月涿州战中,他率7000官兵,无供给援军,坚守3月,击退奉军七次总攻,此战成为中国近代城市攻防战的著名战役。

傅作义经此一战声名鹊起,各政治势力竞相以厚禄高位诱其归附。1927年12月28日,蒋介石委任傅作义为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涿州商民为表彰傅作义的英勇,特建傅公祠以纪念,彼时他年仅31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陆续失守,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蒋介石实施攘外安内不抵抗政策,傅作义不满。作为绥远省主席、第35军军长,他与50余名北方将领联名通电,呼吁全国团结,群策群力,共同奋斗。

1933年日军侵山海关,长城抗战起。傅作义请战,率59军前线抗日,怀柔之战大捷,重创日军,阻其进华北,破“九一八”后日军不败神话。

战斗正酣时,长城抗战国民党总指挥何应钦急令傅部停战撤阵。傅作义接令后极为不满,质问道:“抗日何以成罪?”

随后,何应钦遵循蒋介石指示,与日本签署了《塘沽协定》,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热河,并将冀东22县划入日伪控制区。

长城抗战历时5月余终结束。傅作义派员运回最后一战殉国官兵遗体至归绥,建纪念碑并刻烈士名。此战虽未阻日军,却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日士气。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问世,田汉填词,聂耳谱曲,歌词“以血肉筑新长城”象征着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中的长城抗战,悲壮铭记。

1936年11月,傅作义指挥绥远抗战,于绥远省击退日伪军,获百灵庙大捷等胜利,重创日本朝野,粉碎其蒙疆共和国计划,振奋全国抗日精神,被视为民族复兴的起点。

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张学良等19人共发《时局通电》言:“绥东抗战引民众沸腾,士气高涨”,标志着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迈入新阶段。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傅作义任战区司令长官,脱离阎锡山控制。1939年12月至1940年5月,他指挥包头、绥西、五原三战役皆胜,创收复失地先例。国民政府授其“国光勋章”,傅作义以集体功绩为由拒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傅作义自1933年起,历经13年抗战,与日寇交战290余次,保持不败,战绩卓越,为中国战争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后,傅作义被迫卷入蒋介石发动的内战中,成为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1946年7月,大同集宁战役作为初战爆发。聂荣臻与贺龙指挥晋察冀、晋绥军区部队,旨在攻城大同、阻击傅作义部东援,以全面连接两大军区,实现战略意图。

大同集宁战役持续一个半月,歼敌1.2万余人,含1个师大部及3个师各一部,却未达成预期目标,大同未克,傅作义主力未歼于集宁,致张家口及解放区局势趋紧。

傅作义以寡敌众,在全面内战初期为国民党军队赢得了最大胜利,成为瞩目焦点。

在此公开电文中,傅作义讽刺道:“延安毛泽东先生,你们虽集十七旅五十一团,欲于集宁灭我国军,经四昼夜城郊野战与巷战,终溃败。”

接着,傅作义讽刺说:“我若败,称你毛润之;今你败,你应称我为先生。”

最终,傅作义确信能扭转局势,迅速终结内战,并向毛主席直接表明态度。

若毛先生入政府,我愿以政府成员身份推荐贺龙或您中任何一位接替我职,衷心欢迎并促成。若不弃,我愿在毛先生麾下任最低职务,绝对服从。

公开广播迅速传播,信息不久即抵达延安。

毛主席阅毕,未显怒意,态度淡然,并采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动。

朱老总随后将电报分发给全体将士,意在“请将不如激将”,此举与毛主席目的相同,均为激励解放军将领。

1946年11月,大同集宁战役后,傅作义为国民党攻占西北战场关键据点张家口,获得蒋介石特别嘉奖。

随后,傅作义又发公开电报,讽刺毛主席道:“若共产党获胜,我愿为毛泽东驾车效劳!”

