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播客揭露了未成年性骚扰真相,名为“我在社交软件上扮演14岁女孩,有无数男人急不可待想要睡我。”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原片。
一个女性调研小组,为了调查不同人被性骚扰的程度,假装四种女性人设在网上活动,分别是:穿着性感火辣的成熟御姐又酷又前卫的亚比风女孩普通加班社畜女孩穿着宽松服装、看不清身材曲线的16岁未成年高中生调研小组发现:前两类女孩受到性骚扰的程度,远低于后两类。为什么16岁女高中生收到的骚扰信息比性感辣妹还多?工作人员觉得或许是这个年龄太青春靓丽了,于是决定把人设下调到14岁。万万想不到的是,年龄下调后,整个事件开始朝黑暗罪恶的方向发展。短时间内,这名“14岁初中女生”收到的骚扰信息呈几何级增长,将近500名成年男性给她发来性邀请,而且内容不堪入目。这些性邀请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洗脑。他们试图说服女孩相信“你身边的女孩都在被人睡”、“女孩想要赚钱就必须陪人睡觉”、“大家都在做这些事”,以此来增加与女孩发生关系的可能。第二类,诱惑。他们伪装成和蔼可亲的大哥哥、好叔叔,夸赞女孩可爱漂亮,邀请女孩出来逛街、买零食、买衣服,许诺要给女孩零花钱,一步步接近女孩。
这些男性中有人在聊天时承认,自己和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发生过性关系。
图文无关研究者得出结论:“看起来好控制”才是性骚扰犯罪者的真正犯罪动机,而非“看起来性感又漂亮”。未成年人之所以收到这么多的性邀请,或许是因为在犯罪分子眼中,她们天真不谙世事,说什么都信,引诱她们的成功率更大,而成熟辣妹却很难相信犯罪者的鬼话。网友@梁州Zz爆料,自己一段时间卧底恋童群,发现5万活跃成员,都热衷于“狩猎”未成年人。他们把未成年人称为“小白菜”,每天在群内交流经验、传授心得、发视频照片,并且用一套固定流程进行“狩猎”:第一步,假扮成20多岁的知心哥哥,跟孩子套近乎;第二步,引诱孩子换情头、打语音,给孩子买礼物、汇零花钱;第三步,诱导孩子拍私密照、裸聊、文爱,最后上升到发生性关系。这些犯罪分子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约见面让小白菜住你家,好好养大,就当童养媳……18岁就放她出去帮你赚钱。”一旦未成年人落入他们手中,他们有无数方法可以避人耳目,“我准备买辆SUV”;“多买避孕药,我都是让她们吃药”。作为父母,我们多少知道这个世界对孩子并不安全,但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低估了人性丑恶的程度。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犯罪份子的猎物?“我在社交软件上扮演14岁女孩”的女性调查人员发现,对未成年人实施性骚扰的男性,看起来跟我们周围最普通的异性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则调研给女性调查人员带来的心理阴影巨大,如今她们坐在地铁上,看着周围男性会心生恐惧,因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人是“鬼”。究竟什么样的孩子,会成为犯罪份子的「猎物」?第一,家庭对孩子情绪感受关注较少,孩子觉得自己被忽略。电影《信任》中,14岁的安娜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老二。妈妈不准她穿带蕾丝花边的内衣,爸爸没空听她聊学校发生的事情。
《信任》剧照
生活中,她找不到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也得不到关注,直到她遇到了网友“查理”。
35岁的查理伪装成16岁高中生,做她的情绪垃圾桶,赞美她很漂亮,还偷偷送给她性感内衣。仅仅几周,查理就把安娜引诱进了酒店。
当安娜知道查理是一个“狩猎”未成年人的惯犯,接近她不是因为爱她时,她崩溃了。
孩子并不清楚人性有多恶,他们内心充满对世界美好的期望。父母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慢慢认清这个世界,一旦家庭环境缺乏关注,孩子就很容易迷失自己,被坏人蛊惑。第二,孩子缺乏自我保护观念,父母缺席性教育。很多父母并不清楚,性教育到底该怎么做。《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指出:性教育,不只是告诉孩子哪些部位不要随便让人碰,也包括身体权利、性别平等、人际关系、健康尊严等。比如,男孩要尊重女孩,女孩也要尊重男孩;孩子为人处世要有底线,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孩子想要什么可以跟父母说,不要放下尊严讨好别人。性教育越早开展越容易达成。当孩子开始对性感到好奇,父母就要大大方方向孩子解释男女之间的事了。
