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并成立临时政府,宣布波希米亚独立,三十年战争爆发。
三十年战争从1618年一直持续到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场欧洲大规模战争,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三十年战争图示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大规模武力冲突之一,由于战争的暴力与随之而来的饥荒和瘟疫,三十年战争导致了800万人的死亡。
三十年战争的结果是,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胜利,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取得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
三十年战争同时也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首先、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战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宣扬国家利益的观点以及让·博丹《共和六书》的主权理论已经开始流行,三十年战争则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利益至上观。此外,战前的罗马天主教教皇至少在名义上拥有教会管辖权、绝对领土权、国际执法权和无限战争权。但是,到战争结束之时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无论是信奉新教还是天主教的国家,都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而教皇使节仅仅是听取会议。
其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不但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更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它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第三、三十年战争后所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宣告了中世纪天主教一统欧洲的破灭。其中,和约对宗教信仰以条款形式确认了信仰自由原则,肯定了新教与天主教同等的合法地位和权利,致使“宗教改革获得了合法的根据”,对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扬·胡斯
三十年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呢?
凌虐欧洲大陆三十年的战争又称为宗教战争。这场宗教争端可追溯至15世纪初的捷克基督教改革先驱扬·胡斯。胡斯认为一切应该以《圣经》为唯一依归,他否定教皇的权威性,反对赎罪券,故被天主教会视为异端,被以火刑烧死。
胡斯虽被烧死,但他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后续的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引导了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这时候中欧与西欧出现了变革,马丁·路德的路德派、喀尔文的喀尔文派、亨利八世的盎格鲁派等新教各自流行,欧洲分为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日耳曼新教诸侯,在1555年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暂时结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战争。该和约提出“教随国立”的原则,暂停了宗教内战。和约同时也是第一次根据法律正式允许路德宗和天主教共存。
虽然和约暂时结束了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敌意,但并未解决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紧张局势在16世纪后半叶愈演愈烈,由于一些改宗新教的亲王主教拒绝放弃对教区的统治权,作为回应,哈布斯堡家族、帝国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人寻求夺回对上述教区的控制。
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布拉格抛窗事件。
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二世为波希米亚国王。
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并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及一位书记官从窗口扔出。
新教徒随后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被抛出的三人侥幸坠落肥堆中而未受伤,随即逃至斐迪南国王处报告波西米亚新教徒造反,战争爆发。
1648年欧洲部分版图示意
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由布拉格抛窗事件为开端的波西米亚阶段。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对立国王,随后出兵进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与天主教同盟军决战,联军虽占有地利,但因装备落后,终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
波希米亚被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主之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1621年至1623年,天主教同盟军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结束。
1625年,三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日耳曼的西北部,与此同时,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
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击败英军,其后再击败丹麦。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日耳曼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华伦斯坦在胜利后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
三十年战争中的瑞典军队
因此,三十年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开始了: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瑞典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在4月攻陷慕尼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华伦斯坦为统帅,在纽伦堡会战挫败古斯塔夫二世。华伦斯坦在1632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于纳德林根会战打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自身是天主教国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等均告失败后,法国终于在首相黎塞留的带领下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于唐斯之战中歼灭。1643年5月,法国第四代孔代亲王与杜伦尼子爵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法国陆军由此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第一陆军。
1642年11月,瑞典军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战果,并恐惧瑞典强大后丹麦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在经过三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同年8月法军再次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
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素材源于: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64f9a8513910001f4d6f4;侵权必删。)
三十年战争也被称为另类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