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情报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确实非常重要,我们来看下几个简单的对比,就会发现军事情报有和没有,会带来迥然不同的结果差距。
一、傅作义的女儿在华北战场所起的重大作用傅作义出任华北“剿匪”总司令,率部在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战役重创我军聂荣臻所部和杨罗耿兵团,夺下了我军在华北所占最大城市张家口,打得华北军区中弥漫着的消极的悲观情绪。
周恩来组织布置傅冬菊回北平“看望父亲”,体贴地留在傅作义身边,源源不断地向中央报告傅作义的最新动态,就此华北军区掌握了傅作义的军事部署、计划、战略意图等最重要的机密,逐步扭转了华北战场的不利局面,最后策反傅作义。
二、没有情报来源的太原战役非常难打太原城是解放战争后期一块异常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打下太原,徐向前都急病了!太原战役打响的时候,辽沈战役刚刚进行到一半,等太原战役结束时,连南京都被解放军打下来了,打一座城,用了整整半年!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太原没有任何情报来源,因为阎锡山对山西军民的洗脑非常系统、非常彻底、非常干净,太原全军把阎锡山视为君父,视为精神领袖,没有了阎锡山,他们就没了带头人!可以说太原甘愿为阎锡山卖命而要与解放军誓死相拼的人就有许多,我党的谍报人员很难渗透到阎锡山身边,在山西没有有效的情报系统,所以打山西相比攻打其他城市,真的非常艰难。
因此,情报对于战争的胜利真的非常重要,有了情报的加持帮助,我们更加能够知己知彼。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情报的真真假假问题,我们现在从后来者的角度看历史,我们确实是打赢了,固然知道某些情报对于胜利的重要性。
但情报对于双方是相互的,我军获取到了敌方的情报,敌方也获取了我方的情报;同时,情报也有真假判断的问题,往往获取到的情报不止一份,如何从多份情报中进行有效的筛选分析,从而得出有用的信息,最终作出决策,非常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粟裕的淮海战役歼敌80万精锐,无疑是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但粟裕却没有完全依靠情报。
淮海战役后期,杜聿明还有齐整的三个集团军精锐,人数超过30万人,他想要逃跑。如果给杜聿明逃走的话,解放战争估计后续也没那么顺畅。按照路线,杜聿明有东、西、南,三条道路可以走,杜聿明将会选择哪条道路?摆在粟裕面前的是一道很难的选择题。
这个时候我党情报人员郭汝槐提供了国防部作战计划,军事情报显示杜聿明将走东线。郭汝瑰是国防部作战厅长,直接参与指挥作战,并经常向蒋介石提供作战方案,可以说,这封情报如假包换。
可是粟裕不听,他坚定地认为杜聿明不会走东线,也不会走中线,将会走西线,于是指挥华野主力,强行军三天三夜,终于把30万国民党精锐包了饺子,活抓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粟裕的这个事例充分说明,要对情报进行多番思考,不能盲目的听信情报,要从战场实际情况以及人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因此,有情报的加持帮助,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固然是非常重要,情报可以加快胜利进程。但最关键的还是,准确分析利用情报的人,“尽信书不如无书”,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