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后,刘邦赐给萧何500卫兵,一瓜农上门提醒:你大难临头了

青山不老情难绝 2025-02-06 15:41:07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韩信与萧何。韩信刚开始能当上大将军,最后在长乐宫身亡,这一切都与萧何有着直接关系。

处死韩信后萧何身价暴涨,刘邦还特地给了他五百卫兵,一老者得知此事后说道:“你大难临头了!”

老者的话是何意?难道这五百卫兵是刺客?

除韩信迎赏赐

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是一个让人读了非常羡慕的故事。仅仅只是和韩信交流了两天,萧何就奇迹般地发现这是一个军事奇才。

这就叫慧眼识珠,萧何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知己。

不过有一说一,韩信的命也算是非常不错的。他刚登场的时候就是一个穷鬼,连饭都吃不起。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拿着一把剑胸怀大志,所以许多人就觉得这人脑子指定是出问题了。

如果出生在太平盛世,韩信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秦朝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还没几年就出现了多路起义军。

正是这乱世给了韩信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正是他的知己萧何。

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韩信居然从一个管粮食的小官,直接当上了大将军。

像刚开始就跟着刘邦打天下的那些将领,他们早早征战沙场却还只是个普通将领。韩信来了可倒好,直接成老大了。

韩信也知道这些将领们非常不满,所以他只能用自己的实力让这群人闭嘴。

韩信不愧被誉为“兵仙”,刘邦最后打下来的天下,几乎近一半是韩信帮他完成的。

军事指挥能力的确不错,但韩信这个人啊,太没有政治眼光了,后来的他逐渐变得嚣张跋扈,好多人他都快瞧不起了,比如樊哙和刘邦。

当时韩信去拜访樊哙,两人相比之下,韩信的地位要更高一点,所以樊哙看到他后非常开心地说道:“大王竟然光临臣下寒舍,臣下实属感动。”

这看着确实没毛病,樊哙说点儿客气话也没什么异常,但拜访完后韩信却说道:“我竟与这种人成一伙了。”

当时韩信是淮阴侯,像其他侯们人家根本瞧不起,他甚至觉得跟这种人同为侯实在是可耻。

你要是说韩信嫌弃同事们也就算了,有的人打仗的确不如他。但是,他快连老板刘邦都不放在眼里了。

那天刘邦问韩信:“你说凭我的能力适合统帅多少兵马呢?”

韩信听后非常不屑地说道:“我觉得最多也就十万。”

无论什么时候打仗,大兵团部队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指挥的。能指挥大兵团的将领,无疑是将帅中最顶尖的存在。

听韩信这么说,刘邦又问道:“那你适合指挥多少呢?”

韩信听后非常自豪地说道:“那当然是越多越好了。”韩信的意思就是说,我可比你强太多了,你连我的十分之一估计都不到。

那时候刘邦已经称帝,听到臣子这样说,皇帝的脸面往哪放?

其实就算韩信后来不搞叛乱,最后刘邦还是会想办法除掉他的。

韩信当初反叛的时候也是非常聪明,他们故意将刘邦大军引到了外面,然后韩信的任务就是除掉吕后和刘邦的孩子们。

得知这个阴谋后,吕后非常慌张,他赶紧把智囊萧何叫了过来。

办法肯定是有的,只不过萧何在想究竟要帮谁。显然帮刘邦更加理智一些,毕竟人家有军队,而韩信那时候已穷困潦倒了。

在萧何的引诱下,韩信最终来到了长乐宫,此处也成了他的身死之地。

韩信对萧何是非常信任的,毕竟这是自己的知己嘛,所以他才会乖乖听话。

除掉韩信后,刘邦也是非常高兴。他直接给萧何加官赏钱,同时还送了他五百卫兵,说什么为了保护他的人身安全。

萧何正是非常高兴的时候,所以并没多想。

邵平的提醒

升职加薪后,萧何举办了一场庆功宴,许多大臣受邀前来参加。

就当大家在院子里庆祝的时候,一个身穿白衣的老者慢慢走了进来。他这身打扮,给人的第一感觉好像是来奔丧的。

察觉出异样后,萧何主动上前问道:“你是谁?所来何事?”

