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巨提是位于中亚的一个小国家,其地域范围并不大。这个国家以其独特的名称为人们所知,全称为坎巨提。
坎巨提在大清灭亡后仍视中国为宗主国并献礼,因其曾有意成为中国一部分。然最终归属巴基斯坦,其中缘由复杂。
坎巨提虽似国家名,实为中国西北小部落,人口仅六千余,地域三万平方公里左右。
此地位置关键,位于洪扎河上游峡谷中。洪扎河为印度河小分支,亦是喀喇昆仑山脉与兴都库什山脉的分界线。
坎巨提如同桥梁,连接南亚、中亚与西亚,促进了这些地区间的便捷交流与往来。
中国古代史书中,坎巨提有多种称谓,如洪扎、罕萨、棍杂等。
唐朝时,小国坎巨提与中国首次交往。彼时,西域名将高仙芝攻占该地,随后坎巨提成为大唐附属小国。
唐末时期天下动荡,至宋朝,文人安逸武将懈怠,仅守疆土一隅。与此同时,地处偏远的中原以外坎巨提地区,逐渐与中国失去了联系。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坎巨提首领遣使至新疆叶尔羌城,献礼示降。自此,坎巨提复归为中国附属小国。
尽管存在宗藩关系,坎巨提因地域狭小且远离京城,故转而向新疆喀什朝贡,而非北京。
每三年,他们进献微薄的贡品,总计一两五钱沙金,此金需均分为15份,每份命名为“十五塔哈贡金”。
小弟尽孝心,老大必大方。坎巨提每献贡金,喀什官员即赠绸缎2匹、银两及瓷器若干,回礼价值远超贡金十倍。
尽管坎巨提持续诚挚进贡,清政府却视此为小国为求好而施行的、旨在换取厚利的精明策略。
他们关系稳定,无大变动。道光二十七年,七和卓之乱起,坎巨提全力助清。道光帝甚悦,赐其一座邻近叶尔羌城的村庄。
当时,中亚局势动荡,英、俄、印人士接踵而至。坎巨提因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成为各国争夺的核心。
清朝政府此时理应把握机遇,加强与坎巨提的睦邻友好,以更稳固地控制中亚地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屡战屡败,且太平天国运动肆虐,无暇他顾。新疆阿古柏叛乱,导致坎巨提与中国联系中断。
这个中亚小国或将再次与中国走向不同道路,历史上清朝政府亦曾有过类似念头。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光绪帝惊见,这个自身难保的小国,在脱离清朝期间,仍自称臣属,持续进贡。
皇上认为坎巨提国虽小却忠诚且明理,遂派使者赠予其国王五品官帽。
坎巨提坚持朝贡,不仅因忠心,更是外交策略,旨在与邻居维持友好关系。
他们不仅向清朝进贡,亦向周边国家如印度、克什米尔等行“进贡”之礼,旨在赢得这些国家的好感。
坎巨提为何需花钱维系与邻国友好?非因安全威胁,而是其经济模式欠妥,正常交往虽安全无忧,但经济困境促使坎巨提寻求友好合作。
它地处洪扎河谷,仅能从事农业。然而,务农收益甚微。
巧合的是,喀喇昆仑走廊位于其旁,乃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因此,坎巨提意图借此地理优势。
他们抢劫附近路过的吉尔吉斯商队,同时也不放过与新疆进行贸易的商队,全部成为其掠夺目标。
清政府因其顺从且地处偏远而置之不理。坎巨提见中国在中亚影响广泛且地域辽阔,曾有意归附,但因诸多阻碍,最终未能如愿。
当坎巨提考虑成为中国一部分时,多个大国涌入中亚争夺势力范围,而坎巨提尚未意识到自身已处于危险之中。
坎巨提国王曾誓守对中国之忠,然清政府一决策致两国关系断绝。
与清朝忽视中亚不同,英国人早已觊觎坎巨提。掌控印度后,他们急于北扩,特别是欲夺取连接东亚、西亚的克什米尔重要通道坎巨提。
起初,英国人未将这个小国放在眼里,但随着俄国在中亚势力渐增,英国开始感受到来自其的威胁。
1877年底,英国特别代表贝达尔夫带领克什米尔部队,向坎巨提出征。
坎巨提当时仍企图在数国间周旋,延续其擅长的劫掠行径,但英国人此次坚决要求他们给出明确决断。
坎巨提本欲因压力而应允,但会谈间国内突发政变,首领提噶赞遭其子赛必得杀害,局势骤变。
新上司上任后,不仅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且对他们干预坎巨提事务表示极度不满。
坎巨提与英国人交恶后,俄国人迅速行动,派上校格罗姆切克夫斯基前往,对首领赛必得提议:既已得罪英国,不如转投俄国,共抗英军。
英国人闻俄国人介入,神色大变,急遣上尉杜兰特率军赴喀喇昆仑山脉,意图重启与坎巨提的谈判。
最终,坎巨提接受克什米尔管辖,并允许英属印度官员自由进出其领土,同时承诺不再侵扰途经喀喇昆仑走廊及新疆边境的英国商队。
他们提出唯一要求,即获取资金。英国人理解生活所需,故每年向坎巨提提供2500卢比补助。
然而,资金到手且合同签署后,坎巨提显露出其摇摆不定的本质,私下联络俄国,声称与英国签约实属无奈之举。
我心系俄国,期望沙皇能拨款支持,助我们共渡难关,联手对抗英国。
当时,俄国国内局势严峻,自顾不暇,因此拒绝了坎巨提的请求。
这种一条鱼两种售价的做法虽不诚实,却能增加收益,但需隐秘进行。然而,世间并无绝对保密之事。
不久,英国人获悉此事,极为愤怒,决定对坎巨提发起反击。
1891年12月,英国驻吉尔吉特军队指挥官艾吉尔·杜兰上校,以保护克什米尔为由,率千余士兵及野战大炮进攻坎巨提,成功占领该地并驱逐其首领。
众人观此或疑,英、俄、印皆在坎巨提角力,邻近大国中国何在?清朝何以旁观未介入?
