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大同兵变

无心镜 2024-10-22 23:08:18

01

嘉靖三年(1524)八月的一天,大同城内大火腾空而起,浓烟遮蔽天空,大同府门、都察院门、总兵公署俱被大火吞噬。在乱兵的呼喊声中,城中的总兵等官员仓促之间出城逃亡。

而这一切,还要从大同城外五个堡垒的修筑说起。

嘉靖二年(1522)九月初八,朝廷接到了大同巡抚张文锦的上奏,说宣府之所以很少遭到敌人侵犯是因为城外有两个堡垒作为屏障,而敌人如果来攻打大同,大军可以直接抵达大同城下,所以建议修筑水口、宣宁、黑山、柳沟、桦沟五堡为大同屏障。张文锦说的这个事情也是事实,大同城北面近百里俱是平坦之地,明朝建立之初,曾经在大同城外修了大边、二边、三边三道纵深防御工事,后来随着明王朝防线的不断收缩,大边、二边早已不存,就连距离大同城仅仅五、六十里的三边也事实上被荒废。为了加强大同的防御,之前也曾有官员建议在城外水口、宣宁、黑山三地修筑堡垒,但后来不了了之。

张文锦在宁王朱宸濠叛乱时坚守安庆,叛乱平定之后因功官升大同巡抚,正是意气风华之时。新官上任不久的张文锦雄心勃勃,不仅要修筑以前官员提议的三个堡垒,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柳沟、桦沟两堡。

嘉靖帝让兵部就这个建议进行商议,兵部同意了这个请求,只是将张文锦所申请的费用砍去了一大半。这实际上也是正常情况,边镇主官一般都会多申请银两,而六部官员们大都会讨价还价。

银两拨下来之后,经过官员们一过手,中饱私囊,剩下的银两就不多了。为了把堡垒修好,则只好在修筑的过程中压榨士卒,这就已经引起了士卒们的极度不满。

堡垒修好之后,每个堡垒需要派遣500名士卒前去戍守。熟悉当地事务的将领都劝张文锦另招募士卒前去五堡,这些将领深知大同士卒的彪悍,所以有此劝告。但张文锦认为,这是将令不行的原因。他以自己的亲兵去戍守,以此做表率。

但大同士卒们不愿意去,因为工程节省费用,每个堡垒只修了一个营房,而且还没有配套设施。士卒们请求不带家属同去,只身前往,因为马匹、妻儿和士卒都挤在一个营房,根本无法生活。而且营房质量草率,大风一起,营房能否抵挡都成问题。而且,堡垒孤悬在外,大同城都长期受到侵扰,何况这些堡垒,士卒们自己身陷险境也就罢了,还要把妻儿置于水火之中,是士卒们所不愿意的。

堡垒的修筑是张文锦力主的大工程,他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士卒们的请求,让参将贾鉴逼迫士卒前往。贾鉴是贪婪之辈,堡垒周边的一些良田全部被他收为己有,这样的将领又岂能得到将士的拥护?而对于士卒不愿意前往戍守堡垒,贾鉴的做法是杖打士卒中领头的队长,此举立即点燃了士卒们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士卒们群起而攻,杀了贾鉴,并裂其尸。士卒也深知闯了祸,就出城奔塞上,屯集焦山墩,观望形势。

02

张文锦这下麻烦了,如果这些士卒在走途无路之下勾结敌人,甚至直接投降了敌人,他就是有10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实际上后来乱卒真的联系了蒙古,只是蒙古此时忙于内乱,故而没有没有南下,张文锦赶紧令使副总兵时陈等前去安抚,好言相劝,将这些乱卒带回了大同城中。

张文锦在夜里组织了人马,意图抓获乱卒中的领头者。乱卒们害怕遭受惩罚,遂群起在城中聚集为乱。这些乱卒焚毁了大同府门、都察院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张文锦仓促之下,藏到宗室博野王府之中,这就是本文开头的场景。乱卒围住了王府,要求将张文锦交出来,并声称不交就要放火烧王府,王府中人只得交出文锦,张文锦被杀并被裂尸。

杀了张文锦,这群乱卒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打开武库兵伏甲胄,闭诸城门,焚镇守总兵公署,监军太监、总兵等将帅俱逃走。当时前任宣府总兵朱振正好在狱中,乱兵遂裹挟着逼其为主。朱振之所以入狱是因为有言官弹劾他贪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本是明武宗宠臣江彬的党羽,明武宗去世后,江彬为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所杀,朱振没了靠山,遇到御史查案,他牵涉其中,故而身陷囹吾。

这次兵变,对于朱振来讲是一个大好机会。

朱振与这些乱兵来了个约法三章:勿犯宗室、勿抢仓库、勿纵火杀人。乱兵纷纷应承,朱振以奏疏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又在其中为乱卒求情,请求朝廷宽宥,让副总兵时陈出城上报。

嘉靖帝拿到奏疏之后,选择了宽大处理,这也是当时最妥当的处理方式。嘉靖让兵部的二号人物左侍郎李昆宣带着敕书前去赦免,并重新组建了大同的领导架构:宣府都御史李铎巡抚大同,太监武忠为镇守太监,升都指挥桂勇为大同总兵,让几人火速去往大同接管权力,处置兵变。这样的人员配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桂勇一年前在京城担任提督巡捕,也就是维持京城的治安,抓捕盗贼,这样的人很显然是朝廷信得过的人,他代表着朝廷;武忠代表着嘉靖帝;而宣府都御史李铎熟悉地方事务,代表地方。

