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湾村西山之巅的石板沟村,多为“一炷香”土窑洞(一门一窗,窗在门顶)。唯中村有一建筑,三院相套,灰楼瓦舍,角楼卷棚顶式,飞檐斗拱,精雕细刻,这里最早的主人是陈保元。
陈保元是陈绪曾的曾祖父。从陈绪曾撰写的《绪曾自传》得知,陈家几代时兴时衰,有荣耀兴旺的时代,也有悲痛不已的岁月,这里讲述几段动听的真实故事,既可领悟碛口商家的悲欢人生,也是沧桑岁月的历史画卷。
陈家祖上就在碛口经商,时到保元之父,在碛口开设十多处字号。在侯台镇还开有“当铺”,另在陕西安定三边开有“泰来和”等商号,真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其时家丁也十分兴旺,保元兄弟四人个个聪慧伶俐,亲朋好友无不羡慕。谁知祸从天降,保元父因病辞世,三弟四弟也先后早天,保元母痛不欲生,强打精神支撑着偌大家业。保元从小喜欢读书,无心管理店铺之事,只有由年轻的二弟经营。
“十年寒窗苦用功”,保元翁已到中年,乡试不第,自以为陋居山乡,眼界不宽。有一年太原应试毕游览北京,拜谒名师益友,以谋深造。到京后乃弟汇银两千两,嘱购珍奇古玩,以资家藏。乃京师归来,尽购古书数驮。乃弟一见,大为不满,亦无可奈何。
保元翁长子生后失偶,继配赵孺人与长子不睦,长子婚后,保元翁嘱弟道:“吾愿离开西湾村老宅,上山打两眼土窑与佃户居住。”乃弟应允,随即大动土木,修建窑院角楼,书斋客舍。竣工后翁始上山,责其弟道:“吾求避身,何必这等奢华!”翁从此迁住石板沟,终日读书,亲友来访,多辞不见。有一次,翁想下碛口游串,赵氏要翁买麻半斤。翁下碛口,到自家杂货店要麻半斤,伙计要钱,翁道:“记在吾弟账上。”掌柜的厉声喝道:“你弟是谁,面不相识,不记账!”翁无言,扔下麻而归。事后掌柜、伙计同向其弟叙述此事,其弟道:“此是山上读书的我兄,多不见人。”掌柜、伙计自知失礼,亲自持麻登门道歉,翁笑而迎之,毫无怨言。
保元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在书本中。咸丰癸丑乡试中举,到咸丰丙辰(1856年)又进京会试,中了进士,授汉口巡检。当时他已六旬,年老体弱,哪能经得住长途跋涉,谁知尚未到任,就一命呜呼!
保元翁与赵氏所生二子,然未成人,翁亦辞世。赵氏勤俭持家,教子有方,积年累月,置产颇多,竞成西湾村首富。清光绪元年,湫河暴涨,将其碛口店铺数十处淹没,二子气厥,村人救归。赵氏母斥责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淹了店铺,还有土地,何愁生活?”继而光绪三年大饥,赵氏将家存余粮分给邻里穷人。其子不解其意,怨道:“粮价昂贵,何必这样施舍?”母笑了笑说:“你还不知世故,咱母子数人,深居山中,总有一日饥民要来抢粮,那时谁来保驾。今救了穷人,就是救了咱全家性命。”果不其然,不过月余就有冯家会等村饥民,星夜上山抢粮。赵氏早知风声不好,就将三院窑房点上明灯,并高声喊贼。饥民远处窥视,见灯火辉煌,疑其人多,不敢进院,随后邻里穷人也喊声四起,前来相救。事后人人都夸赵氏远见卓识,智能超群。
再说保元翁原配生有一子,继配赵儒人生有二子。以后另立门户,各自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