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处境困难,写信给儿子有事找温玉成,结果人家根本没理会他

殷红如似血 2025-01-21 10:43:13

众多领导称张爱萍为党内另类,赞其为“军中才子”,爱诗词却性格桀骜。叶剑英言其“浑身带刺”,毛主席谓其“好犯上”,但这些评价皆含褒扬之意。

他的性格使其在军工领域有所成就,在张爱萍领导下,中国成功研制出首颗原子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两弹一星”领军人物的张爱萍,这位耿直的儒将,同样未能幸免于特殊时期的冲击。

张爱萍15岁时投身学生及农民运动,18岁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他随红军长征抵达陕北,中央鉴于长征被敌追击的教训,成立首支中央军委直辖骑兵部队,张爱萍任团长及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张爱萍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某次战斗中头部受重伤,随后赴苏联接受治疗。

渡江战役前夕,张爱萍接陈毅通知,令其即刻筹建华东军区海军。

张爱萍惊愕道:“我游泳都费劲,竟让我负责组建海军?”

他上任后,一年内大胆选拔人才,不受常规限制,成功组建了一支具备强大战斗力的人民海军部队。

1959年后,张爱萍专注国防军工。苏联专家撤离致核弹研究停滞,他率团队驻戈壁。因不懂核弹,他邀物理专家刘西尧协助调研。

戈壁滩生活艰苦,但工作人员仍乐观面对。张爱萍坚定地说:“再困难,也需有自卫之力。”因此,原子弹的制造势在必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总指挥张爱萍随即致电周总理报告,消息传来,众人皆激动不已。

然而,这种生活突告终结。张爱萍向军委汇报完毕准备归发射场时,领导告知:“先如实交代你的问题。”

1967年12月,张爱萍遭正式拘捕,经历隔离审查,随即被关押,该状态持续长达5年之久。

他被囚禁于小屋,皮带与鞋带均被收缴,行走时需手提裤腰。每人仅配两碗,用餐时由门底小洞传递食物。

窗户被纸糊住,室内昏暗。一段时间后,纸上破了个小孔,一缕阳光透过小孔照进了屋内。

张爱萍每日随阳光移动,直至日落,此举寓含追寻希望之意。

睡觉时,张爱萍常躺在木板上,忍不住泪流满面,以致枕头被泪水浸湿。

他历经国民党监狱与租界英国巡捕房囚禁,战争年间屡次负伤流血,却从未落泪。

张爱萍被囚5年,几近隔绝。左腿粉碎性骨折,因条件恶劣未得及时救治,致终身需杖。精神折磨尤为痛苦,此段经历铭记于心。

张爱萍受审查后,家人受牵连:长子入狱,三子被视为盲流,小女儿小艾则被送往山西进行插队劳动。

张胜,张爱萍二子,于广州军区服役。此段岁月对他而言颇为孤寂,虽未受连队刁难,但周遭同志皆对他抱有戒心。

不明是否因投递问题,家中来信未至,张胜无法直言,因缺乏确凿依据。

张胜因军中众人疏远,独自前往营房外山坡,吹风观落日,以求解脱。

最令他恐惧的是,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且毫无音讯,这让他深感惶恐与不安。

父亲张爱萍曾给张胜一封信,用于联系广州军区副司令温玉成。因张胜与温较熟,遇困难时可持信求助。

温玉成14岁起参加革命,17岁入党,历经长征洗礼,19岁时已担纲8军团62团政委重任。

他任新四军第6师18旅政委期间,遇日伪军大举清剿苏南。他率新四军潜入沙洲,在十倍于己的敌军包围中,游击作战,浴血奋战。

京剧《沙家浜》以温玉成率领的18旅为创作蓝本,深受观众喜爱。

张爱萍与温玉成均为骑兵出身,曾共在新四军服役。虽交情不深,但为老战友,遇困时或能相互援手。

张胜携信至广州军区司令部门前,他数次到访此地,均为执行任务而来。

张胜之前仅与温玉成见过一面,当时温玉成在部队检查工作时,了解到张胜是团里的刺杀标兵及特等射手,便提议他晋升为班长。

抵达司令部门口,张胜遭盘问,经长时间等待,电话回复称:“温玉成副司令员赴京参会,信可暂留。”

张胜接电话得知需在门口等候接应,心中焦虑。恰逢军区青年部张部长路过,两人遂交谈起来。

张部长透露,温副司令员并未前往北京,且刚才还在此为我们主持会议。

张胜预感不妙,欲逃已晚。此时,一辆吉普车停下,数名保安人员上前,将张胜带走进行审问。

张胜未察觉,其父张爱萍此时地位濒危,众人皆避之。此次他不仅未能相助,反而适得其反。

张胜受审时获悉,军区致电其团部,通报团中士兵在温副司令员处滋事。

张胜因故被调离部队,转至罗浮山脚留守处农场,负责喂猪劈柴。他每日下河捞水浮莲喂猪,并清理猪粪,以此为工作。

一年后,农场工作丢失,张胜携带背包与挎包,踏上了归家之路。

张胜后被调至工厂,上午接受思想教育,下午工地劳动改造,实现劳逸结合。然而,他最牵挂的仍是自己的父亲。

出乎意料的是,张爱萍遭关押之际,温玉成突被调至北京,却仍未能幸免于那场风波。

1968年1月1日,温玉成因在广州军区任副司令、参谋长10年间与黄永胜长期有矛盾,被调至北京卫戍区,担任司令员一职。

但北京正值风云变幻之际,温玉成后来意外失去宠信,九届一中全会后,他成为唯一未能跻身政治局的主席团成员。

1970年6月,温玉成被突然调任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对此他感到极为惊讶。

抵达成都后,温玉成遭遇冷遇,仅负责带领机关进行了数次训练活动。

1971年10月28日,温玉成遭免职并秘密拘押,同时,其妻宋琬明被要求停薪留职。

宋琬明携四名子女入住成都军区招待所,随后用板车将家具从首长院运出。

温玉成的两个女儿原想参军未果,遂下乡成为知青,历经波折后,终得某地接收。

温玉成的侄子于第四军医大学临近毕业之际,因故被开除军籍,随后被安排返回家中。

温玉成送至成都邓家花园,遭软禁六年。期间,他负责日常浇水扫地,偶因接管人员离去而断炊,饱饿不均。

在邓家花园期间,温玉成精神受挫,体重由140斤减至90斤,出狱时已成黑瘦老者。

温玉成获释后,生活待遇显著提升,然而其职务问题仍未得到明确说法。

经数年情况反映,组织审查后决定:“曾犯错言行,不予处分,恢复大军区副职待遇。”

1975年3月,60多岁的张爱萍复出,接任国防科委主任一职。他本无意再任,曾言:“我如一叶浮萍。”但仍毅然担起重任。

经叶帅劝说,张爱萍决定复出,继续领导洲际导弹等尖端武器研制,并最终成功组织发射了我国首颗返回卫星。

数月后,张爱萍再遭风暴冲击,受牵连。2年后,叶帅重掌军委,他才复出,并在两弹一星事业上奋斗了最后十年。

家人询问张爱萍上任时间,他感慨回应:“自然是越快越好,叶帅正催促着呢!”

多年后,张爱萍与温玉成会议重逢,谈及旧信,感慨万分。政治风云变幻,众多家庭支离破碎,自保虽情有可原,却也透出无尽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萍与温玉成两位将军,历经战火洗礼,幸存于世。他们的人生传奇且多舛,晚年却享有温馨岁月,过往阴霾皆已消散。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