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河湾心理咨询室》 于玲娜 著 作家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推出心理小说《河湾心理咨询室》,这是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原创科普和翻译之外的首部小说作品,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五个心理咨询案例,展现了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心理咨询师自身的成长历程。本书不仅揭开了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触手可及的疗愈方式。近日,本书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了新书分享会。
一场治愈的心灵奇旅
9月7日在北京DT51的RDV书店,作家文珍与本书作者于玲娜、本书责任编辑方叒,以“一场治愈的心灵奇旅”为主题进行了畅谈。
于玲娜首先分享了她创作本书的初衷。她表示,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很大差异,许多人把咨询师想象成没有感情、高高在上的专家,忽略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复杂的情感互动和内心世界。而对于咨询师来说,也极少能把咨询做到教科书那样精准,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是在艰难、无趣中寻找出路;又或者有时候咨询师并不能清晰地用逻辑去总结来访者的好转。于玲娜希望通过小说的形式,呈现真实的心理咨询现场,呈现心理咨询中感性的、难以言说的部分,让大家对这件还略显神秘的事情能有更生动真切的认识。
文珍以作家的视角分享了自己身边的故事,一位成长过程屡遭不顺的“问题少女”,后来长期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最后也成长为一名心理辅导师,即所谓“受伤的医者”。
由此,三位嘉宾深入探讨了心理咨询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只是学了很多知识、技术,然后拿来套来访者的事件,做出一定的分析和回应,这种头脑层面的工作也许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深切地体验过痛苦并从痛苦中走出来的心理咨询师,才能真正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并陪伴他们走出困境。作家其实也像心理咨询师一样,要体会一般人不愿意去面对的痛苦,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心理咨询和文学创作都是对人性深度的探索,都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体验,而将心理咨询的过程写成小说,便是深度结合了这两个有很多共性的学科。
嘉宾们也谈到了心理咨询在中国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心理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但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有限、工作容量有限,再加上昂贵的价格以及中西文化壁垒等障碍,都造成了很多人难以接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服务的现实。因此,有理想的从业者也应去探索在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之外的方式。仅仅用一次心理咨询的十分之一不到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从中获得疗愈、获得能给人带来疗愈的方法,便是这本《河湾心理咨询室》的努力方向了。
心理咨询师写心理咨询的小说
9月8日在上海书城五角场店的活动,则以“心理咨询师写心理咨询的小说”为题,邀请到作家、评论家赵松和心理咨询师李瑜亮,与本书作者于玲娜从不同角度品读这本《河湾心理咨询室》。
赵松首先肯定了《河湾心理咨询室》的文学性。他认为本书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干净简练的语言,而小说的主人公一直处在问题的临界状态来思考,在这种问题的张力之下,本书得以深入到生命意识这一母题: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消失、生命的延续……这使得本书超越了心理咨询案例的简单罗列,而成为一部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赵松还指出,人们往往以为语言就是不断地进行言说,实际上语言包括了言说、倾听和沉默三个维度;原本与言说同样重要的倾听和沉默,在如今这个时代变得十分罕见。本书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最常见的对话,也用大量的笔墨呈现了如何去倾听,还描写了以沉默来交流的奇特案例,这有助于读者重新思考何为交流,以及如何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李瑜亮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分析了本书写到的不同案例,有投入的路也有平衡的路,有演化的路也有个性的路。于玲娜总结道,无论是文学还是心理学,本质都在于如何感受、观察和表达生命体验本身;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也就可能就有多少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体验,这些生命体验的宏大与丰富不是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概括的,而只能一遍遍去书写他们。
李瑜亮还赞扬了本书的成品比起初稿有了很多完善和补充,装帧设计和纸张手感也很舒适。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读者积极参与互动,提出了许多关于心理咨询、小说创作等方面的问题。三位嘉宾也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为读者朋友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新书《河湾心理咨询室》
这是一个人与动物、神话共存的世界,年轻的女咨询师王梦许来到环境优美的河湾社区,开设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她的来访者逐一到来:一心想减肥的河马小姐,单恋天鹅姑娘的蛤蟆先生,被动物园强行送来的熊猫爷爷,为自己种群的繁衍方式深感内疚的杜鹃女士,看似人间清醒却怀着深深恨意的神秘少年……
身材和相貌焦虑,与生俱来的自卑,身不由己的命运,对共同体的反叛,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五个各不相同的典型故事,展现了处在不同的困境中的人们如何努力突破,接受心理学的帮助,也自我帮助、自我治愈。咨询师王梦许投入体会着他人的种种困难与痛苦,而自己也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