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史家有没有虐待史湘云?一场端午节拜访,暴露了史家的秘密

居士不红爱红楼 2024-08-07 17:58:53

史湘云在史家是否遭到不公对待?这是红楼里的一个疑问,而且这个疑问严重影响到史湘云人品褒贬的评判问题。

有论者认为史湘云太矫情,甚至极端评论者贬低其“没心没肺”,究其评判依据,则来自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薛宝钗、花袭人曾悄悄议论史湘云的家居生活,此处附录如下:

宝钗道:“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蒙侧批:真是知己,不枉湘云前言。】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第三十二回

评论家贬低湘云矫情,源自此处的“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貌似史家的女红针线,皆是史家女眷亲自动手。史湘云挑灯干活的辛苦,对史家其他女眷也是一样,如此一来,史湘云对宝钗所说的“在家累的很”,似乎就成了一种不懂事的表现。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目下持这种观点的读者不在少数,故此,不红君不得不为史湘云正言。

史湘云在史家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而且从细论来,多少有“虐”的成分,只不过这种“虐”被曹雪芹写得格外隐晦,加上史湘云有英豪阔大之气度,这种气度抵消了人物命运的可怜可悲,所以读者于情感上,很难察觉史湘云真实的生活处境。

宝玉、湘云对谈仕途经济

就以上述引文为例,薛宝钗论及湘云生活处境,强调的重点是“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其意直指史家对湘云的实际控制地位;

另外,所谓的“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并不是湘云亲口告诉宝钗,而是宝钗基于“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说性质而猜测的,等到宝钗真的当面问湘云,湘云也仅仅是眼圈一红,抱怨几句家中劳累,其他内容便不肯倾吐半个字。

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宝钗感慨湘云是“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显然指史湘云在史家没有得到优待,其原因是湘云父母双亡,若是父母还在,断不肯令女儿熬夜做工。

史湘云主仆论阴阳

同时,部分论者在谈及这个问题时,总会默认史家经济状况走向衰败,家中生计艰难,才让家中的女人们一起干活,史湘云的劳动量过大,似乎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这个观点有些站不住脚跟,不红君翻遍《红楼梦》中与金陵史家相关的文字记录,除了上述宝钗“风里言风里语”听说史家人亲自做针线,再没有其他直接证据,反倒是有很多线索证明史家的情况并没有衰落。

史湘云误捡金麒麟

诸君请看红楼第四十九回,史湘云开始长居大观园,曹雪芹是这般介绍其契机:

当下安插既定,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蒙侧批:史鼐未必左迁,但欲湘云赴社,故作此一折耳,莫被他混过。】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因此就罢了。——第四十九回

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史鼐的保龄侯爵位。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贾雨村曾看过护官符中金陵史家的介绍,写的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曹雪芹给《红楼梦》设计的爵位承袭,使用的是清代降等袭爵的制度,所以莫说史家的侯爵,便是贾家的公爵,也都要随代降等。

贾雨村阅看护官符

所以我们看到:荣国府这边初代的荣国公,到了第三代贾赦这里,已经降成了一等将军,宁国府初代宁国公,到了第四代贾珍,也降成了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

史家的侯爵居然毫无变化,护官符中的“保龄侯史公”,到了史鼐这里,却还是保龄侯,爵位丝毫没有降低,故而台湾学者欧丽娟女士在《大观红楼》中就此问题评价道:

史家的第一代先祖乃保龄侯尚书令史公,贾母史太君便是第二代,为湘云的祖母级长辈。比较奇特的是,史家与其他的世交名门似乎有所不同,并没有面临随代降等承袭的问题,如第四十九回提到“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就要带了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就此而言,史家已经到了第三代的史鼐,却依然还是担任第一代史公的保龄侯,不知是小说家的笔误还是另有用意,故存疑待考。——《大观红楼》

无论是曹雪芹的笔误,还是另有用意,单以小说文本为根据,史家目前的官途并不差,史鼐不仅有保龄侯的爵位,还迁了外省大员,俨然官途正盛,根本没有沦落到读者间臆测的“穷到连针线都自己做。”

贾母八十大寿

无独有偶,到了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南安太妃前来荣府贺寿,贾母令众姊妹出来见客,席间太妃看见了史湘云,就有如此一番对话:

众人中也有见过的,还有一两家不曾见过的,都齐声夸赞不绝。其中湘云最熟,南安太妃因笑道:“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帐。”——第七十一回

南安太妃的政治地位远高于荣国府,两家虽有生日祝贺之类的往来,但并不十分熟悉,对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南安太妃也没有太深的印象,唯独和史湘云十分熟络,甚至开玩笑要跟史湘云的叔叔算账,如果不是关系足够亲密,万万是不会说这样的调侃之语的。

这就再次涉及到我们上述提到的那个问题:史家真的衰落了吗?如果史家走向了衰落,为何政治地位却不见降低,曹雪芹反而处处暗示史家的官途正盛。

史湘云偶作柳絮词

归纳以上信息,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史家没有衰落,经济也没有崩溃,史湘云的确在史家过得很不如意,佐证有二。

其一,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判曲里,史湘云的《乐中悲》写道是: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曲中开头便提到“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末尾又提到“配得才貌仙郎,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足见作者曹雪芹也认为史湘云童年不幸,这与某些论者诟病湘云是个矫情小姐,显然是不相适配的。

薄命司史湘云判词

其二,原著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做客荣国府,她入府的排场和穿着引起贾母,以及王夫人等长辈的注意:

至次日午间,王夫人、薛宝钗、林黛玉众姊妹正在贾母房内坐着,就有人回:“史大姑娘来了。”一时果见史湘云带领众多丫鬟媳妇走进院来。宝钗,黛玉等忙迎至阶下相见。青年姊妹间经月不见,一旦相逢,其亲密自不必细说。一时进入房中,请安问好,都见过了。贾母因说:“天热,把外头的衣服脱脱罢。”史湘云忙起身宽衣。王夫人因笑道:“也没见穿上这些作什么?”史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子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第三十一回

史湘云进贾府,带着一堆丫鬟媳妇,还穿着成套衣服,联系红楼上下文,此时正值端午期间,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史湘云的打扮显然不相称,而这副打扮便是史家二婶子让穿的,想必是为了史家的脸面,尽量穿得华贵正式,却不顾史湘云的感受。

贾宝玉阅看十二钗判词

对比史家府内府外的区别:史湘云在史家经常要干活干到半夜,以至于向宝钗倾诉流泪,可到了府外,就成了衣着华贵,带领众多丫鬟媳妇的贵族小姐,这种区别恐怕不是在证明史家贫穷却又要面子,而是在证明史湘云遭到苛待,府内一套,府外一套,这便是曹雪芹写的“幼年时坎坷形状”的真意,也是薛宝钗所说的“从小儿没了爹娘的苦”。

因此上,史湘云并非是个矫情的小姐,史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也不是众多读者主观臆想的那般贫弱,史湘云的幼年经历,书中并未明写,可种种细节都能帮助读者了解史家的真实情况,所以读书要细,读红楼这样的好书,更要学会掰开揉碎地细读,否则难免一叶障目,给出不符合真实情况的人物评价,史湘云就是一例。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0 阅读:76

居士不红爱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