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发往前线的电报有两种署名:一种是毛主席,另一种是军委

轮回历史 2024-09-26 09:34:09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为了统筹大局,发了大量的电报给前线将领,指导他们如何打仗。尤其在三大战役期间,仅仅142天,中央发往前线的电报就有408封,西柏坡的机要人员平均每天收发电报四五万字。

由于这些电报一般涉及军事指挥,电报一般署名为:军委。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电报并非都是署名:军委,有相当一部分电报署名为:毛泽东,是毛主席以个人名义发电给前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署名情况呢?主要是解放战争的形势非常复杂:前线将领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一域,可能不了解中央的大战略布局,在战略执行上与中央的预期有差距;而中央远在千里之外,有可能不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极可能制定不符合前线实际的战略决策;因此,从中央发往前线的电报才有两种署名:一种是毛主席,另一种是军委,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局面。

例如辽沈战役的关键之战为锦州会战,打下锦州,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就大局已定。但决策打锦州的过程非常不容易,毛主席也并非一开始就要林总打锦州,而是有一个详细的相互讨论的过程,也经过了周密的思考。

1947年10月13日,毛泽东以个人名义署名发电给林总:“你们攻克吉林后,应将主攻方向转至北宁平绥两线。沈阳、锦州间,锦州、山海关间,山海关、天津间,天津、北平间,北平、张家口间均为很好作战地区。”这一份电报是毛主席的个人署名,并没有以军委的名义下达命令,实质是征求前线将领的意见。但毛主席对于是否打锦州还没有考虑成熟,于是,说出了他的大胆战略设想:主张南进,切断东北和华北之间的联系。

毛主席以个人名义第一次致电林总,可林总似乎还没有体悟到毛主席的战略用意,他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想要打长春。

毛主席没有直接以军委的名义推翻林总的意见,还是以个人名义署名发电,电文说道:“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况究竟如何?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滦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这份电报已经表明了毛主席先打锦州的倾向很明显了,但毛主席还是设身处地为前线着想,提出几个“反问”,引导东野的将领体悟到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林总此时还是只关注自己的一域,首先围攻长春,打不下后,又说要南下作战,后续遇到敌军来援助,林总说:“我只准备了一桌饭,但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不愿意听从毛主席的建议,继续打锦州,又要返回去打长春。

于是,毛主席非常生气了,这次发往东野前线的电报,不再以个人名义署名,而是直接以军委名义署名,电报的口吻不再是协商的预期,而是提出非常严厉的批判。电报说:

“关于敌人从东北撤运华中之可能,我们在你们尚未结束冬季作战时即告诉了你们,希望你们务必抓住这批敌人,如敌从东北大量向华中转移,则对华中作战极为不利。关于你们大军南下必须先期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一字不提。”“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看来,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

中央发往前线的电报,极少有这种严厉批判的,可见,毛主席为了让中央的战略大决心,在东野得到执行,真的操碎了心。

后续辽沈战役的电报,毛主席没有再以个人名义署名,都是以军委署名,明确指示:

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最终,经过前期毛主席个人署名电报的协商讨论,毛主席从而能够更加了解前线的状态,确立了中央大战略的决心,继而以军委名义署名,不容东野打折扣执行。这是一种上下高效联动,让前线将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中央的战略布局。

0 阅读:76

轮回历史

简介:文以载道,史可明鉴,诗能言志,乐且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