房思琪曾经寻求父母的帮助,却被告知:性教育给那些需要性的人第三,孩子太懂事乖巧,在成长环境中习惯讨好别人。很多传统父母,物质上竭力满足孩子,但精神上需要孩子反过来满足自己。这些父母不知道怎么处理负面情绪,把焦虑、愤怒、不安一股脑儿丢给孩子,让孩子替自己消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养成讨好模式,习惯性照顾他人感受,对不适、委屈、愤怒等情绪感到很陌生。被性骚扰时,一些孩子其实觉察到不对劲,但不知道自己这股情绪到底是什么,懵懵懂懂的,于是不清楚该不该告诉父母,也不晓得自己该做出什么反应。这些孩子非常容易遭受性骚扰,他们习惯做“好孩子”,不敢做“坏孩子”,去攻击、反抗试图伤害自己的人。就像一名讨好型人格的网友,讲述自己被房东抓胸,第一反应竟是打圆场说“谢谢”,之后才后悔为什么不反抗。孩子尚且年幼,遇到危险做不到那么沉着冷静,帮助孩子避开威胁的,更多是本能反应和习惯模式。如果孩子习惯讨好别人,遭遇危险时也会表现得怯懦隐忍。网络时代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宜疏不宜堵在互联网时代,孩子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凝视”。想要安全地全身而退,不仅需要父母的保护,还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勇敢表达拒绝,让孩子可以第一时间想出保护自己的办法。对此,我有三个建议:首先,不要吝啬夸奖孩子好的地方,多表达支持和欣赏,建立充满信任、温暖的亲子关系。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十几岁的孩子,如果总是想着“不该冒犯别人”、“害怕被斥责”、“不希望被讨厌”,怎么能做到当机立断地保护自己呢?哪怕是成年职场人士,总担心丢饭碗,面对职场性骚扰,也很难勇敢捍卫自己。所以,身为父母,平时就要多关注孩子的烦恼,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减轻孩子的心理包袱。如果发现孩子被性骚扰却不说,不要斥责孩子“懦弱”,而是表达安慰、支持和关心。如果不希望孩子懦弱可欺,就经常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建立开明、温暖的家庭关系。然后,大方向孩子解释男女敏感词。当孩子开始对性感到好奇,父母就要交给孩子关于身体的知识了。比如,告诉孩子身体的每个部位、每个器官都有名字,性器官也不例外;教育孩子了解不同性器官的功能,每个性器官可能遭遇什么危险,应该怎样去预防。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可以借助绘本、视频课和老师的帮助。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最终要指向一个结果:孩子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隐私,不会给人发裸照、身体照。台剧《她和她的她》,拍出了房思琪的故事鼓励孩子有自己的主见,让孩子不必对父母唯唯诺诺、噤若寒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依赖、信任父母。很多孩子看起来听话,其实遇到事只会说“随便”、“不知道”、“听你的”,这多半是因为父母太喜欢“包办”了。比如保护孩子这件事上,包办的父母会杜绝孩子的网络社交,从根源上切断孩子和犯罪分子的联系,但这等于也切断了孩子培养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相比起来,我更倾向于允许孩子适度上网,培养孩子的主见性,使他们能判断对错善恶。如果孩子能够在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这件事就不会在他心里留下创伤。还能给他学个经验教训,知道以后该如何识别歹人,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鼓励孩子表达主见,适度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就是在发展孩子这项能力。
《娇惯的心灵》一书也认为,保护孩子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帮助他们隔绝一切苦难最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父母、老师和孩子读到它,了解未成年人网络性骚扰,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更全面地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保护孩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