他未料到,起草公开电的少将阎又文实为中共地下党员。阎又文所拟讽刺意味浓厚的电文,竟成了解放军最强劲的激励。

张家口战役后,东北战局迅速展开,傅作义原想以武力速战速决内战,但此意图最终未能实现。

解放军气势磅礴,锐不可当,傅作义深感震撼,往日嘲讽尽消,唯余对未来道路的困惑与迷茫。

傅作义面对腐败的蒋家王朝,艰难抉择后顶住压力,于1949年1月率华北50万国民党军起义,实现北平和平解放,保护了200万北平民众免受战火。

1949年2月中下旬,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被毛主席在西柏坡亲自接见。

此时,傅作义,曾两次公开嘲讽毛主席,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内心深感愧疚,向毛主席坦言:“我犯了错。”

毛主席高度称赞:“和平解放北平,傅作义功劳卓越,人民永志不忘。你是北京大功臣,应获天坛般大奖章以彰其功。”

傅作义推动部将董其武率10万绥远军和平起义,使该战略重地——东连张家口,西抵宁夏,北邻蒙古,南界长城——顺利归人民解放军,为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949年9月21-30日,新中国首届政协会议召开,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并负责组阁,大会主席团逐一审查通过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人选。

念及傅作义任水利部部长时,主席团全票通过。抗日名将傅作义深受感动,泪洒当场,致使会议一度中断。

傅作义感慨:“旧中国时,我携黄金美钞求部长职而不得。今共产党却任我为起义将军做部长,此显毛主席英明,共产党伟大,其得天下乃顺天理。”

建国后,54岁的傅作义正式担任水利部部长职务。

傅作义生于黄河岸边,自幼目睹家乡频遭黄泛之灾,心中深刻烙印下无数苦难的记忆。

1931年主政绥远后,他深感水患严重,致力于治理。至1937年抗战爆发,绥远省社会安定,工农业生产进步,为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3年,他提出“治军治水并重”,大力兴修水利,干渠长达1700里,支渠超万里,使绥远获得“塞上江南”美誉。

1945年夏,他特邀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对河套地区黄河的流速、波浪及河床变化进行勘测,由此获取了治理黄河的直接资料。

此期间,到访河套地区者,均对傅作义的治理成果赞誉有加,此等成效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实属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在毛主席支持下出任水利部长,视此为实现“为民造福”夙愿的良机,自上任便忘我地投身于水利事业,奔走于山水间。

自1949年至1972年因病离职,他致力于水利事业达23载,足迹遍布南方珠江至北方松花江,乃至天山南北。

黄河,作为祖国象征,泥沙量居世界之首,治理难度极大,被誉为“中国忧患”。傅作义不畏40度酷暑,亲自查勘,致力于研究治理方案,并构想水库坝址。

毛主席了解他在水利工作的成就,深感欣慰,并表扬道:“他对水利事业,已深入钻研。”

1955年,毛主席亲授傅作义一级解放勋章。同年,董其武因劝动绥远起义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他觉得过高,但毛主席称必授。董其武告知傅作义后,傅激动地赞道:“毛主席英明!”

1957年,傅作义出席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典礼后,急赴晋南考察,途中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周总理迅速从北京调派专家至太原抢救,傅作义得以脱险。

休养数日后,他自觉身体恢复,欲再考察,经山西省委及护理人员劝阻,最终放弃此念。

身体康复后,他难耐家中闲暇,每逢至水库,必先服硝酸甘油药片(心脏病药物),随后独自攀至坝顶。

1963年,河北平原遭遇特大洪水。病愈出院的傅作义从简报中得知后,立即致电防汛指挥部询问灾情,并主动请缨前往抗洪前线。

1965年,傅作义任全国第四届政协副主席,达副国级。1972年,他因病卸任水利部长,终止了在水利领域的奋斗历程。

1974年,傅作义因病住院,生命垂危。周恩来总理亲自探视,转达毛主席的话:“你对北平和平解放贡献巨大,我代表他来看望你。”

傅作义听后,嘴角轻轻颤动,最终绽放出满意的笑容。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79岁。

他一生传奇,从抗战名将转与解放军对立,曾嘲讽毛主席,后关键时刻归顺,获毛主席重用,历任共和国部长、水利专家,升至副国级领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