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女子睡梦中耳道竟钻进蟑螂,医生提醒:千万别用挖耳勺!

不一样视角 2025-04-10 02:42: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年第57卷第3期,《外耳异物临床分析及处理策略》

2.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1年第29卷第6期,《耳道异物处理的中西医结合探究》

天底下最怕“夜半惊魂”的不是鬼,是蟑螂钻耳朵。

说白了,人能想象到的最恶心的事,蟑螂都干得出来。这不,某地一女子半夜惊醒,耳朵生疼,像有啥东西在里头搅着。

医院一查——好家伙,是只活生生的蟑螂正窝在耳道里掏“房产证”呢!更离谱的是,女子还第一时间拿挖耳勺捣鼓了半天,差点把鼓膜送上“西天”。

听起来荒唐?可这不是段子,这是活脱脱的现实。

耳朵不是垃圾桶,更不是动物旅馆

人的耳道,结构上说是个温暖潮湿的小通道,外耳道有皮脂腺、耵聍腺,分泌出的“耳屎”其实是自带抗菌属性的“护耳精华”。它能防止细菌和小虫子往里钻,还能自然排出。

可偏偏有人嫌耳屎碍眼,一天三次掏耳朵比吃饭还勤,挖耳勺成了“传家宝”,结果反而成了请“蟑螂”进屋的开门动作。

西医观点说得明明白白:耳朵是自净系统,频繁掏耳反而破坏屏障。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年第3期数据,耳道外伤中有超过52%的案例与不当掏耳行为有关,包括划伤耳道皮肤、鼓膜穿孔、耳道感染。

从中医的角度讲,“耳为肾之窍”,肾精充足则耳聪目明。频繁掏耳,不仅伤及耳窍,还可能扰乱肾气,久而久之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

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耳道频繁被破坏,正气不固,自然就容易“感虫邪”——也就是你以为的蟑螂、蚂蚁、飞虫,纷纷前来做客。

为啥偏偏是蟑螂?它到底图你耳朵啥?

别误会,蟑螂不是冲你颜值来的,它是闻味儿来的。

耳屎里有脂类物质,味道腥甜,对蟑螂简直是“高端料理”。再加上夜间你睡得香,耳朵敞着门,蟑螂一边躲避天敌一边觅食,看到这小洞穴,多巴胺飙升,“这地儿不错,住了!”

心理学上有个“感官盲区”理论,人在睡眠时对非典型刺激反应变慢,再加上耳道没有痛觉神经,只能靠压力和触觉感知,等你感到不对劲时,人家早就搭好帐篷下蛋了。

别不信,这可不是个案。

2021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接诊一名男子,连续三晚耳朵“嗡嗡响”,误以为是耳鸣。医生检查后发现,居然是一只蟑螂半只身子卡在耳道,已经开始腐烂。

男子说,他那几天睡前爱吃夜宵,还不洗耳,结果成就了这段“人虫同居”的悲惨故事。

挖耳勺不是万能钥匙,是开锁毁门的蠢工具

很多人一听耳朵不舒服,第一反应就是掏。金属的、竹制的、还有带摄像头的“高科技款”,仿佛掏耳朵成了生活乐趣。

殊不知,你以为在“解决问题”,其实是在制造更大的问题。

外耳道皮肤非常薄,只有1毫米左右,跟鸡蛋膜差不多脆弱。挖耳勺一旦用力不当,不仅破皮,还可能引发耳道炎、外耳道真菌感染。

更严重的是,一旦触碰鼓膜,轻则穿孔,重则永久性听力损伤。

《耳道异物处理的中西医结合探究》2021年第6期指出:“自行试图取出耳道异物者,约有38%的患者加重异物嵌塞,需手术取出。”

中医古籍《外台秘要》早有记载:“耳中虫入,不可妄取,宜以麻油滴耳,使虫自出。”你看,早在一千多年前,老祖宗就比我们冷静多了,不急着捅,而是先稳住局势。

从耳朵钻出的,不只是蟑螂,还有生活的漏洞

这类事件的频发,其实暴露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对身体的无知,是从“不以为意”开始的。

你可能天天护肤、健身、补钙,却从不关心耳朵,只把它当成“听筒”,出了事才知道它有多娇贵。

从社会角度讲,不少人住在老旧小区、环境卫生差,蟑螂泛滥,夜间活动频繁,家庭卫生与城市管理直接相关。

再从营养学角度看,维生素B2、B6缺乏会导致耳道皮肤干裂,成为细菌和虫类的入侵口。

而喜欢吃高糖高脂食物的人,体味、耳屎味道更“香”,更容易招惹虫类靠近。

不是每一滴耳油都叫“灵丹妙药”,中西医结合才是正路

当耳道进异物,西医建议首先别慌,别挖,别用水冲。医院会用特制的钳子、吸引器、耳镜操作,精准取出。

若是活体昆虫,医生会先滴入麻油或甘油,令其窒息,再行取出。

中医则讲究“以柔克刚”,强调调和与引导。耳中虫扰,首重“息其动”,油滴耳中,一为润滑,二为安神。

若引发耳内肿痛,可配合清热解毒之法,如银花、连翘、蒲公英煎汤外敷耳后。

写在最后:别让“挖耳勺”成为你健康的“掘墓铲”

有人说,耳朵就像一个人最敏感的情绪按钮,温柔对待,它就灵敏可人,粗暴对待,它就罢工抗议。

掏耳朵这件事,说白了,是现代人的一种“假性放松”——看似舒适,其实是慢性自残。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在享受,其实不过是缓慢地自毁。”耳朵这件小事,就是典范。

中医有言:“凡病之起,多因不察。”耳乃肾窍,护之当如婴儿,勿扰勿损,以顺其自净之道。

若耳中有异,宜静其心,勿妄动手,寻医而治,胜于尝试。

所以,扔掉你的挖耳勺,留住你的耳聪目明。

耳朵是你听世界的开关,不是你发泄无聊的出口。

别等一只蟑螂敲门,你才想起关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