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更半夜,‘哐当’一声巨响,还以为是遭贼了!结果开门一看,我的乖乖,一群穿制服的,二话不说就要搬东西!”
2月15日凌晨1点,四川乐山某工地业主王先生(化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旧心有余悸,仿佛电影里的“午夜惊魂”真实上演。

这并非虚构的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王河四号安置点A区工地的“突袭执法”事件。
乐山城管部门,在凌晨时分,上演了一出“撬门搬搅拌机”的戏码,目标直指工地上的3台搅拌机。
据爆料视频显示,多名身穿城管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凌晨时分,强行撬开了工地大门,试图将搅拌机强行运走。这一“夜半惊魂”的操作,瞬间点燃了工地方和业主的情绪。

他们纷纷上前阻拦,质疑城管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现场一度陷入混乱,甚至惊动了警方介入调解。
“为什么白天有人的时候不来,晚上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跑起来?”视频中,群众的质问直击人心。

是啊,为何偏偏选择凌晨?这“反常”的操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非常”理由?
面对舆论的质疑,乐山城管部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选择凌晨执法,是为了“避免激化矛盾”。 理由是,该工地“涉及群众较多,白天易引发冲突”。
这理由,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识”?
凌晨执法,本就容易引发误会和冲突,更何况是撬门而入这种“大动作”。 这真的能“避免激化矛盾”?还是更像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安慰?
更令人费解的是,城管部门还强调,他们是“依规执法”,而非“盗窃”。

他们搬出了一份2018年发布的《乐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限期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通知》,声称工地违规使用搅拌机,属于“双重违规”(另一重违规是“楼层建设高度超审批范围”)。
“2018年的规定,2025年才通知?还要凌晨撬门来搬?”
然而,工地方和业主却表示“一脸懵”。
他们表示,从未收到过相关政策通知,这些搅拌机也只是“租赁使用”。 业主更是直言,对“禁用搅拌机”的规定“不知情”,认为城管凌晨撬门搬机器, “形同盗窃”。
一边是“依规执法”,一边是“不知情”和“盗窃”的质疑。
这中间巨大的信息鸿沟,不禁让人深思: 政策的“落地”是否走了样? 执法的“温度”又在哪里?

诚然, “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是为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出发点是好的。
“依规执法”更是城管部门的职责所在,无可厚非。
但是, 法律的执行,除了“钢牙”般的强制力,更需要“温度”般的人性关怀。 政策的宣导是否到位? 执法的程序是否合规? 执法的时机是否妥当? 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和群众的切身利益。
凌晨1点的“突袭执法”, 或许“依规”,但却显得过于“冰冷”和“强硬”, 不仅没有“避免激化矛盾”,反而更容易加剧误解和对立。
目前,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真相究竟如何,相信最终会水落石出。 但无论如何, 这起“凌晨撬门搬搅拌机”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城市管理,既要力度,也要温度。 政策执行,既要效率,也要人性。
凌晨的“执法”,不应是冰冷的“突袭”,而应是温暖的“守护”。 城市管理,当有力度,更需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