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父母的焦虑,是他们无法承受之重……

蓝橡树育儿 2024-08-06 09:30:54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很多焦虑就因为他们的患得患失,觉得这条路也不好,那条路也走不通。

其实在旁人眼中,很多烦恼实在不值一提。这条路也好,那条路也很好,孩子有自己的剧本。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

为什么父母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

在学龄前,他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各种早教安排;孩子上学后,他们又发愁孩子的心思总不在学习上;到了青春期,他们焦虑孩子不跟父母说心里话;他们不仅焦虑孩子,也焦虑自己无法控制的焦虑,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最近看了陈瑜老师的最新著作:《我为孩子打突围战》,解开了我的一些疑惑。

陈瑜是“少年大不同”的创始人,之前出过一本书,对话了一群深陷抑郁的少年,让我们听到孩子们的困扰和心声。

在这本《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中,记录了她与15个父母的对话,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他们谈到了孩子学业、竞争、适应等各种压力,以及父母焦虑失衡、疑虑重重、被迫“内卷”等各种负担。

我们透过这些父母的视角,看看那些焦虑的父母犯了哪些错误?以人为镜,去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输在起跑线怎么办?”现在很多家长,焦虑的不只是孩子的成绩,更焦虑自己没有为孩子兜底的能力。父母有能力,会为孩子做好各种稳妥的规划、预案。但大部分父母只是普通人,没有资源、信息匮乏,如何给孩子铺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发愁。《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中一个真实案例:C的女儿在读小学五年级,已经通过自考拿到了大专学历,现在一边学习本科课程、一边备战研究生考试。女儿非常优秀,但C十分焦虑。一方面,他不知道让女儿走自考这条路对不对,他觉得女儿“资质平平”,他担心孩子将来考不上高中,才让她走这条路,但不知道这会把女儿引向何方。另一方面,由于女儿走的路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从小学三年级就和同学玩不到一起,常年被同学排挤、打击报复、挖苦讽刺。女儿向他提过好几次“不想去上学”、“跟同学相处没意思”、“不去学校能多点时间睡觉”……C很纠结,觉得自考和通识教育都很重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两手抓,孩子的身体吃不消,精神也不堪重负,长远来看会不会害了孩子?如果我们能绕到焦虑背后去看一看,会发现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这类家长带着随时透着“要完蛋”的焦虑心情,因此孩子很难心神安宁地学习,也不太敢向父母倾诉心里话。C的焦虑给孩子身心、社交都造成了问题。其实为孩子规划前程之前,或许要先考虑满足孩子最基本的期待-—把自己的情绪问题处理好,别对孩子造成太多干扰和负面影响,稳住后方,再铺排前路。在《自驱性成长》一书中,作者提出一个概念是“非焦虑临在”,意思是父母的焦虑会象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这种影响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反之,平静也会传染,父母不焦虑,孩子们同样会感受到父母的平静,找到“世界很安全”的感觉。他们的镜像神经元也会学习复制父母的平静。因此,教育有时候很简单,只要你处理好自己的焦虑,不去幻想没有发生的事情,孩子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就像这个案例里的女孩,五年级就通过大专考试,已经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哪一条路都不会难走。“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怎么办?”相比C女儿在学习上的省心,很多父母焦虑的其实是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在书中,我找到一个思路:天妈是一位业内顶级的培训师,很善于条分缕析地处理问题。在她的引导下,女儿稳步提高20多分,顺利考入市重点高中。她总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三个作用:第一,把孩子和自己都当成普通人,不躺平不鸡血,脚踏实地地进步;第二,仔细观察孩子最真实的样子——擅长理性思维。在这基础上规划适合孩子的道路,比如拔高孩子的长板“数学”,短板语文就先放在一边;第三,不剥夺孩子努力的权力。平时允许孩子随性一点,但中考这样的重要节点上,母女都要拼一把,她亲自给孩子补课,咬牙帮孩子往上提10分,再提10分。孩子心态好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有没有摆正。天妈克制焦虑不传染给孩子,从不因为成绩打骂过孩子,只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合作伙伴”,支持孩子攀升到跳一跳能够得到的高度。