清政府深知坎巨提实情,但因地远力薄,难以管辖。
英军入侵坎巨提的消息传至中国,清政府中多数官员主张开战,欲给外国侵略者以惩戒。
新疆官员陶模反对介入,认为中国应休养生息,因英国军队强大难惹。清政府采纳其意见,决定暂不行动,保持观望。
清政府外交上严斥英国,指出洪扎及坎巨提历来为中国领土,质问其怎敢侵占大清疆土。
清朝指责虽令英国人失颜面,但资本主义国家重实际利益,轻名声好坏,故对其谩骂,他们并不在意。
他们早已洞悉清朝虚实,知晓你意在维护大国颜面,我即刻满足此愿。
因此,英国人允许坎巨提继续向清朝进贡,保持清朝认可的藩属关系,但由英国实际控制该地。清政府认为尚可接受,便予以批准。
故事未完,1894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无能尽显,为世界各国所洞悉。随后,英俄私下瓜分中国帕米尔地区,事后才通知清政府。
他们认为直接侵占土地不光彩,因此英国指使坎巨提以租地为由,向清政府要求喀喇昆仑走廊周边土地。
清朝政府于割地原则上态度坚决,不肯屈服。总理衙门屡拒坎巨租借要求,但迫于英国强大压力,清政府未直接拒绝,转而采取沉默策略应对。
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爆发,打断了双方对此事的争论。自此,边界划分问题被搁置,成为一笔糊涂账,并引发了后续诸多矛盾。
坎巨提虽名义上属中国,但历史上一直向中国臣服并纳贡,此状态延续至1947年终止。
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依赖美国援助,沦为西方附庸,领土问题无果。1947年,坎巨提停止了对中国的朝贡。
坎巨提加入巴基斯坦源于1947年《印巴分家方案》。该方案决定了其归属,是理解坎巨提最终并入巴基斯坦的关键历史背景。
彼时,英国意识到殖民统治难以为继,撤离前将巴基斯坦从印度分割,促其独立。此举导致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矛盾不断。
印巴冲突核心除宗教因素外,主要是克什米尔领土争端。坎巨提位于克什米尔,紧邻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历史上曾是印度一部分,且英国人实际控制坎巨提。依据这种历史背景,坎巨提最终被划归巴基斯坦。
中印对立在当时比印巴矛盾更严峻,得益于美国资金支持,印度频繁侵犯我国边境地区。
无法忍受后,我国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重创印度嚣张气焰。此强硬举措促使巴基斯坦与我国关系逐渐改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基斯坦亲近西方且信仰伊斯兰教,与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信仰和原则上多有不同。
印度作为共同对手,加之克什米尔争端,此事亦关联中国。因此,巴基斯坦与中国站到了同一立场。
中巴关系日益友好,巴基斯坦归还中国喀喇昆仑走廊重要地区。作为回应,中国承认坎巨提归属巴基斯坦,以示双方友好。
有人或疑让出坎巨提是亏损,实则不然。喀喇昆仑走廊的战略价值远超坎巨提,因此我方并未受损。
关键在于,中国与坎巨提关系历来松散,类似大国与小国的宗藩关系而未实际管辖。坎巨提非中国领土,我们承认其现属巴基斯坦管辖。
1963年,《中巴协定》签署,明确了坎巨提的归属。此后,中国与该地区友好关系将持续巩固发展。
请就此事分享您的观点,在评论区留言表达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