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硬的干不掉,这叫坚如磐石
干净的搞不垮,这叫是非在己
敢拼的终会赢,这叫长风破浪
那些和《无名》一起经历过
2023电影春节档至暗时刻的观众
才懂得,何谓隧道尽头终有光
2024年5月3日,抗战影片《无名》在日本公映,上映三周累计票房5466万日元,位列2024日本市场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不仅收获票房佳绩,更赢得口碑上的广泛赞誉。而5月3日正是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京审判”开始日。
抗日影片在日公映意义毋庸置疑!但不曾正视过历史罪行的前侵略国的观影热情,是否代表能正视被侵略者,承受被侵略者对侵略者的无情嘲讽和审判?

1945年日本投降,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华民族胜利告终!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但日本至今没有向我中华死难同胞真诚道歉。道歉意味什么?正视历史!而同为二战策源地,德国则以“1970华沙之跪”博得世人谅解甚至是尊敬。
因为,日本认为打败自己的根本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苏联。日本认为侵华战争转折点是美国宣战,导致其失去太平洋战场控制权。而苏联在中国战场对日宣战,全歼其关东军。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接连受挫,才使得日本战败成为定局!
即便如此日本还是负隅顽抗,最终是美国的原子弹才迫使其无条件投降。所以日本认为,其战败原因是美国和苏联,与中国无关。二战只是输给美国,余下不过是东亚弱者跟着强者捡到了便宜——对历史的回避,成就了侵略者的掩耳盗铃。


其次,是大和族人性格使然。资源匮乏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崇尚强者,强者值得尊重,弱者就要挨打,只分强弱不论对错。美国比自己强所以要尊敬,因此绝口不提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而中国比自己弱被侵略是活该,所以也无需道歉。
民族性格导致日本虽对战争失败感到羞耻,但对被戕害的国家没有负罪感。当然,美国在其间起了不光彩作用。美国助其战后重建,以其为美苏争斗桥头堡。苏联解体后又转而扶持日本制衡中国。日本作为制衡工具,自然不肯向中国道歉。
因而“未道歉”成了中日共同的“未完成情结”。未完成情结是完形心理学概念,泛指人因没完成某事而总是有意无意追求补偿,像陷阱般令人难以自拔。


人生中的未完成事件、没解开的情绪,导致人身心能量不能畅快流动,像淤血般堵塞在潜意识里,令人无奈和乏力。“仇日”、“恨华”都是这种淤积,在数十载的历史长河中堰塞成湖。没有人可以逃开"未完成情结",直面并解决它才是上策。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里,尤其受日本糟践伤害最深。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情绪非常复杂,尽管现在早已步入新世纪且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那段至暗的民族耻辱是绕不过的坎。即便历史已经泛黄,但骨子里的血脉记忆还在,提起依然心存芥蒂。

回避历史的前提下,中日难有真正文化交流。这也是多年来,不止于抗战影视,我国文化制品在日本滞销的根本原因。民族情结也导致民间人士暴走,常常对日本侵略战争精神工具和象征“靖国神社”进行朴素攻击,譬如最近的神厕涂鸦。
既然前侵略者刻意回避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二战历史背景,将侵华战争模棱两可的软化为中日战争,那么将被孤立的中国抗日史融入二战世界叙事,就是《无名》在抗日文化输出上的重大突破。你不是不承认侵华?那你得承认二战战败吧!
既然你认为只有强者才值得尊重,那我就以强者姿态让你匍匐脚下,这就是《无名》抗日文化输出的意义。英国《卫报》曾就此发表长评,对《无名》作为二大战反战史诗表达高度赞赏,并对“盥洗室审判”给予超高规格定位。原文如下:




█“盥洗室审判”和西班牙电影短片《一条安达鲁狗》堪称世界100年电影史“短片和段落”的两座顶峰,象征着“战争与和平”两个主题领域电影艺术表现的集大成者。
█中国影片《无名》是一部杰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战史诗”电影,在亚洲取得轰动效应,也得到了世界上相当多的媒体和电影评论家的赞赏。尤其是电影中的“盥洗室审判”段落,更是在电影历史上无比惊艳,足以“封神”。
█“盥洗室审判”和《一条安达鲁狗》则恰恰在极其有限的“时间、空间”里,集中地将“历史的长河、生命的长河”以极其精湛的、高度浓缩的艺术表现力糅合,塑造成为无法超越的“巨匠作品”。
《一条安达鲁狗》成名已近百年,对它的赞誉已成汪洋,是业界公认里程碑,意识流手法震惊世界,作为人类电影光辉,一直盘踞世界影史最伟大电影前列。而 《无名》“盥洗室审判”作为“电影表演段落”能与之并肩,这就是艺术量级!