同时,她也有坚定的信念:不逼孩子努力,只引导孩子继续成长:“你已经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试一下,因为我跟你老师都认为,在这里你还可以提高3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分怎么提上去。”如果父母的自我认知比较清醒通透,能克制自己不被焦虑感牵着鼻子走,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孩子,就能做出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规划。就像书中写的:“谈教育,就是在谈价值观……如今父母如此焦虑,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原因是:很多人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教育观。如何判断‘稳定’和‘正确’?落到家庭教育领域,标准其实特别简单,这套价值体系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最起码要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什么都不跟父母说怎么办?很多时候,父母会陷入“有心无力”的状态:想支持孩子,但被孩子拒绝。网上有个新闻:一名男子多年来反复肺炎,26岁那年医生才发现:男子肺炎的病因是6岁时吞了一个哨子,因为害怕被父母骂,不敢对父母说。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可能也在一些不知道的事情上,瞒着不说,导致父母对孩子做出误判,以为一切安好,其实问题一直在积少成多。书中有一个案例,特别让我获益,因为这位妈妈抓准了亲子沟通的重点。女儿读高一的桃妈说:“我永远站在孩子那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那边打败孩子。”桃妈背地里付出了非常多。比如辅导女儿写作业时,为了不跟女儿吵起来,她会先自己吃透习题,再和女儿一起探讨。“妈妈大概了解了12345这样一个步骤,我给你几个方案,你看看要去刷哪几本书、哪几个章节、哪几道题。”女儿有时会拒绝,她就走开,做好准备,等女儿主动来找自己。她相信孩子并不傻,只要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果,孩子觉得有用,一定会来主动寻求帮助。还有一次,女儿发现桃妈因为自己考差了心情不好,主动发信息告诉她:“这次生气不要时间太长,我自己知道大概什么情况,我接下来会努力的。你今天要开开心心工作,尽快把心态调整过来,明天我们来聊一下这次考试的大致情况。”桃妈回信息:“不好意思,早上给你脸色看了。我知道了,我会尽快调整的,明天我们来讨论。”因为亲子关系好,沟通起来没有心理包袱,桃妈和女儿会把大多数力气都用到解决问题上,一起思考好的处理方式。女儿成长为一名学霸,成绩名列前茅,对妈妈也非常亲近,在书信中写:我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站在孩子那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那边打败孩子”,父母做到这点,能解决90%的沟通问题。因为这意味着,父母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成绩放第二位,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很多父母最开始没有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兜兜转转绕回来,发现还是得先把孩子养亲了,才能亲子同心、最大效率解决问题。我们在这上面走的弯路越少,与孩子建立的链接就越强韧。我无法控制焦虑,干扰了孩子怎么办?很多父母的焦虑源,其实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知道自己不该焦虑,但控制不住”。比如:知道不该吼孩子,但脾气上来刹不住,吼完又很愧疚。这种情况一再发生,父母会深深怀疑自己有没有当好父母的能力。就像书中的Z,他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凶狠地威胁他:“如果你不是我爸爸,我要把你砍了!”长大了情况更糟糕,儿子霸凌殴打同学、撒谎、拿刀威胁父母、厌学休学,复学两次都没有成功。儿子状态这么差,很大程度在于Z不爱孩子,打从儿子一出生,他就控制不住地嫌弃。Z知道这份嫌弃是不对的,但无法控制。产生这情绪不是孩子本身很差,而是因为Z自己没有被爸妈爱过,不懂得怎么去爱孩子。Z的原生家庭非常糟糕,爸爸家暴妈妈,妈妈打他泄愤,他感受爱的能力已经被摧残殆尽了。他对父母没有任何感情,对老婆、孩子也感受不到爱的感觉。

但好在,Z主动寻求改变,哪怕阻力很大,也一点点为之行动着。

首先看书,调整心态。然后参加十多期父母学习群,从不敢说话到能够有所表达;接着接触心理咨询,从咨询师那里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理解……

像Z这样成长经历坎坷的父母,都有个共同点:自己心里有一个创伤的黑洞,不但吸走了自己的幸福,也吸走了孩子的自信。这种情况,父母愿意为孩子涅槃重生,努力去掉自己身上的枷锁,才有可能支持孩子自信起来。好在孩子本身是有力量的,看得到父母的进步,也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好的影响。结语作为父母我们天生爱着孩子,无论贫富,都有条件让孩子汲取父母的爱。就像书里写的:“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英雄之旅。焦虑是普遍的,也是清晰的,学会好好安放焦虑,就已经解决了教育路上最大的“敌人”,剩下的便是好好陪孩子成长了。”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