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女子闯荡中亚三十年,手握数百条“商业情报”

镐京笔记 2025-02-18 09:56:59

早晨的中亚公园,人烟稀少,吉延伟已在丝路会客厅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一进门,她必定脱大衣,看到同行者在室内穿着外套甚至感到不解。这是长期待在中亚带给她的生活习惯。

自1992年起,吉延伟这个西安女子就去了中亚。那时的她瘦瘦小小,心里绷着一股劲,“我要出去看看”。在国外的30余年,她从最初的彷徨、恐慌逐渐融入当地,甚至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个“丝路使者”。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因为在中亚地区的积累,她奔走于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一时间,她成为媒体“红人”,多家媒体争相邀请,中国现代“女张骞”的名声不胫而走。

从信息使者到躬身入局,她像时代的侧影。回顾过往,她说:“这么多年有心酸、彷徨,但对我来说,好的坏的全盘接收。”

对于未来,她则提到:“如果说我是‘张骞’,那我希望我的周围可以跟着一群‘小张骞‘’,因为牵线搭桥这个事靠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得一群人一起做才行。”(文末报名吉延伟专题分享沙龙)

西安的企业先走出去

“别的城市急不急不管,西安先急,西安的企业大胆先往中亚走。”她的声音抬高了几分。西安凤城十二路的一间中型会议室,50多位企业家聚集在一起,全神贯注地听着吉延伟的讲话。

这是2024年12月17日,由中亚陕西商会协办,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西安市分会举办的一场常规的经贸合作对接会。参会企业家来自西安农业、建筑、运输、餐饮、汽配等行业,不少人萌生了奔赴中亚做生意的念头,也有不少人已经在中亚实地调研过。

这场前来“取经”问计的活动,他们不愿错过。

会议现场,吉延伟身着黑西装、红衬衣,戴着几何形耳饰和金色胸针,手指上一枚大红戒指光彩夺目。演讲时,她说话犀利且内容翔实,对于中亚五国的情况信手拈来,每每讲到兴奋之处,还用俄语给乌兹别克斯坦的招商人员翻译几句。可以说,吉延伟几乎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会议结束,与会人员争相加上了吉延伟的微信,这样的热情背后,是势不可挡的出海热潮。

据媒体报道,2024年前三季度,陕西对中亚国家新增投资额5108.7万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5.2%,同比增长98.4%。

源源不断的陕企正在走向中亚,但也不乏途中踩坑而折戟者。

吉延伟举了一个例子,乌兹别克斯坦的一条河流边上土壤肥沃,种植着高品质的绿豆,一斤绿豆能发七斤豆芽,利润空间还不错。

那时候,用中欧班列发送一趟回程货物有一定的补贴。一家陕企瞄准商机,开始做起了进口绿豆的生意,丰厚的利润吸引更多的企业围聚于此,全面把控种植、加工、包装等所有环节,却挤掉了当地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这门生意难以为继。

吉延伟坦言:“我们要做的不是取代,不能一竿子插到底,而是要把我们的技术带进去,教他们、帮他们、带他们,把利益给对方留一些。”

独闯中亚数十年

吉延伟与中亚的故事,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

自1992年起,吉延伟这个西安女子就去了中亚。那时的她瘦瘦小小,心里绷着一股劲,“我要出去看看”。她趁着父亲出差,母亲管不住她,偷偷完成了出国的一切手续。

在那个年代,这算得上惊世骇俗了。出国?谁敢想?也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吉延伟就这么出发了。也正是因为上学借款,导致她的父亲辞去公职下海,反而成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不过从吉延伟的成长环境来看,这一切其实有迹可循。小时候,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同事调侃她是“最早的留守儿童”。在这个环境中,她肆意地生长起来,几乎是个十足的大姐头。她分享,小时候有人欺负弟弟,也都是她出手保护。

出国的第一站,她就展现了相当的气魄。那是1992年秋天,她和同学老师一行人的行李在乌鲁木齐被卡住。在和相关负责人的饭局中,吉延伟喝白水被发现,罚酒时她说:“我不会喝酒,但您只要能把我们的行李都放了,您说让我喝完我就喝完。”

由此,这个年轻的女孩展开了另一番天地的生活。她在吉尔吉斯斯坦上学两年,逐渐融入社会,顺便还做点小生意,甚至成了同学中的“富人”。她组织同学们出去旅游,每人20美金、50美金,丰俭由人。拿着这笔钱,她带着同学去批发小商品再卖掉,赚来的钱就一起出去旅游。

两年后留学归来,吉延伟进入陕西一家外贸企业。到了2000年,吉延伟的人生再一次和中亚有了关联。她所在的公司萌生出做跨国贸易的想法。起初,她将目光投向了灭火器生意,并选择了与哈萨克斯坦当地人合作办厂,很快从德国采购了一批灭火器,“当时他们每天用好茶款待,大家其乐融融,等待货物到达”。

谁承想,灭火器刚到哈萨克斯坦海关,当地合作伙伴与这批货物一起不翼而飞,几十万打了水漂。为了追回损失,她不得不诉诸法律,聘请当地律师,历经波折,最终赢了官司,将对方送入监狱。在这期间,吉延伟甚至被一场大火烧伤了胳膊。

但谈起往事,她总是云淡风轻,“过去的一切,好的坏的,都是经历”。

有了前车之鉴,吉延伟在做新生意的时候,自然多了几份心眼,后来她又将新疆的天山牌电梯成功销往中亚地区,成为将国产电梯品牌推向中亚的第一人。

精准对接资源

因为在中亚的丰富经历,吉延伟也成为不少国人探路中亚的第一站。他们向她请教注意事项、出海的风险、当地的法规。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吉延伟渐渐成为了一个“丝路使者”。

但与张骞不同,她并非官派,更像是民间信使。

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在2005年首届欧亚论坛时,塔吉克斯坦总理为中国美丽的烟花折服,盛情称赞。随后一位中国烟花商找到了吉延伟,希望在塔吉克斯坦建国十五周年独立日上使用他们的烟花。吉延伟单枪匹马跑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几经辗转无果,索性直接拨通了总理办公室的电话,最后和文化部部长达成了这次合作。

那一时期,中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事实,让吉延伟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企业在出海中亚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她深知,仅凭一己之力去帮助众多企业解决这些问题,实在是力不从心。

于是,在2012年12月,经吉尔吉斯斯坦司法部批准,吉延伟成立了中亚陕西商会。

2024年11月,吉延伟(左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侨领授课。

通过商会,一方面把自己积累的中亚相关经验,比如当地的文化、政策、市场、人脉等资源,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国内企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助力中国企业与中亚各国之间开展经贸合作。

数十年间,吉延伟带领着20多家厂、500多家企业,以及上千人员投身其中,这些企业涉及多个行业领域,比如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打造了粮油产业园区,陕建等企业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诸多轻工业企业将各类生活用品销往中亚市场等。

在吉延伟的撮合下,这些企业陆续在中亚市场拓展业务,逐渐站稳脚跟。她也被聘为国务院国资委“一带一路”风险防范专家组委员、文化部世界文化促进会理事、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国家核心师资等。

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召开,吉延伟带着一大帮中亚的企业家朋友来到西安。谈起何时退休,她说没有这个打算,对她来说工作既是玩,也是生活,希望在交朋友的同时把生意也做了。

她说:“如果说我是'张骞',那我希望我的周围可以跟着一群'小张骞',因为牵线搭桥这个事得一群人一起做才行。”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0 阅读:0

镐京笔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