这个老人叫邵平,曾看守过秦始皇母亲赵姬的陵墓。天下彻底大乱后,他就失业成了一个普通农民。

后来为了维持生计,邵平选择了种瓜,具体种的什么瓜不清楚,只知道非常甜,在当地还非常有名。

邵平在听说刘邦赏给萧何五百卫兵后就赶紧过来了,他先问道:“这些卫兵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自然是派来保护萧何的,随后邵平继续说道:“天下初定,敌人都在国家外面。”

“相国你和大家一起看守着后方,外面的士兵也打不到你身边,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卫兵保护?”

众人听后瞬间惊呆住了,这老头说的的确有道理。如果是之前兵荒马乱的时候,刘邦的这个操作还算正常,但在和平时期,那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其实刘邦的意思很明显,走了一个韩信,那他萧何就是非常明显且又独特的开国功臣了,再加上升官了,所以更加功高震主。

刘邦这么做自然不是要保护萧何,而是暗中监视他。如果有什么异常举动,那萧何可能就当场身亡了。

细思极恐,看来皇帝们的心眼子很多啊,远远要比常人多上数倍。

萧何也是由此非常惊慌,好险啊,送韩信还差点把自己给送走了,于是他就问邵平:“那我该如何自救呢?”

邵平告诉他把赏赐退回去,就说我不要了。然后还要自掏腰包捐献一点军费,只要刘邦外出打仗,那就赶紧给部队捐钱。

萧何听后赶紧照做了,刘邦见状也是非常高兴,“这小子可以啊,居然没掉进我的陷阱。”

不过刘邦并没有因此打消对萧何的怀疑,因为火候还差点。

自辱

即便是建立大汉王朝后,刘邦有好多时候也要外出打仗,主要以平定各地的叛乱为主。

每次在外面的时候,刘邦都会密切关注萧何究竟在干什么,这也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候就属萧何的脑袋最亮了。

那时的萧何不仅捐献军费,同时经常给老百姓们好处,比如自掏腰包济贫。

一听说萧何正在做这种事情,刘邦顿时非常生气,因为这不应该是萧何该干的事。

萧何的行为说好听点是济贫,说难听点就是要为登基做准备。

大家仔细想一想,笼络人心不应该是皇帝们该做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王朝的根基才会更加稳固。

当然,除了皇帝,那些皇子们也可以做这样的事,提前积攒威望嘛。

不管怎么说,笼络人心这种事,对于大臣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政治事件。

就算是无心,皇帝们也会觉得你要图谋不轨,不然闲的没事笼络人心干什么。

自古皇帝多疑心,他们不会觉得你是在真心帮助老百姓,而是对他们的皇位垂涎三尺。

这就是自私的皇帝之心,生怕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把他们的家业给抢了。

虽然一般来说是“伴君如伴虎”,其实更像是“伴阎王”,稍有不慎可能就直接下地狱了。

很快萧何就察觉到了刘邦的不满,这伺候皇帝实在是太难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萧何就问自己的门客:“我该如何渡过此劫?”

怎么办呢?只好颠覆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之前的萧何可以说是乐善好施,老百姓们就觉得这是一个大好人啊。于是萧何就开始干起了一些不当人的事,比如强抢民宅。

如果说这个房子值一百万,那萧何就用十万强行买了这套房子。

萧何这么做不仅会败坏自己的形象,同时还会提高刘邦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因为最后是刘邦来亲自解决这些事情的。

随着萧何名声越来越不好,大家对他评头论足,看到这一幕刘邦也是非常满意。

这对于刘邦来说可谓是一举两得啊!既除掉了自己的眼中刺、肉中钉,还能让老百姓们多多给自己好评,这样的事简直太美了。

自古皇帝们最喜欢的,就是萧何这样有眼光的,能揣摩懂皇帝的意思,还能顺着他的心意来,何愁会被杀?何愁善终难得到?

就拿朱元璋来说,他可以说是杀大臣杀的最多的一位。不过就是这样一位“阎王帝”,最后还是有几位大臣成功得到了善终。

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大臣就是汤和,妥妥的一位开国功臣,当年差点就被朱元璋赐死了。

到了后期,汤和可以说是手握非常重要的军事大权,因为那时候许多优秀的将领已经病逝了。

朱元璋也是逐渐有了想收回兵权的想法,汤和发现后直接主动将兵权上交,老朱见状也是非常高兴,最后汤和成功得到了善终。

所以有时候并不能完全怪皇帝们手段残忍,要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们都非常识趣地话,估计最后都能得到善终。

所以任何时候都得有眼力劲儿啊,不然怎么死的都可能不知道。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