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中医2000年前就有办法了

赵一红说知识 2025-01-25 15:14:34

焦虑症并非现代社会的 “特产”。在中医理论的宏大体系中,虽无 “焦虑症” 这一直接称谓,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 “郁证”“百合病”“脏躁” 等范畴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类似的病症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情志内伤是焦虑症的重要诱因。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如过度的愤怒、悲伤、恐惧、忧愁等,都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焦虑症。

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临床验证,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比如半夏厚朴汤对于伴有梅核气症状的焦虑症患者疗效显著

全方共奏散结行气、化痰降逆之功,可有效消除患者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的异物感,缓解焦虑情绪。

再比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精妙

全方共奏疏肝解郁、通阳泄热、调气和血、交通心肾之功,对于因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焦虑症,有着显著的疗效。从医十几年,我开方多用经方,情志疾病也不例外。无数临床经验证明了经方的智慧。

医案举例:

患者林女士,35 岁,近几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巨大,加班熬夜,还要照顾孩子,她逐渐出现了焦虑症状。

常常莫名地感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导致她工作效率低下,与同事和家人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此外,她还伴有失眠多梦、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心慌心悸等症状,整个人变得疲惫不堪,精神状态极差。

刻诊:

神色焦虑,烦躁。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结合她的症状和舌象、脉象,辨证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这是由于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扰乱心神;

同时,脾胃虚弱,脾失运化,痰湿内生,痰热互结,上扰心神,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焦虑症状。

当务之急,除了调和肝脾,还要镇静安神,改善睡眠,对焦虑的好转十分有利。

开方就用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进行化裁

处方如下: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桂枝,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大黄,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甘草等

三周后,林女士前来复诊。入睡已经问题不大,焦虑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头晕头痛和心慌心悸的症状也有所缓解。

我根据她的症状变化,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去大黄,加白术 15g,神曲 10g,以增强健脾消食之力;加火麻仁 15g,润肠通便。继续服用一周。

经过4个疗程的精心治疗和调理,林女士的焦虑症状基本消失,睡眠恢复正常,食欲大增,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工作和生活也步入了正轨。

中医说:

张仲景的经方,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在现代医学中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方法,更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疾病的独特认识。

作为中医,我会不断深入挖掘经典经方的内涵,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医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焦虑症患者能够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尝试运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自己的疾病,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