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谦,明朝藩王当中最特殊的一个,他是朱元璋唯一侄子朱文正的独子,也是唯一一个非朱元璋嫡系后裔的藩王。
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群臣反对,效仿西周时期的宗藩制度,将子侄分封为藩王,当时一共册封了9位藩王,其中8位是他的儿子,只有朱守谦是他的侄孙,被封为靖江王。
朱守谦之所以能封王,一是因为其父朱文正是开国功臣,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作为朱元璋的亲属,极其富有“稀缺性”,要弄清楚这一点,就要从朱元璋的家世说起。
— 壹 —
朱元璋的祖父名叫朱初一,朱初一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朱五一和朱五四,其中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朱五一和朱五四分别生育了4个儿子,按照元朝时期取名的习惯,朱家八兄弟从“重一”到“重八”分别取名。
朱元璋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他排行老八,应该叫朱重八,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参加红巾军之后,因为娶了马氏为妻,马氏的义父郭子兴为他改的名字。
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分别是大哥朱重四,又名朱兴隆;二哥朱重六,又名朱兴盛;三哥朱重七,又名朱兴祖。
其中,朱元璋的三哥早逝,没有留下子嗣,大哥结婚比较早,生育了二子一女,二哥则一直没有结婚。
朱文正,正是朱元璋大哥的二儿子,他的大哥朱圣保早夭,他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大约在朱元璋15岁的时候,濠州地区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之内,他的父母及大哥就先后去世。
在埋葬了父母之后,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及其一双子女分别,各奔生活,朱元璋到皇觉寺出家为僧,大嫂带着两个孩子四处乞讨,而朱元璋的二哥则在逃生途中去世。
那时候,朱元璋的大伯朱五一及其四个儿子也先后去世,都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在朱元璋的家族当中,除了他之外,就只有朱文正这一个男丁了。
事实上,朱元璋只比朱文正大8岁,两人小时候时常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十年之后了,那时候朱元璋成为红巾军的小头领,大嫂带着一对儿女投奔他,被他热情接纳。
当然了,在朱元璋的亲戚当中,还是有其他男丁的,那就是他的二姐夫李贞以及外甥李文忠,二人也投奔了红巾军时期的朱元璋。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第二代亲属当中,除了他的儿子之外,就只有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这两个男性成员,这个数量是非常少的。
因为亲戚少,所以朱元璋对朱文正和李文忠很好,他不但将二人当做儿子抚养,还精心培养二人,而最终二人也都成材。
比如李文忠,他因为功劳大而被封为曹国公,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在武将当中,地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可以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朱文正虽然死得早,但在明朝建立之前,他的表现其实比李文忠更好,立下的功劳在诸将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比如著名的洪都之战,朱文正以少量兵力坚守洪都两个多月,硬是抵抗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数十次围攻,为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消灭陈友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因为朱文正功劳大,所以朱元璋在称吴王之后,就任命其为大都督,节制所有兵马,可见他能力有多强,朱元璋对他有多信任,而同时期的李文忠不过是浙江行省平章事。
可以说,朱文正对于朱元璋来说,即是亲人也是得力干将,朱元璋很想让他更上一层楼,只可惜朱文正却犯了大错,让朱元璋十分失望。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之后,许多功臣都得到了封赏,但朱文正却啥也没得到,因此心生不满,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还纵容手下强抢民女,结果被朱元璋知道了。
