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为了落实党中央针对蒋介石发动的全国性内战所作的战略部署,我中原军区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领导下,计划解决掉驻守于南阳的国民党张轸兵团。
但是,南阳城城高墙厚,工事坚固,易守难攻。经深入研究,中原军区的首长们决定,采取“调虎离山”之诱敌措施,把张轸从南阳“牵”到羊册以东的地域,然后将其围歼。
于是,中原军区命令陈锡联将军率领中原野战军之一部佯攻国民党军队占据的军事要地确山,诱使张轸兵团前往支援。达到目的后,立即舍弃确山之敌,由东向西攻击前进。同时,命令陈赓将军率领参加“宛西战役”的主力(中野四纵、华野十纵),呼应陈锡联所部的诱敌行动,同时设法封堵张轸援军回返南阳的道路。成功之后,大军由西向东进发,伺机分割敌军,进而与陈锡联将军所部合力夹击张轸。
我军按计划开始行动后,坐镇南阳的、时任国民党第十战区副长官兼豫南游击总部总指挥的张轸果然上当,以为我军真的要攻占位于郑州与武汉之间的“豫鄂之咽喉”确山。于是,张轸亲率大军出南阳,风风火火地去援助把守确山的国民党军队。
就在围歼张轸兵团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运作着,眼看要成功之际,陈赓将军所部的情报工作出了纰漏,导致将军对敌情产生了误判。
白崇禧
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的白崇禧通过国民党在平汉路到南阳地区建立的特务组织获悉,我中原野战军夺占确山是个幌子,其真正目的在于将张轸兵团调出南阳城,然后予以歼灭。
这时,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在安排人将中原野战军真实的作战意图,用电台通报给张轸时,虚晃一枪,施了个“障眼法”。先是命人用汉语命令张轸继续快速东进,救援确山,张轸也痛快地答应照办。接着,又用日语告知张轸实情,并要求他马上回撤南阳,否则将被陈锡联、陈赓夹击,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监听到敌军电台信息的陈赓将军指挥部的电讯工作人员,只是听清楚了敌军用汉语所讲的“虚假军情”——张轸救援确山的行动继续进行,没有改变。但是,电讯工作人员不懂日语,也没有想到去找懂日语的同志帮忙,所以,他们不知道敌人后面用日语所说的内容——让张轸停止救援确山,回撤南阳,避免被“共军”歼灭。加之,张轸一知悉我军的计划及他所处的危险境地就立即命令他的救援确山的军队赶紧按原路返回南阳,但他仍借助电台等手段,对外散布东进援助确山守军的假信息。故而,陈赓将军不知道张轸兵团终止了救援确山的行动,并已开始回撤南阳,他继续按照我军既定的行动计划,调兵遣将:命令四纵第十旅及准备在羊册设伏、分割敌军的四纵第十一旅、十三旅东进。同时,他把自己的指挥部迁往羊册以北。
很快,陈赓将军所部的一名负责通讯工作的排长到山上收取电话线时,突然发现:张轸的原本援救确山的大军不再向东进发,而是行进在去往南阳的道路上。
这位知悉我军作战方案的排长当即觉得敌军的行动不对头,与我军的作战部署不符,就赶快上报指挥部。陈赓将军接到报告,并确认张轸率领的救援确山的敌军确实是在返回南阳的路上后,立即调整作战部署,调派军队,阻拦、追击敌军。
陈庶康
将军分析判断,华东野战军十纵已于五月三十日晚到预定地点,切断了通往南阳的赊旗镇公路,敌人不可能沿此公路逃回去。但是,敌人有可能从赊旗镇公路的北面,转圈绕道,逃回老巢南阳。
于是,陈赓将军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命中野四纵13旅、10旅掉头西进,同时把已经向东进军的11旅调回,一起奋力追击逃往南阳的敌军。
可惜的是,由于陈赓将军所率军队是在“宛西战役”结束后就投入针对张轸的作战行动的,将士们没来得及休整,疲惫得很。因而,有的部队没能按时到达上级指定地点,截断敌人退归南阳的要道,导致张轸回撤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如此一来,原本计划在堵截、扭击、分割敌军后,与陈锡联将军会猎张轸于羊册一带的陈赓将军所部,变成了临时应变,被动追击敌军。
最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2日,陈赓将军指挥中原野战军之第四纵队、华东野战军之第十纵队联合作战,歼灭了张轸的负责断后的五十八师的师部及其所属的一三八旅,但张轸的主力溃逃回了南阳。
陈庶康
之后,在中原军区组织召开的“引诱、围歼张轸兵团战役”的总结会议上,陈赓将军主动承认了因不明敌情,而指挥失误的责任。对此,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说,这是“未能把握基本情况发展的规律,迷失战役指导方向的重大教训。”
战争时期,由于军队战斗力、情报收集、通讯联络以及突发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作战指挥上的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亦属正常。即使是像陈赓将军这样的久经沙场的军中名将也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