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其中编号为WS293-2019的《艾滋病及艾滋病毒感染诊断》将直接代替原有2008年发布的WS293-2008中的原有标准。该标准将从2019年的7月1日起正式执行,正式文件的出炉,特别是对艾滋病窗口期和艾滋病初期症状等有了最新的官方主流说法,这无疑对于很多初级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以及新恐艾的恐友是一个非常大的福音。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在去年和今年分别刊发了两篇有关艾滋病窗口期为什么很难被所有医生进行统一的原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
从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以来,已经接近了四个月,那么现在在艾滋病防治专业领域,医生们又是如何的看待艾滋病窗口期是多久这个问题呢,各地执行的又怎么样呢,想必这是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特别想知道的。据我们所了解,目前大部分艾滋病防治培训资料已经按照国家出台的新标准在进行培训宣传了,即目前艾滋病窗口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存在不同的检测下限时间,一般来说采用核酸检测艾滋病窗口期在一周左右,四代抗原抗体检测试剂在两周左右,三代抗体检测试剂在三周左右,这个时间绝大多数的艾滋病感染者都能够被检测出来。
恐艾中心的陈晓宇和郭海燕医生在HIV防治会上
当然这里都是以血液试剂为参考标准,而不是自测试纸,考虑到自测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一般都是在明确自我按照标准严格操作的情况下将自测窗口期做延后处理,只是可以用国家标准为对比用作相对参考。其实在中心常常参加艾滋病防治交流培训会的时候和专家进行沟通,绝大多数专家都表示利用国家出台的新标准,艾滋病窗口期为一到三周左右进行参考就可以定大局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很明确不可忽略的有关艾滋病窗口期问题,这个也是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纠结最关键的一点。最近在四川省开展艾滋病项目实施培训会上,咱们四川省的艾滋病检测方向的大专家不就被人问了这些问题了。“请问在一到三周进行艾滋病检测后就完全百分百排除艾滋病了吗”,“那请问这个艾滋病窗口期中的左右是一个怎么样的范围呢”。其实无论是这次会议,还是全国其他各省市组织的艾滋病专家级培训会,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被探讨出来。一般最标准的答案就变成了“考虑到个体化因素,四代两周三代三周的艾滋病检测结果不能说明完全排除,但如果不放心左右二字,可以在第一次1-3周进行第一次筛查后,再在1-3周后进行二次复查,也就可以排除了。”
也就是说艾滋病窗口期基本就是2-3周左右,如果不放心这个时候呢,对应4-6周的二次复测可消除假阴性的概率,以及很多恐艾症恐友所担心的一些万一性的假设。当然如果本身就不是艾滋病感染高危行为,没有风险也谈不上艾滋病窗口期了,那么恐艾症恐友怎么去定义窗口期都行,或者说为了获得检测这个相对安全信号,在任意时间去检测时间也就足够了。只是恐艾干预中心从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上所收集到的反馈来看,大多数恐友还是在遵循一种标准仪式感选择了自我最认可的窗口期进行检测。
各位恐艾症恐友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感觉,这个复查是不是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呢。是的,这就是很多年以前艾滋病窗口期还未改变的常规说法,四到六周进行艾滋病检测其实也就可以定大局了,如果说不放心的话,可以在三个月的时候进行复查。对于复查的建议和要求,是一种医学常规检验的标准流程,是用来排除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设置,尊重于循证医学。对于一个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来说,如果因为安全感不足,或者担心可能存在的漏检问题,试剂对个体敏感性等极端因素,可以在定大局的时候检测一次,然后在四到六周重新换一家医院或者试剂方法进行二次艾滋病复检也就是一个比较标准式的检测了。
其实当艾滋病检测到4周以后,三代试剂和四代试剂本身的灵敏性差距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别差距了,毕竟艾滋病抗原在抗体产生后会有一个快速衰退的过程。按照艾滋病专业培训内容解释,艾滋病窗口期的定义主要指的是从性高危接触到艾滋病抗体到达最低标志物强度检测标准的那段空白时间。而在空白时间内,核酸标志物强度和抗原标志物强度都已经到达峰值,艾滋病抗体检测还是作为非晚期病人确诊的金标准。
