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说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形容亲眼看到的要比听到的更为可靠。成语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赵充国是西汉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金城郡。赵充国最初担任骑士,后因擅长骑射补为羽林卫士,他不仅武艺出众,而且喜好兵法,通晓“四夷”事务。
天汉二年(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汉远征天山,此战虽然取胜,但回军途中遭遇匈奴主力。汉军陷入重围,断粮数日,危急时刻正是赵充国率领一百多壮士拼死突围,才为主力冲破重围,使得汉军成功脱困。此战,赵充国全身有二十多处负伤,汉武帝得知后亲自前往探视,并拜其为中郎,后又升任车骑将军长史。“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
昭帝时,赵充国先是平定武都郡氐人反叛,后又攻打匈奴俘获西祁王,先后因功升任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
先秦时起,在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便生活着诸多羌人部落,因位于中原以西,被称为西羌。早年匈奴占据河西、西域时,西羌部落臣服于匈奴,后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隔绝了西羌与匈奴的联系,又命人在令居塞周边屯田,西羌部落因生存空间遭到压缩,最终聚众叛乱,但旋即便被汉武帝平定,西羌诸部战败后,被迫向西迁徙到了条件更为恶劣的河湟上游河谷地带。直到汉宣帝时,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西羌诸部才开始踏出河谷地带,不时到河湟地区游牧。
刘病已
汉宣帝得知后,派遣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前往巡视,先零羌首领向其提出希望到湟水以北没有汉人屯田的地方放牧,义渠安国为免冲突,同意了他们的请求。然而,羌人北迁后,却与当地百姓频繁发生冲突,当地郡县无力阻止。“是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安国以闻。充国劾安国奉使不敬。是后,羌人旁缘前言,抵冒渡湟水,郡县不能禁。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
元康三年(前63年),为进一步与汉人争夺生存空间,先零羌与其他羌族部落会盟,解除仇怨、盟誓修好,并派人联络匈奴,合谋夹击汉朝。
消息传回朝廷,汉宣帝与赵充国商议后,再次派遣义渠安国出使西羌。义渠安国怨恨西羌诸部违反约定,导致自己遭到训斥,抵达西羌后便以叛逆为由,诱杀先零羌首领三十余人,引发先零骚动后,又调重兵予以镇压,斩杀一千余人。
义渠安国此举非但没能震慑西羌诸部,反而引发各部强烈不满,就连已经归顺汉朝的羌族各部和归义羌侯杨玉等也都加入羌族各部的结盟。神爵元年(前61年)春,西羌诸部组成联军,侵扰汉朝边塞,攻打城邑、杀死官吏,义渠安国前去平叛,却惨遭战败,被迫退回令居塞,上书朝廷告变。
汉宣帝调兵平叛,请赵充国推荐领兵人选,已经七十多岁的赵充国主动请缨,“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赵充国
赵充国抵达金城后,调集了一万多骑兵,向西渡过黄河,击败小股西羌军队后,一路率兵向西,进驻西部都尉府,此后坚守不出,派遣侦骑四处探查情况。
赵充国派遣侦骑探明周边地形和羌军兵力部署的同时,又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很多西羌内部形势,这才制定出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关、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并将此上奏汉宣帝。
虽然期间由于赵充国按兵不动,辛武贤等大臣对其策略表示过反对,汉宣帝也曾有过动摇,但经过赵充国的耐心解释后,汉宣帝最终还是采纳了赵充国的策略。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历经一年多的征战和分化瓦解,赵充国最终平定叛乱,引兵还朝。“明年五月,充国奏言:‘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诡必得,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