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薨逝后湘王朱柏便韬光养晦但仍被安上罪名,于是阖府自焚

史海撷英 2025-04-22 15:51:15

高季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荆南节度使。但他此后被后唐册封为南平王,建都于荆州。荆州是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高季兴每年都在此盘剥南汉、闽国、楚国向后梁进贡的财物。而等到诸国自立为帝后,高季兴又对他们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因此得了一个雅号“高赖子”。“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自吴称帝,而南汉、闽、楚皆奉梁正朔,岁时贡奉,皆假道荆南。季兴、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诸道以书责诮,或发兵加讨,即复还之而无愧。其后南汉与闽、蜀皆称帝,从诲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犹言无赖也,故诸国皆目为‘高赖子’。”

南平国虽是五代十国期间最小的割据政权,但靠着抢来的财物,荆州城内的王宫倒也修得富丽堂皇。时移世易,到了四百年后的明朝,荆州府又迎来了一位王爷:湘王朱柏。湘王府在当年高氏王宫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此外湘王下场惨烈,据说死因还和这座王府有关。

从文武双全到阖宫自焚

朱柏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初三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生母顺妃胡氏,开国元勋临川侯胡美的外孙。

朱柏

明初第一大才子解缙曾经写过一篇《湘献王神道碑》,里面将朱柏夸得天上少有地下难寻:“惟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德,武而有文。”像朱柏这样真的有王位要继承的天潢贵胄,却依然每天挑灯夜读,“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开景元阁,招纳俊乂,日事校仇,志在经国。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难怪深受朱元璋的喜爱。

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荆州湘王宫殿正式开工建造。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靖海侯吴忠之妹吴氏,被册封为湘王妃。吴忠和吴氏兄妹二人的父亲是开国元勋追封海国襄毅公吴祯。这里要做个补充说明,在《明太宗实录》中,将湘王妃记作了“江阴侯吴高之女”,这是错误的。吴高,追封江国襄烈公吴良之子,从辈分上算,是吴忠的堂兄。之所以说确定湘王妃吴氏是吴祯之女、吴忠之妹,还是因为《湘献王神道碑》。这块神道碑立在朱柏墓园中,上面的文字经过了反复的确认,出错的概率自然也小很多:“妃吴氏,靖海侯祯之女。生二女,皆夭。无子。”

之国荆州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十五岁的朱柏正式之国荆州。据说这位湘王殿下很会讨父皇欢心。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在他所著的《罪惟录》中记录了一个故事:“时十王陛辞之国,上各赐玉带一命服之,上欲观其后銙,诸王皆回身,王独旋带以观,上问之,曰:‘君父不可背也。’上大喜。”

这个故事大概率是假的,因为洪武年间并没有所谓的“十王陛辞之国”,但朱元璋​喜欢湘王倒也并非谣传。朱柏的书法很有名气,被称作“深绎晋人精思,动合矩度”,朱元璋每次新写一首诗,都会让儿子来写一幅。

此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时候,女真千户孛罗哥在沅江作乱,趁着腹里明军守卫空虚,一路杀到了位于荆江南岸的虎渡河。湘王护卫三个月前才组建,陕西方向前来增援的明军还在路上。但是朱柏很有勇气,调兵遣将主动出击,挫动了叛军的锐气,为陕西明军将其围歼争取了时间:“降兵反常德,进至荆之虎渡,王曰:‘敌兵锐甚,必有以挫之。令渐沮衄,若纵使得入塞,遗祸将大。’即日画计遣将,奋前击之。败其前锋,遂穷追之逆兵,由是竟不得出塞,途中数败至延安,殱焉。实本王之首挫其锐,算无遗策,卒成大功。太祖益嘉之,特召至京,慰劳遣还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更定诸王岁禄,唯有晋、燕、楚、蜀、湘这五位亲王享受一万石的岁禄。其余诸王不过五百石和一千石而已。

身死国除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新天子深受江南地主的裹挟,即位伊始就把削藩的屠刀举向了自己的叔父们。皇祖父尸骨未寒,朱允炆就把五叔周王朱橚削爵废为庶人,连同全家一起发配云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十三日,朝廷派出大批官军,将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然后伪装成商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直抵荆州城下,将湘王府团团围住,要捉拿朱柏。