朱元璋之所以不封朱文正,不是不认可朱文正的功劳,而是认为朱文正作为自己的侄子,不应该首先得到封赏,应该先封赏外人才对,他自认为朱文正会理解自己,但结果并没有。
朱元璋得知朱文正的言行后,就写了封信骂了朱文正几句,哪知道朱文正又误以为朱元璋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干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情,竟然派人联络张士诚,表达了投诚之意。
尽管朱文正并未投靠张士诚,但朱元璋还是知道了这事,他心凉了半截,于是派人将朱文正押送到南京囚禁起来。
朱文正住进牢房之后,这才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朱元璋的逆鳞,还没等朱元璋向他问责,他就因为忧惧而死于狱中了。
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悔恨无及,他对自己失去唯一的侄子而感到伤心,也为自己没有耐心开导侄子而感到自责。
不过,好在朱文正是有后人的,这个人便是他唯一的儿子朱守谦,他去世的时候,朱守谦不过是个4岁的顽童。
由于朱守谦年幼,又是朱元璋唯一的侄孙,他便将朱守谦接入宫中,当做自己的儿孙抚养。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朱守谦都生活在皇宫,生活在朱元璋和马皇后身边,他得到了精心照顾,也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只不过,朱守谦长大后,并未成长为朱元璋想象的样子,而是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 贰 —
据记载,朱守谦原本的名字应该叫朱铁柱,朱元璋称吴王那年,为了祭拜祖庙,为其改名为朱炜,洪武三年又改名朱守谦。
朱守谦的父亲朱文正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母亲谢氏可不是普通人,并且他跟徐达还是亲戚。
原来,朱文正的妻子谢氏是朱元璋手下大将谢再兴的女儿,谢氏还有个妹妹,嫁给徐达成为了继任妻子,也就是说,徐达其实是朱守谦的小姨夫。
叔祖父是皇帝朱元璋,姨夫是开国六公之一、武将之首的魏国公徐达,这么看的话,朱守谦的身世背景,可不是一般的强大。
话说朱守谦自入宫之后,得到了朱元璋全方位的关爱,在他被收养的第五年,也就是洪武三年的时候,他被朱元璋封为靖江王。
虽然靖江王不过是郡王,而朱元璋的其他8个儿子则被封为亲王,但他能以朱元璋侄孙的身份,还是在八岁的年纪封王,可见朱元璋对他的感情有多深。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尽管朱守谦只是郡王,但他的靖江王爵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而且爵位等级不用递降,这一点跟朱元璋儿子们的亲王爵位是一样的。
朱元璋之所以将朱守谦封为靖江王,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朱守谦是朱文正的儿子,朱文正对明朝建立有大功劳,并且朱元璋对他有愧疚,所以将朱守谦封为王爵作为弥补;
其次,朱元璋的后辈当中,除了他自己的儿子之外,就只剩下侄孙朱守谦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为了告慰父母及大哥的在天之灵,也理应将朱守谦封为藩王;
最后,朱元璋封王的目的,就是让自家人替自己守天下,但洪武三年他能够封王的儿子只有8个,这个数量还是少了点,所以将侄孙也封为藩王,多一个人多个帮手嘛。
总之,朱守谦最终成为了明朝第一批藩王,也是唯一一个不是朱元璋嫡系子孙的藩王,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朱守谦封王之后,并未到封地桂林就藩,而是继续留在皇宫居住,朱元璋还将大儒赵熏任命为靖江王府长史,作为朱守谦的文化课老师。
为了让朱守谦未来有个好的居住环境,朱元璋特意派人到桂林修建靖江王府,耗时三年方才建成,一共建造了宫宇庙社数百间,外以高城周垣相护,规模浩大,气势磅礴,比朱元璋许多儿子的王府都要豪华。
洪武九年,也就是朱守谦15岁这一年,朱元璋让其到桂林就藩,但他过惯了宫廷生活,不想去偏远的广西,就赖着不走,好在有马皇后耐心劝导,他这才勉强答应就藩。
当朱守谦走到长沙的时候,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写表,朱元璋读完之后,竟然泪流满面,他其实也舍不得朱守谦离开自己,但又不得不让朱守谦就藩,他担心朱守谦年纪小,太顽皮,就写了一道手谕给靖江王府的文武官员:
守谦未壮,犹有童心......尔等若谓守谦为已能,不与之谋,不导以理,非贤人君子矣。宜勖之以学,诱之向善。若有不从,必从容开喻,务成其德。
从这份手谕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期待朱守谦能成长为一位合格的藩王,成为守卫朱家天下的支柱。
朱守谦三个多月,于洪武十年正月抵达桂林,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藩王生涯,那他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又是如何回报朱元璋的呢?
