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日并行,也作“倍道兼行”,意思是一天走完两天的行程,比喻日夜加倍赶路。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战国初期,魏国凭借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和魏武侯的南征北战,一跃成为诸侯霸主。然而,身处四战之地的魏国,想要维持霸主地位,却实属不易。
魏惠王魏罃自即位以来,便面临着秦国和齐国两面的威胁,尤其是孙膑入齐,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以后,对魏国的威胁与日俱增。为此,魏惠王采取迁都大梁以减轻外敌威胁,推行改革以增强国力,结交诸侯以改善外部环境等方式,维持魏国的霸主地位。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赵国为扩张,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惠王于是联手宋国攻打赵国,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向齐求援,齐国遂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方式,于“桂陵之战”大败魏军。
齐国击败魏国的同时,秦国也趁机出兵夺取魏国少梁,楚国则出兵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一带。此后,魏国虽然攻破了赵都邯郸,又联合韩国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联军,迫使齐国求和,一定程度扭转了战局,但魏国的国力却就此开始下滑。
魏惠王
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魏惠王召集宋、卫、邹、鲁、秦等十二个诸侯国在逢泽举行会盟,并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在“逢泽之会”摆出天子仪仗,自称“夏王”,本是为了威慑列国,维持霸主地位,结果齐国、韩国却拒绝参与会盟。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二月,恼怒韩国不参与会盟的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历经申不害变法的韩国,虽然国力和军力有所增强,但仍非魏国对手,只能在抵御魏国的同时,派遣使者向齐国求援。
齐威王接到韩国求援后,采纳田忌的建议,对韩国表示出救援之意,以坚定韩国抵抗决心,但却并不马上出兵。“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丏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直到韩国已经被打得筋疲力尽,申不害变法成果毁于一旦,这才派遣田忌、田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又来了一招“围魏救韩”,出兵直逼魏都大梁。
魏惠王得知消息,以太子申、庞涓为将,统兵十万前去迎战。魏齐两军相持数月,始终难分胜负。为此,孙膑对田忌说道:“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以迷惑魏军。
庞涓果然上当,一连追击了三天,得知齐军的灶数不足两万后,误以为齐军已经逃亡大败,大笑道:“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马陵之战示意图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认为他应该会在天黑赶到马陵,而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魏国“桂陵之战”的战败,更多是因为主将被擒,自身实力损失并不算太大,而马陵之战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惨败,导致魏国军力大损。
“马陵之战”后,齐将田朌继续进攻魏的东鄙,围攻平阳,随后秦国也出兵攻打魏国西鄙,赵国则出兵攻打魏国北鄙。在秦、齐、赵等国的夹击中,魏国不断遭遇惨败,不仅霸主地位不复存在,国力更是日渐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