朱柏

朱柏又惊又怒,五哥周王的下场如何,他自然一清二楚。此前听说朝廷又捉拿了七哥齐王朱榑、十三弟代王朱桂。但和以凶暴著称的齐王和代王相比,湘王的口碑极佳,所以朱柏没想到噩运会落到自己头上。未曾想面对来势汹汹的朝廷官军,湘王殿下竟然直接以死明志:“王仰天叹曰:‘嗟乎,吾观前世大臣遇昏暴之朝,将诏狱下吏便自引决。身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塟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因复痛哭,洒地沾湿,继之以血,具衣冠赴火死,阖宫皆从之。时洪武三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朝命将士伪为商旅,藏兵器于舆薪,直造王都,围王宫。王度事不成,与宫人痛饮泣别,纵火焚其宫室美人。乘白马,执弓跃入火中死。”“建文初,坐伪造宝钞、虐杀人,降敕切责。朝议发兵讨之。王怒,焚其宫室美人,乘马执弓,跃入火中死。”

朱柏的刚烈之举直接戳穿了建文君臣假仁假义的真面目。朱允炆暴跳如雷,给十二叔赐了一个谥号:戾。谥法“知过不改”曰“戾”,实打实的恶谥。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早在洪武朝后期,准确来说是皇太子朱标薨逝之后,湘王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朝中风向的变化。特别是和四哥燕王朱棣一起,作为亲王代表观摩了皇太孙册立大典之后,朱柏更是韬光养晦。不但自号“紫虚子”,还曾经特地登武当山寻找传说中的道士张三丰。同时为了展示弃武从文的决心,朱柏在荆州城内修建了景元阁,专供文人贤士修撰图书。

然而即使如此,朝廷也不打算放过他。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朝廷命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为主帅,率大军北上平叛。在诏书之中,写明了湘王的罪名:意图谋反。“去年,周庶人橚僭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亲亲,故止正橚罪。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柏伏罪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

真凭实据?那是没有的,能够写一句“辞连”,再加一句“同谋”,已经比历史上的“莫须有”强多了。

太晖观的传说

在荆州的民间传说中,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时候,湘王在荆州城西修建了一座王宫。由于规模和装饰超过了亲王的级别,朱柏此后不得不将其改建为一座道观,即太晖观。

太晖观

到了建文年间,又因为太晖观殿前立有大型的蟠龙石柱,朱允炆君臣以此为借口,派人到荆州捉拿湘王,不曾想朱柏宁折不弯,自焚以明志。

为了厘清这个问题,先来看一看真实的湘王府。明代著名文学家钱希言曾经写了一部《辽邸记闻》,里面记述了湘王府的位置:“城以内,西有子城曰湘城者,故湘王分封建宫之地也。”辽邸就是辽王府,朱柏薨逝后,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王朱植从辽东改封荆州,以原荆州护卫衙门改建而成,和湘王府并非一处。湘王府因有砖城高墙环围,又称为“湘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袁中道,湖广公安人,荆州本土派知名文学家,曾经写过一部《游居柿录》,里面记录了他游历湘城的见闻:“入湘城,城四周可八里,甚坚厚如今都城。皇墙内惟荒草,微有污隆,皆旧池台也。岁取野兽,以为祭祀之用。老僧云:‘风雨中时闻驰马之声’。”

湘王府周长八里,城墙坚厚,规模极为宏大。老和尚的话更是让人心惊肉跳,传说当年湘王就是骑着白马跃入火中。

话说回来,既然有了这样的王府,那么城西的那座所谓的“王宫”,最多就是湘王外出游玩或者避暑的离宫。而且当时朱元璋还在位,他都觉得没什么,最多就是让湘王做一下改建而已。至于所谓的蟠龙柱,如果朱柏真的因此而获罪,朝廷为什么没在湘王死后将其拆除呢?而且全国各地有蟠龙柱的道观比比皆是,太晖观的蟠龙柱又不是五爪,哪里就犯忌讳了呢?

皇帝和藩王之间,正常情况下都是朝廷方面占据大义名分。所以此前朱允炆抓捕周王、齐王、代王,诸王虽然坐拥三护卫重兵,却也无人敢于反抗。但是湘王以身破局,以自己的自焚让建文君臣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朱允炆

而且湘王自焚后被赐恶谥更是让各地藩王彻底寒心。此前燕王朱棣派三个儿子进京做人质,想着朝廷能放自己一马。听说湘王的死讯之后,三人立刻夺马北逃,因为大家都清楚,桌子已经掀了。朱棣此后兵临南京城下之际,给城内的弟妹写信,还针对此事对朱允炆进行了痛斥:“我想周王无罪被奸臣诬枉,破其家灭其国。随即罪代王,拘囚大同,出其宫人悉配于军。至于湘王,无罪逼令阖宫焚死。齐王无罪降为庶人,囚繋在京。及乎岷王,奸臣以金帛赏其左右,使其诬吿岷王,流于漳州烟瘴地面。”

湘王自焚后,湘王府荒废了二百多年。直到天启七年(1627年)的时候,明神宗朱翊钧第六子惠王朱常润之国荆州,才把原湘王府稍作改建成为了惠王府。但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大军破夷陵、荆门,惠王南逃,王府彻底废弃。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