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靖康之耻,南宋手段有多狠?灭其国,将百万金人弄到只剩十万

围炉煮酒话春秋儿 2025-01-10 11:23:16

1127年1月9日,靖康之变爆发,金军在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的率领下,攻克了北宋都城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俘虏。

随后,金军在开封驻扎百余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将开封洗劫一空,缴获了大量金银财宝,北宋的国库也被搬空。

4月20日,金军开始撤退,他们裹挟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等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男女百姓等近十万人北上,同时带走了大量文籍舆图、宝器法物,北宋就此灭亡。

金军回国后,北宋皇室成员遭受了非人般折磨,徽、钦二帝被关押,妃子、公主则成为金人的玩物,金军还举行了侮辱性极强的“牵羊礼”,让徽、钦二帝及众多嫔妃袒胸露乳,当做战利品献祭。

最终,徽、钦二帝都死在了金国,北宋皇室成员也大多葬身异国他乡,只有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韦氏等少数人成功返回国内,但也是在遭受了极大的屈辱之后才得以逃离魔爪的。

这是宋朝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少有的惨痛回忆,仇恨因此诞生,南宋复仇之火从未熄灭。

一、南宋的复仇之路

北宋灭亡的时候,宋徽宗的众多儿子几乎被一网打尽,但有一个人却侥幸活了下来,这个人便是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金军撤退后,在大臣们的拥护下,时为康王的赵构在河南登基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宋朝因此得以延续下来。

本以为,赵构会竭尽所能为父兄报仇,洗刷靖康之变的耻辱,但他的做法却让臣民感到失望。

赵构登基之后,为了躲避金军的进攻,他化身为“赵跑跑”,一路往南方逃窜,最惨的时候,他只能乘船到海上避难,他还在逃跑的过程中,因为受到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

可以说,在经历了靖康之变后,赵构打心眼里害怕金人,尽管他启用了大量主战派,与金人展开军事对抗,但他的最终目的不是救回远在金国的父兄,而是以战求和,即用战场上的胜利换取与金人谈判的筹码,从而偏安南方,过自己的小日子。

然而,南宋国内的主战派大臣,以及绝大多数百姓,跟赵构的想法是很不一样的,他们痛恨金人,不单单是因为靖康之变,还在于金人屡次南下,造成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渴望赵构能够消灭金国,从而洗刷耻辱,获得和平的生存环境。

这些人当中,以岳飞最有代表性,他为了保家卫国而选择参军,后来成长为著名将领,组建了让金人闻风丧胆的“岳家军”,他数次北伐金国,以迎回徽、钦二帝,洗刷靖康之耻,收复北方旧山河作为目标。

在对金国的战争中,岳飞的战绩十分出色,他与金军作战屡战屡胜,夺回了大片国土,如果多给他一些时间,定能洗刷国耻、收复北方。

岳飞的努力,是南宋对金国复仇的第一个高潮,极大鼓舞了后世之人。

只不过,岳飞最终没能成功复仇,赵构为了议和,联合秦桧将他冤杀,他收回的国土也尽数落入金人之手,赵构还与金人达成“绍兴和议”,倒赔了许多国土给金国,南宋虽胜犹败,这是宋朝历史上的又一大耻辱。

而事实证明,赵构对金国的一昧妥协是行不通的,因为就在岳飞死后仅二十年,金主完颜亮就撕毁协议,大举北伐中原,尽管完颜亮最终因为内讧而失败,但这件事无疑狠狠打了赵构的脸。

因为这事,赵构没脸再继续当皇帝了,加之他没有儿子,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身心俱疲的他最终禅位给了养子宋孝宗。

宋孝宗继位之初,满腔复仇热血,他给岳飞平反,重用主战派官员,并发起了兴隆北伐,但由于准备不足而遭遇失败。

兴隆北伐的失败,对宋孝宗的打击很大,之后他虽不忘复仇,但碍于主和派的掣肘,以及南宋偏安一隅造成的国力限制,他在位期间不再发起北伐。

宋孝宗之后,南宋皇帝又做过一些尝试,比如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将领,曾发起开禧北伐,虽然在战争之初取得过一些胜利,但与金军主力交战后,依然节节败退。

自那之后,南宋皇帝终于意识到,仅靠南宋一国之力不足以消灭金国,于是转而以发展自身国力为主,同时积极整军备战,为日后消灭金国做准备。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南宋不再热衷外战之后,内部矛盾却被极大激发,连续出现了几次女主干政、权臣当国事件,造成的结果就是,南宋的国力不但没有取得增长,反而在内耗中不断削弱,就更加无法消灭金国了。