可以说正是“盥洗室审判”让《无名》更具“史诗气质”。为什么?因为这场戏集中呈现了史诗性范畴的传统审美特征,具有民族性、整体性、英雄性。
作为表演段落,它眼于“叶秘对渡部进行铁与血的制裁”,这个段落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从电影中剥离而不影响电影整体逻辑。然而即使脱离电影语境,它依然是“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本身完整的世界,密切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
简单说,“盥洗室审判”不是私刑,是国家审判,不止是对战犯的审判,更是被侵略国对侵略国的形式审判。这真令人想起参与东京审判的梅汝璈法官说的话:“现在是法制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可雪我心头之恨!”
话说当时国民政府处置战犯不仅效率不高,留下大量未审罪行,甚至还让重大战犯得以逃脱,譬如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这些影片中均有涉及。“盥洗室审判”既让罪有应得的战犯引颈就戮,也从程序正义上成全了梅汝璈法官的愿心。



诚如《卫报》所言,“盥洗室审判”足以在电影历史上“封神”,其内涵“高度浓缩、高度映射、高度思考”。它关于一个无名英雄,更关乎一个民族!
而王一博的表演是“盥洗室审判”yyds的核心。这一段演员的表演极其经典流畅,经由简洁台词和颇具代表性意味的身体动作,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同态复仇,诠释出正义审判的深层意义,演出了极具难度的“具有象征性的人物”。
在战争题材、世界格局、民族情结、家国命运加成下,演员王一博的表演张力可谓“如入化境”,完成了“威慑-报复-审判”的价值超越:不是泄愤,而是替全体国人甚至全体战争罹难者伸张正义,在极简空间展现了对平等正义的价值诉求。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令人荷尔蒙飙升,集成“解构战争罪恶”、“审判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坚守”、“历史的虚妄与真实”等多重张力的经典台词:
你等一下, 请你等一下,
让我想一想, 你不能脱下这身军装。
你应该一直穿着它,
你穿着它, 这样我才能从人群中分辨出你。
我不同意, 你脱下这身军装,
去做一个普通的农夫。


莫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活在和平年代里,远离战火硝烟的人,怎么能替饱受蹂躏、践踏、摧残的战争罹难者宽恕与原谅?!中国有句话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有人敢翻案,就让他们看看证据确凿、罪行俱在,让他们无法否认。
善良需要锋芒,罪恶不可姑息。纵观世界抗战史诗作品,描写战争结束,通常不过放下武器、铁窗囚禁、法庭审判。对侵略者同时实现程序正义上的冷酷审判、事实正义上的铁血制裁,《无名》是独一份!这又何尝不是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一定一定不会忘记王一博饰演的“疯批美人”叶秘的极致反差:语义彬彬有礼,语气杀意凛然。英雄可以青史无名,战犯必留下千古骂名。正是这一点使表演跨越国界,让不同文化的观众实现共同文化理解。
这就是《无名》,直面、直给,充分表达,辣手不留憾!“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强者之风直击日本民族心理,即便立场反转,也不耽搁他们慕强。
当然,事实上,除了日本政府、右翼势力、流行音乐、偶像文化,我们对日本民众知之甚少。他们究竟以何种心态看待历史、面对现实?倾听并关注他们,才有助于了解日本抗拒历史的真实内心。以下是《无名》日本公映期间的民众评价:

█以二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日军的间谍,在潜伏下进行情报战的世界史幕后故事。对于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我不知道电影角色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但我认为电影刻画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形象。
故事的走向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梭,令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的人产生疑问,有些部分让人难以理解,这会是一部口碑严重分化的作品。
好久没看梁朝伟的作品了,不过和上次看的《尚气》相比,这部作品有一种写实的感觉,也很符合他的性格,所以我很喜欢。嗯,就主题内容而言,这不是一部令人愉快的电影。

