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结果有“肠化”,就是要得胃癌了?

德济脑科 2024-09-19 13:51:47

在消化科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有患者拿着胃镜病理报告,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报告上说有肠化,我是不是要得胃癌了?”那么,令人困扰的“肠化”究竟是什么呢,它到底严不严重,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1、什么是“肠化”?

“肠化”,全称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IM),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被类似小肠或大肠的上皮细胞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在胃镜活检中,如果发现胃黏膜上皮细胞出现肠上皮化生的改变,即被诊断为“肠化”。这种改变通常发生在慢性炎症或损伤后,表现为胃黏膜的部分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其更接近肠道细胞的特征。

2、为什么会“肠化”?

“肠化”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的复杂过程,影响因素可能独立或共同作用,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由于炎症的反复刺激,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和分化,最终导致肠上皮化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常见病原体,其感染可加剧胃黏膜的炎症反应,促进肠上皮化生的发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胃炎,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胃黏膜细胞错误地攻击,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发生肠化。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在某些肠上皮化生的发生中起作用,部分肠化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可能提示遗传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影响个体对肠上皮化生的易感性。

3、“肠化”一定会癌变吗?

“肠化”虽然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有研究发现, IM使慢性胃炎患者的癌变风险升高了17.4-29.3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肠化患者都会发展成胃癌。从肠化到胃癌的发展过程往往经历多个阶段,包括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等,这些阶段涉及到多种分子机制和病理变化,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可能是数年甚至更长。

4、得了“肠化”怎么办?

定期复查:建议肠化患者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胃镜,以观察肠化生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增生或癌变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肠化的原发病(如胃炎、胃溃疡等)进行积极治疗,改善胃黏膜的炎症环境,有助于减少肠化的发生和发展。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根除治疗,以降低胃黏膜炎症程度和癌变风险。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肠化生的逆转是可能的,逆转率与Hp感染状态有关。

积极干预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胆汁反流。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腌制和烟熏食品、保持饮食规律等,有助于减轻胃黏膜负担,促进胃黏膜修复。

胃镜病理发现有肠化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不必过分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在于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和定期复查。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胃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吕宾.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J].胃肠病学,2020,25(12):705-709.

[2] 王庆莲,邵岩峰,王建平,等.肠化胃黏膜病理特征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36):151-154.

[3] 贾文秀,王冬,罗雨欣,等.上皮间质转化在炎症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0,29(06):695-699.

[4] 柯丽, 张迪, 时永全.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危险因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 24(9): 1307-1314.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1 阅读: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