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是沟通晋西北与陕北、内蒙古南部的交通枢纽。南部山区峰峦叠嶂,森林茂密,东西两梁沟壑纵横,蜿蜒曲折,岗丘跌宕,形成多样地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早在战国时为抵抗外敌修筑了长城、边墙,明代设置镇西卫派兵驻守。抗日战争时期,五寨县是开创较早的革命根据地,120师驻兵于此。
一、烽堠
周朝幽王时,本县相继设置烽堠。一般白天放烟,曰燧;夜间举火,曰烽。根据不同军情举放不同烟火。本县境内建有十五处烽火台:石嘴头烽堠、崔家烽堠、粟家畔烽堠、梁家坪烽堠、汶儿水烽堠、后武王城烽堠、小双碾烽堠、狮子沟烽堠、旧寨烽堠、魏家坡烽堠、三岔烽堠、塔子会烽堠、右所烽堠、峰子头烽堠、李家坪烽堠。
二、大窊边墙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十七年筑,是赵国的北边墙。从大窊延伸紫寨、都嘴到神池长城梁。
现存古城墙,长513米,平均高3.9米,平均宽3.3米,位于县城南一公里的大窊山腰,为南北走向。
三、遮虏城
遮虏城,现名五王城,县西北四十里。
四、武州城
武州城,今大武州村西,县北三十三里,辽重熙九年建。
五、五所、两堡
1368年,明朝为防止边敌入侵,于洪武七年设立镇西卫于岢岚、五寨属之。嘉靖十六年(1537年)修建五寨堡城、三岔堡城,并在堡城周围建前所、上所、右所、中所。在此屯兵驻守。并筑高城以拒外寇。
六、碉堡
日军占领五寨县后,在境内修筑碉堡十一处,共二十二个,以五寨城、三岔镇为中心,沿东南西北公路线,先后修建倪家山、旧寨、小河头、都嘴、峰子头、梁家坪、李家坪等据点,每点以石砖等料构筑碉堡,各堡设营房,挖战壕,外加铁丝网,外出以吊桥相通。
七、地道
1969年至1970年,全县人民开展了“深挖洞,广积粮”的人民战争。全县共打地道2500多条,总长度为65000米。现在多已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