█一部优美的暗黑系电影。
二战,满洲统治时期,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如果能对这些历史有所了解的话,你会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
梁朝伟和王一博两人的演技都非常棒。
故事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所以除非你看到最后,否则你无法看出伏笔。直到最后我的视线无法离开大银幕。直到片尾曲结束我还沉侵其中。完全没有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经常出现的那种草草收场(或者可以说是虎头蛇尾)。可谓精工细作。“电影很不错啊!”“非常有意思的作品。”
片尾曲也很棒,与影片很契合。

█王一博一饰演的,是在(中华民国)汪精卫政权中从事谍报活动的特工(梁朝伟的部下)。隐秘而诡谲,谁敌?谁友?间谍之间的故事在迷雾中惊心动魄地展开。
总是面带微笑,不让人看穿真实意图的梁朝伟,自始至终保持着一张莫测扑克脸的一博。故事围绕两种不同类型的间谍展开。
王一博最大魅力在于其仪态美。出众的身材,经典的穿搭,完美地演绎。一身精心设计的西装,只是默默站在那儿,那因凝着水汽而充满表面张力的眼睛,就在向你讲述。虽然沉着但仍残留着稚气:圆圆的脸颊上带着悲伤,传递着被战争摆布的青年受苦受难的艰辛。

█这是一部让人一饱眼福的精美暗黑系电影。
从整体来看,无论色彩的构成还是色调的平衡,不管从任何地方截取一帧都具有压倒性视觉美感。
梁朝伟和王一博之间的血腥对抗充满暴力美学,名场面必看。梁朝伟的打戏仍弥足珍贵。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王一博的肢体动作之美,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据说他本来就是出色的舞者,所以每个动作都具有美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乍一看很难理解,因为是非线性叙事故事,但这更像是在故意散落伏笔。当你看到最后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嗯,有道理,不过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
这是一部值得你多次欣赏的电影,第二次看你会品味出更多精彩。
晚餐戏是一场心理游戏,面部表情很重要。第一次看时你在意故事情节,而第二次你将欣赏到众星云集的精彩演技。

█演员表演、镜头、服装和场景以及场景连接很有趣,但影片结构会令人产生“这部分对于故事情节来说是必要的吗”的疑问。
看到最后就会觉得很有趣!但非线性叙事可能无法只看一遍就能理解,所以如果中途离开,就体会不到这种乐趣。
面对一部描写二战时期日本的电影,我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它的创作角度比我想象的更客观冷静。而且它不是强调中国意识形态的产品,所以我认为即使是日本人也可以正常接受。
说实话,日本民众对中国抗日主题电影不吝赞美,折射的依然是他们的民族特质。有尴尬承认历史真相的,也有感叹惜败于高手的,更有抛开立场只谈美的……一些令人费解的矛盾感,源于他们在历史认知和生活审美上相对割裂的文化性。


然而,能够接纳,能够表达,这仍是种进步!一个热知识,2024年中国电影全球票房首次超越北美,成为世界最大电影票房市场;一个冷知识,那就是我们的电影票房几乎99%都是在本国市场产生的,所谓“文化输出”是“呵呵哒”的。
比起内娱阴阳怪气,他们显然很真诚。要内娱承认他人优秀很难,否则《无名》就不用因排片筚路蓝缕,王一博也不会被文化围剿。不禁想问,当王一博携《无名》征服世界时,大放厥词的魑魅魍魉究竟是谁?他们的仇与恨究竟来自何方?
尤其当下,当某个所谓“职业聚焦上海杰青”的地域性颁奖,因习惯性的、贫乏的经验而有意抹杀、羞辱这个优秀得令世界瞩目的青年时,希望跟风盲从的人啊,有勇气去看看《无名》,看看《追风者》。相信我,你们会哭着回来感谢!
撰稿|锦衣夜行君翻译|阿拉梅子干
感谢读者 @阿拉梅子干 鼎力支持本文成稿过程中梅子君在日本观影采集数据与影评并贡献了翻译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