— 叁 —
据记载,朱守谦在朱元璋的培养下,书读得很好,学识比较渊博,但这不代表他的为人就是合格的。
朱守谦抵达桂林之后,看到自己的王府大而豪华,他感到非常满意,但他并不打算一直待在王府,而是希望能在自己的王国“自由驰骋”。
那么,朱守谦在桂林都干了什么呢?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王府文武众官难以开喻。守谦知书,而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
说的是,朱守谦根本不听王府官员的劝导,他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不遵守法度,经常与小人为伍;他性情乖戾,阴险狠毒,荒淫无道,百姓们深受其害。
并且,在朱守谦的纵容下,王府的官员竟然仗势霸凌广西护卫指挥耿良,耿良碍于朱守谦的特殊身份,敢怒不敢言。
洪武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朱守谦纵兵欺压百姓,抢掠良家女子,逼得百姓造反,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消息传回京城,朱元璋惊愕不已,他回想起当年朱文正抢夺民女的行为,为了不让朱守谦成为下一个朱文正,他决定将朱守谦召回京城,进行教育改造,等改造合格之后,再放其回桂林就藩。
朱守谦回到京城之后,朱元璋当面训斥他,他居然死不认错,还敢顶嘴,这让朱元璋怒火冲天,当即下旨剥夺其靖江王的爵位,贬为庶人,到老家凤阳去种田,以“劳改”的方式反思自己的过错。
使(朱守谦)居凤阳力田,冀其知稼穑艰难而思所以保富贵也。
到这个时候,朱守谦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当即表示自己会好好悔过,认真在凤阳种田。
就这样,朱守谦来到了凤阳,成为一名农夫,整日里除了劳作之外,啥也干不成,他算是把这辈子没吃的苦,全都吃完了。
大约过了七年时间,朱元璋认为,朱守谦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必定改过自新了,便下旨恢复了其爵位,让其徙镇云南就藩。
为了稳妥起见,朱元璋特意给朱守谦写了封信,对其进行劝导,并让他的小舅子徐博一起去云南,从而监督他的一言一行,对其进行教导,让其不再犯错。
然而,朱守谦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经历了七年的磨难之后,竟然一点也没有悔改,依然我行我素,又干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比如滥杀无辜,强抢民女,走私敛财,巧取豪夺和强征苛捐杂税,等等。
但这些并不是最要命的,朱守谦还干了一件朱元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竟然越权,派遣使者到百夷去耀武扬威,结果百夷根本不给他面子,将使者羞辱了一番,然后赶走。这件事不但丢了朱守谦的脸,也让大明朝颜面尽失。
朱元璋得知朱守谦的恶行之后,再次怒不可遏,又下令将朱守谦召回,仍然安置在凤阳种田。
本以为,朱守谦这次该老实了,但他还是死不悔改,在凤阳种田的时候,依然不忘作恶,竟然强夺牧马,骚扰百姓,为害一方。
朱元璋实在忍不下去了,便将朱守谦召回京城,用鞭子抽打他,然后将其囚禁起来。
可以说,朱元璋对朱守谦寄予厚望,他几次犯错,朱元璋都没有下狠手,而是耐心教导,然而他不知悔改,辜负了朱元璋,也辜负了大明朝,如果他不是朱元璋唯一的侄孙,恐怕他早就性命不保了。
— 肆 —
朱守谦在被囚禁五年之后,于洪武二十五年因病去世,死时年仅三十一岁。因其作恶多端,让朱元璋异常失望,朱元璋甚至没再看他一眼,就让人将其拉回凤阳安葬。
朱文正和朱守谦,连续父子两代人都让朱元璋的内心既恨又痛,但最终亲情战胜了怨念,他不打算放弃侄子这一脉的传承。
尽管朱守谦只活了31岁,但他的子女还是很多的,有多达九个儿子。
据《国朝献徵录》记载:
子赞仪尚幼,上怜宗室诸王皆无后,命世子留京师,赞仪恭慎,好学能书……
朱元璋怜悯许多藩王没有后代,不忍心看到朱守谦这一脉没人传承,便让朱守谦年幼的长子朱赞仪留在京城抚养,朱赞仪恭顺谨慎,喜好读书,朱元璋打算着重培养他。
为了历练朱赞仪,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不但请名师教学,还让朱赞仪四处游历以增长见识。
从洪武三十年到三十一年,朱元璋让朱赞仪到十三位藩王的领地去考察,走遍了明朝的大半个江山,去过富庶的地方,也到过苦寒的地方,可以说是见识了不少东西的。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朱元璋的苦心没有白费,朱赞仪在游历了众多地方之后,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尤其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很大的长进,朱元璋曾特意召他谈心,对其非常满意。
建文二年,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的同时,不忘记朱元璋的嘱托,将朱赞仪封为靖江王。
要知道,朱允炆本人是非常反对列土封疆的,他恨不得将所有藩王撤掉,却依然恢复了靖江王的世系,可见靖江王这个爵位有多特殊。
不过,朱赞仪成为靖江王的时候,靖难之役正在进行当中,因此他没有去就藩。
朱棣登基当皇帝之后,也认为朱赞仪理应承袭靖江王爵位,便承认了朱允炆的册封,还让朱赞仪到桂林去就藩。
就这样,靖江王持续在桂林传承,一共传承了13代人(有一代是追封,不计算在内),共计280余年,一直到南明时期才断绝。
并且,靖江王一系后人繁衍十分昌盛,而这些人毫无例外享受着明朝的高薪奉养,并且历代明朝皇帝对靖江王一系后人也是另眼相待,给予的恩赐也是十分丰厚的。
实际上,靖江王与其他许多藩王一样,不但对明朝没有什么贡献,反而成为“蛀虫”,给明朝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百姓也是一种极大的剥削,是明朝灭亡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