艾滋病专家刘教授讲解什么是窗口期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得必须给大家进行一个解释和还原,就是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去和医生进行沟通,发现口径不仅不统一,甚至有时间医生自己对艾滋病窗口期的定义都有可能会有一定的出入。就像恐艾干预中心的老师在修医学学分参加国家和省上组织的艾滋病知识培训班上,曾经就有医生向一个专家求问:经常会有高危人群急匆匆的跑过来问艾滋病窗口期到底是多久,该怎么解释。专家回答:目前艾滋病窗口期就是2到3周啊,最多再在4到6周复查一次即可。医生又提问:那患者如果担心自己万一是特殊体质窗口期延后,想检测三个月呢。专家又回答,他想检测三个月那就去检测三个月吧,随他高兴。医生再次问道:如果想检测六个月呢。专家最后回答道,他想检测多久就检测多久,直至他最后不想检测为止。最终专家和医生这样探讨下去,变成了需要去检测三个月或者半年去了。就像恐友和医生探讨窗口期一样,探讨着探讨着,就变了味道。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会哗然,甚至内心会有点小紧张。专家都让我去检测三个月半年,是不是说明艾滋病窗口期就会延长到三个月甚至是半年,不断暗示把自己吓得不轻。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是,大家觉得专家让去检测三个月半年就是说明自己还有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专家已经解释了对艾滋病窗口期的看法,然而很多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却总是考虑到自己是特殊的个体,万一检测不出那个倒霉鬼就是自己。不断的希望医生保证来获得脱恐的安全信号,然而医学们都并非心理干预出生,没有办法也没有太多时间给各位更专业的脱恐方法,相对比较辩证,又快速打发走恐友的方式就是,我也给你解释不了了,想去检测就去检测吧。毕竟如果想去穷究个案,那什么都可能会成为恐友们臆想的假设。而且,大多数都是权威专家,都属于研究型学者为主,一般都不会把话说满。恐艾症恐友们与其去探听医生对个案理解的口风,还不如就把自己当成平凡人。
那医生就不能给自己的咨询者进行保证么,显然并不是这样。每一个医生都有自己对科研学术的态度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态度,这两种态度可以是相对辩证的,毕竟站在什么角度去分析具体问题才是我们从事医学的伦理原则。如果是一个医生对他的咨询者非常熟悉,对咨询者的特定行为和大概状况都比较了解,那么在经过长期时间,深入了解后的综合性分析,深思熟虑后,就可以给出明确回答和建议。只是要建立这样彼此熟悉了解的关系,至少也需要花不少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和自己的医生至少保持几个学时的沟通用以了解交流。
就像很多恐友快速给医生抛出一个要求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的行为,医生看到问题几秒后就直接回答完全没有任何风险。没有细节的了解和更多信息来辅助,咨询者自己在兴奋一阵以后,也会感到诧异,会认为医生是否为了安慰而故意做出以上的举动,是否有认真看了问题。如果让咨询者手足无措,一旦咨询者认为医生过余激进,偏向于安慰的话,那么亲密关系的建立就变得非常难了。所以恐友们想脱恐的前提还是需要先和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相互认识,彼此熟悉,至少知道医生知道他是谁,大概什么情况,然后给予他明确的建议和肯定的回答。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的陈晓宇医生既作为疾控艾滋病防治的专家,也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就是这样和他的恐艾症恐友建立了这样一个非常熟悉稳定的关系。但凡和陈医生面询电询沟通了几个小时的咨询者,陈医生基本都会记得,也会给予对方明确的答案。这一切都建立在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
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的小礼品自带阴气
对于艾滋病窗口期,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早在2009年就是以六周作为参考标准了,而那个时候,三代试剂已经是广泛性的应用在了艾滋病检测上,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发现中心面询电询恐友中艾滋病窗口期过后阳转的案例。结合专家的言论以及中心多年来临床恐艾干预的经验,目前对应艾滋病检测试剂,两三周能够定大局,四六周复检也就足够了。如果过了这个六周都还在恐惧焦虑,是时候找一个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心理医生好好看看应激心理了。不过对于各位恐友想说的是,恐友感染艾滋病的案例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另外恐友需要记住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据说转发恐艾中心原创文章的恐友们全都阴了。希望这样的光荣传统会一直保存下去,再次祝各位挣扎在网络中焦虑彷徨的恐友能够早日找到自己脱恐的家园,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直至最终彻底脱恐,而不再随波逐流当无根的浮萍,再也不人云亦云的活在恐惧之中。
上次也是那个专家说的,解除传染病患者入境限制。只要不接触他们就行,[笑着哭]这专家脑子里面有屎,平民老百姓那知道这人有没有传染病也没写在脸上,加上现在的人崇洋媚外不接触是不可能的。70万例只是开始不会结束,将来被传染的人会越来越多的。
还是要普及,对社会大众普及。
恐艾吧的朋友赶紧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