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要枪毙一名逃兵,毛主席得知名字后说:他是红军功臣,不能杀

青春不散宴 2025-02-15 16:28:29

1940年某夜,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熟睡时,几位干部领着20余人悄然离营。他们并非执行战斗任务,而是意图逃兵。

领头的为侦察科科长袁彪、侦察股股长罗昭辉及一支队参谋长杨上堃。

【逃兵?】

众人擅自行动惊醒了哨兵,杨成武迅速觉醒并采取行动,坚决下令拦截。在他的强力指挥下,逃兵最终在徐水县一村庄被成功截留。

作战时,杨成武麾下出现逃兵,极为丢脸。他虽努力挽回,但仍成污点。事后,杨成武如实向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汇报了此事。

聂荣臻未料此事突发,怒火中烧却未忽视,上报八路军总部。副总司令彭德怀,性情急躁,刚正不阿,对逃兵行为极为不满。

彭德怀果断行动,先寻朱老总,再共赴毛主席处。至门前,彭德怀即言:“主席,晋察冀军区有重大情况,二十余人逃兵。”

毛主席屋内皱眉,彭德怀与朱德入内。主席言:“老彭,此事需严肃对待,前有先例,依惯例行事。”

彭德怀因毛主席的话而心安,决定下令严惩相关人员。朱德一旁沉默,毛主席见状道:“老彭,先让我审阅具体报告。”

阅毕杨成武详报及逃兵名单,毛主席沉默良久,后指名单上一名,语低沉而坚决:“此人乃红军功臣,不可诛。”

彭德怀似欲争辩:“主席,他确为逃兵,擅自离队。”

听完彭德怀之言,毛主席转视名单上杨上堃,深吸一气,恳切道:“老彭,报告称杨上堃离队非投敌,乃因职务不满。此乃内部矛盾,非叛逃,望予其生路。”

彭德怀与朱德默然,毛主席吸了口烟,低声说:“皆知若无他,红军恐已全军覆没。”

【红军大功臣】

杨上堃,江西兴国人,17岁入伍红军,凭机智果敢受上级赏识。至长征时,他已成为队伍连长。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遭敌“围追堵截”,险象环生。湘江战役更牺牲5万余人,杨上堃目睹战友牺牲,内心悲痛且愤慨,深知此皆因博古、李德指挥失误所致。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取得红军指挥权,杨上堃稍感宽慰。但红军形势仍危急,渡乌江时,敌军扬言要歼灭红军于江边,并出动数十万人企图截击。

乌江对岸,军阀王家烈率双枪兵镇守,后有蒋介石部将薛岳的追兵,红军突围艰难。总部急令,必须强渡乌江,开辟生路。此重任,迅速交由杨上堃承担。

杨上堃深知面临极端危险,仍因对革命的忠诚毫不犹豫,决定率先出击。他亲选16名勇士,乘三只竹筏,毅然渡江。

杨上堃面对敌火,冷静指挥战士以竹筏迂回规避子弹。发现敌守备薄弱后,他亲临前线,投掷手榴弹致敌混乱,随即率队趁机登陆。

杨上堃率众迅速击溃敌双枪兵,成功完成任务。他为红军开辟生路,事后荣获“渡江勇士”称号及党中央颁发的红星奖章,被誉为“免死金牌”。

强渡乌江后,杨上堃持续奋战前线,屡建奇功。红军抵陕北,他获上级赏识,入红大深造。抗战爆发,杨上堃面临人生重要抉择。

【对杨成武不满】

杨成武乃杨上堃昔日上司,强渡乌江之际,他亲自寻得杨上堃委以重任。杨上堃不负所望,杨成武对这位得力下属深感自豪。

八路军115师平型关战后分兵,聂荣臻率部建晋察冀军区,杨上堃随往,续任杨成武麾下一分区一团参谋长。两年后,竟发生杨上堃叛逃事件。

杨上堃“叛逃”八路军因对杨成武不满。1940年,一团团长陈正湘升支队长,副团长外调,参谋长杨上堃因此成为部队军事上的次要负责人。

陈正湘离任后,战士们预期杨上堃会接任团长,但杨成武却让二营营长宋玉琳担任团长。杨上堃升任支队参谋长,虽为升职,但他却不这么认为。

杨上堃是从基层晋升的军事干部,擅长军事指挥而非参谋。他确信杨成武了解他,因此认为杨成武对自己的调动实为“明升暗降”。

杨上堃对杨成武不满,欲亲自带兵抗日证能力。此意被侦察科袁彪、罗昭辉知悉,二人本有叛心,劝杨上堃同谋,终致三人联手,引发文章开篇之事。

【毛主席的慈悲】

杨成武逮捕杨上堃等人后上报党中央,彭总主张处决,但毛主席见名单中有杨上堃,犹豫再三,决定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毛主席对杨上堃的态度是基于事实的调查,杨上堃并非“叛徒”,而是涉及内部矛盾。因此,在处理此事时,我们需依据调查结果,公正对待,确保事实清楚,用词恰当,避免使用夸大或情绪化的言辞。

在毛主席的宽宥下,杨上堃幸免于难,深感愧疚,自觉有负组织厚望。此后,他愈发勤奋学习,立志为革命事业再建新功。

解放战争时期,杨上堃赴东北,任吉林市警备区副司令兼团长、四野43军副师长等职。这体现党组织宽容。建国后,他在江西工作,特殊时期遭不公,毛主席问:“为何重查已清之事?”

杨上堃再次幸免于难,对此他深感毛主席的恩情,内心充满感激。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