在此过程中,成吉思汗统领的蒙古快速崛起,成为南宋潜在的敌人,北方的形势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南宋的复仇之路会走向何方,也没人知道。

二、灭金机会到来

在南宋的北方,除了金国之外,还有西夏和蒙古。其中,蒙古因为不与南宋接壤,所以双方矛盾并不凸显,两国之间的交往也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后,将矛头直指邻居西夏和金国,并采取先弱后强的策略,先率兵攻打西夏,在西夏投降之后,成吉思汗开始专注于攻打金国。

当时,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兵甲百万,虽然金军整体实力较建国之初减弱不少,但依然是个强大的国家。

但是,在更加强大的蒙古铁骑面前,金军还是招架不住,在六年时间里,金军一败再败,大半国土沦丧,最后连中都燕京都丢失了。

之后,成吉思汗率军撤回漠北,不久后发起第一次西征,虽然他只留下大将木华黎继续攻打金国,但金国依然无法击败蒙古。

就这样,南宋北方的两个邻居,先后被蒙古打残,南宋作为旁观者,却比谁都紧张,因为局势的强烈变化,让其不知道该如何做抉择。

当时,南宋朝堂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救援金国,联合金国共同对抗蒙古,理由是金国一旦灭亡,南宋将直面更为强大的蒙古,鉴于之前联金灭辽的教训,所以不能坐视金国灭亡。

另一种观点在认为,南宋必须报靖康之耻,联合蒙古消灭金国,从而收复北方。

持这两种声音的人都很多,无休止的争论让宋理宗无法抉择,这件事就拖了下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宋都作为战争的旁观者。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临终前给继任者窝阔台留下遗言,让窝阔台联合南宋消灭金国,理由是宋金之间是世仇,如果能联合南宋攻打金国,那将事半功倍。

成吉思汗的这一遗言,为后来宋蒙联合灭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宋蒙结盟的道路,并未一帆风顺,因为南宋国内曾一度打算联金抗蒙,多数大臣认为从长远角度考虑,帮助金国对南宋更有利,这也是比较理智的选择。

然而,南宋的想法却被金国狠狠地打了脸,因为金国即便沦落到被蒙古胖揍的地步,依然看不起南宋。

那时候,南宋主动派人联络金国,提出只要减少南宋给金国的岁币,外加一些其他条件,就可以得到南宋的军事援助,一起对抗蒙古的入侵。

但是,金国无情拒绝了南宋的要求,而且自以为是地派兵攻打南宋,试图将失去的土地从南宋身上找补回来,从而继续与蒙古抗衡,结果被宋军击败。

金国的这一做法,直接惹怒了南宋,南宋内部联蒙灭金的呼声开始逐渐攀高。

1230年,窝阔台继位的第二年,便分三路大军进攻金国,金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才意识到必须向南宋求援才行,

为了以示诚意,金哀宗释放了三千宋人回国,然而此时金国在南宋的信用早已破产,南宋君臣根本不相信金军不会再次南侵,于是拒绝救援金国。

没了南宋的支援,金军节节败退,国土面积日益缩小,到了1332年的时候,金国最王牌的忠孝军也被蒙古消灭。

1232年12月,为了尽快消灭金国,窝阔台决定遵从成吉思汗的遗言,派人出使南宋,提出了联宋灭金的主张。

当时,即便没有南宋的参与,蒙古灭金也是迟早的事,只是蒙古的损失更大一些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南宋能选择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联蒙灭金,所以大多数臣子都赞同与蒙古结盟。

而一直怀有中兴之志的宋理宗也认为,这正是报靖康之耻,从而建立不朽功业的好时机,于是答应同蒙古结盟,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这件事只是口头许诺,并未形成正式文件。

就这样,在蒙古的“助攻”之下,南宋走上了灭金之路,那最终结果如何呢?

三、消灭金国,一雪前耻

事实上,窝阔台向南宋抛去橄榄枝,与其说是为了得到南宋的帮助,不如说是稳住南宋,不让其帮助金国,毕竟没了南宋,蒙古独自灭金也办得到。

然而,历史总是有很多机缘巧合,也有很多必然因果,南宋联蒙灭金就是许多偶然和必然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宋金联盟达成后,失魂落魄的金哀宗曾派人到南宋,试图做最后的努力,他告诉宋理宗,如果金国灭亡,那么南宋将唇亡齿寒,但那时南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宋理宗拒绝了金哀帝的请求。

不久之后,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负责灭金事宜。

1233年,蒙古将金哀帝逼入蔡州城,蔡州也是金国最后的据点。

同年十月,史嵩之派遣孟珙、江海率忠义军2万、粮草30万石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古大军会合。

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在经历了苦战之后,最终攻克蔡州城,金哀宗自缢而死,金末帝完颜承麟被杀。

不久后,金哀宗的尸体被找到,孟珙把尸体一分为二,一半归宋,一半归蒙古,至此金国彻底灭亡。

从1211年开始,金国经历了二十余年战争的洗礼,灭国之后又遭到宋蒙联军的屠戮,原本人口百万的金人,也只剩下区区十万了。

曾经强大无比的金国,在联宋灭辽之后,重蹈了辽朝的覆辙,而这一切的根源,还要从靖康之耻算起,如果不是金国背弃盟约攻宋,南宋给还是很有可能联金抗蒙的。

而在消灭金国的过程中,南宋收复了大片国土,包括之前割让的两淮地区,一共有八个州和二十余县,所以从结果上来看,南宋是联蒙灭金的受益者。

金国灭亡之后,南宋全体军民弹冠相庆,孟珙带着金哀宗的半边尸体回到国内,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他本人也一举成名,最终名留青史。

之后,宋廷在临安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宋理宗用金哀宗的尸体,以及被俘虏的金国宰相张天纲等人作为献俘礼,以报靖康之耻。

不管联蒙灭金是错是对,都是南宋唯一的选择,在洗刷靖康之耻的同时,南宋军民被压抑了百余年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陆游有这样一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联蒙灭金或许就是对这句诗的最好回应吧。

四、殊途同归的命运

历史上,宋朝曾发生过两次著名的结盟事件,一次是北宋末期的联金灭辽,一次是南宋中后期的联蒙灭金。

联金灭辽发生在宋徽宗时期,为了消灭强敌辽朝,从而实现北宋历代君主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夙愿,宋徽宗选择与金国达成军事同盟,出兵攻打辽朝。

在宋金军队的合击之下,辽朝最终被消灭,但北宋并未获得好处,不但没有得到一寸土地,反而在失去辽朝作为屏障之后,与野心勃勃的金国成为了邻居。

而就在辽朝灭亡后不久,金国就开始出兵攻打北宋了,仅仅两年之后,金人的铁蹄就打到了开封城下,靖康之变随即发生,北宋也亡于金国之手。

这一次结盟,是宋徽宗好大喜功的结果,是南宋君臣对形势的重大误判,也是一次极其惨痛的教训。

第二次就是前文提到的联蒙灭金了,与联金灭辽不同的是,史学家认为这一次结盟,总体上是正确的抉择,因为南宋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与其帮助即将灭亡的金国,不如与马上要成为邻居的蒙古搞好关系。

而在金国灭亡之后,蒙古虽然对南宋有觊觎之心,但总体上保持了克制,将兵力撤回北方,没有像金国一样马上攻打南宋。

南宋真正错误的决策,不是联蒙灭金,而是金国灭亡之后的一系列举措。

南宋君臣其实也知道,蒙古是迟早要南下攻宋的,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设法维护与蒙古的关系,将蒙古稳住,然后积极发展自身,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

但是,南宋实在太心急了,宋理宗见蒙古大军撤退后,只留下少量兵力镇守在黄河边,于是打起了收复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的主意,这不是主动挑起战争吗?

尽管战前蒙古曾承诺将河南交给南宋,但并未形成正式文件,左一南宋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派人与蒙古协商河南归属问题,而不是直接动用武力。

说到底,宋理宗是被灭金之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且抱着侥幸心理,他认为蒙古在河南的防守比较空虚,所以想更进一步,将北宋丢失的三京也给收复了,从而将个人的功绩和威望推向顶峰。

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南宋五万大军进入河南之后,发现河南早就被蒙古人洗劫一空,后方粮草又运不上去,因此大军经常饿肚子。

虽然在赵范、全子才等人的率领下,宋军一度收复三京,但黄河边的蒙古大军动作也很快,马上就对宋军发起了进攻。

由于宋军缺少粮草和骑兵,所以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依然屡战屡败,直至退往最初的防线。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端平入洛”事件,由于南宋主动挑起战争,蒙宋战争全面爆发,蒙古开始肆无顾忌地攻打南宋,直到1279年将南宋灭亡。

与金国灭亡时一样,南宋的灭亡同样十分悲惨,宋恭帝赵显被俘,之后文天祥等人在南方继续顽抗,但最终遭遇失败。

而在对蒙古的最后一战的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以一种极其悲壮的方式灭亡。

在历史的轮回当中,南宋最终与辽朝、金国殊途同归。若要问,宋人后不后悔联蒙灭金,我想肯定有很多人不后悔,因为与生存相比,复仇和洗刷耻辱同样重要。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