另一方面,嘉靖帝仍令宣府将帅整备军马,静观其变,山西保定巡抚固守关隘,又令各部预备粮草,京城内的京营立即进入战备,随时听征。如此严密且的布置,朝廷中的决策官员们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布置还是十分老辣的。但这只是表面上看如此,兵部左侍郎李昆软弱无能,宣府都御史李铎原本就是爱财之人,刚刚遭到御史们的弹劾,而桂勇身处京营,对于大同事务并不熟悉。

而且朝中官员们的意见也不统一,有大臣认为应当以军力进行剿灭。因为大同、宣府、甘肃等地多次发生兵变,如果朝廷次次都好言抚慰,不给予强有力的震慑,难保以后不会再次发生同样事件。在这些官员的建议下,嘉靖帝派遣户部左侍郎胡瓒为总制,选调蓟镇、京营精兵各3000,并在宣府抽调精锐,相机进剿。之所以派户部侍郎而不是兵部官员为总制,是因为胡瓒之前担任过大同巡抚,熟悉大同情况。不久,朝廷又派遣都御史蔡天祐代替李铎巡抚大同。

03

总兵桂勇进入大同城之后,以安抚的方式来平息兵变,向朝廷申请罢去了张文锦所修的堡垒,撤回守堡官兵,以安众士之心,大同的情况看起来已经有了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久,甘肃方向有事,朝廷要出兵,大同城内的乱卒惊惧,以为要对自己下手,所以再次鼓噪,占据城门为乱。这次鼓噪虽然因为澄清了误会而平息,但如此看来,朝廷并没有完全控制住大同城,大同巡抚蔡天祐根本不敢将这些事情上报,只是向朝廷申请宽宥乱卒。这让兵部很不高兴,兵部说按照律法,叛卒应当诛杀,巡抚不能严厉执法,反而为之求情,应该从前线将其召回,对其进行谴责。

大同官员报了一个13人的名单,嘉靖帝给总制宣大、户部侍郎胡瓒下令,让其直接将这些人等处死,不必移送京城。

胡瓒提兵准备向大同而来的举动,这让大同的官员们高度紧张,因为城中虽然看似叛乱已经平息,但是暗流涌动,难保不会因为朝廷大军前来而再起事端。所以就向朝廷请求停止的胡瓒军的行动,但想要大军不来,首先就得清除大同城内的乱卒头领。桂勇给城中的千户苗登等将下密令,用计谋擒获了郭鉴等11名兵变的首要分子,并立即斩首示众。

原本以为此事就此结束,岂料又起波澜。两日后,郭鉴之父,堡军郭疤子复起作乱,杀总兵桂勇一家十余口,桂勇因为朱振的相救,才侥幸逃过一劫。乱兵又攻打千户苗登等,毁其家。乱兵又围代王府,要求代王上疏朝廷为乱兵们请赦。代王逃至宣府,潞城王、博野王逃至应州。

局势再度恶化。

此时,朝中的招抚派和剿灭派之间的态度再次碰撞,蔡天祐力主招抚,而胡瓒要求剿灭。

嘉靖帝这时方知乱兵的威力,下令让胡瓒军停留宣府,不要去大同了,等到大同城中自行捉拿了乱兵头领之后,班师回朝,而在大同城中表现不错的朱振被任命为总兵。任命朱振为总兵成为了整个事件的转折点,朱振原本是乱兵选出来的,现在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他对于平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久,郭疤子等38名乱兵被擒杀。持续长达8个多月的大同兵变终于平息了。

04

事后,提督宣府、大同军务、户部侍郎胡瓒给嘉靖帝汇报说:

大同五堡军士造谋者不过五六人,助恶者数十人,余皆陷于无知为所扇惑,天兵压境,渠魁已擒,其未获郭巴子等数人亦旋当授首,无足深虑,独念祸乱甫定,正人心改观之初,必镇巡得人,庶可整顿纲纪。——( 《明世宗实录》卷四十七,嘉靖四年正月壬戌)

一个核心成员仅五、六人,跟随者数十人的乱兵,竟然搅动了如此大的动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人去深思。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同的士卒缺乏粮饷,生活困苦。

正德十六年六月初九,刚刚继位不久的嘉靖帝就发了一道诏令,从内帑中发银20两于宣府,13万两于大同。究其原因是:

正德末年,车驾频幸宣府,饥馑相继,官军俸粮,经年未支,饿莩遍野。——(《明世宗实录》卷三,正德十六年六月初九己丑)

正德皇帝爱玩是出了名的,他身边的一众宦官和宠臣江彬等人每天想着方法投其所好,而置国家大事不顾,大同的粮饷就是从正德时期开始拖欠的。

正德十六年九月,大同巡抚杨学志就上疏朝廷说,代王府宗支繁衍,导致大同一府的常赋根本不足以支付藩禄,请求朝廷解决。户部商议之后,决定将储藏在大同仓库的官店银22910两,以及向山西布政司借卖盐银1万两,一起用来发藩禄。

不久,杨志学又上疏了,说大同粮价昂贵,士卒无粮可吃,请求嘉靖帝发内帑。朝廷从户部太仓发银4万两,召商人输粟中盐20万引,以救大同。

嘉靖元年二月,宣府守军在操练之时,一些军士鼓噪,请求发欠粮,差点引起兵变。宣府巡抚李铎赶紧上报此事。大同巡抚杨志学也上疏说本镇军民缺食,公私匮竭,盗贼四出。户部经过紧急商议,临时给两镇每名士卒增加月粮一两,等麦子成熟之时就取消。又赶紧发官银20万两,买米豆,与银一起发放。又将应入通仓粮米十15万石,发给大同、宣府用作边饷。

嘉靖元年三月,又将卖在场额盐价银82500两,定给大同。

就在朝廷努力将粮饷输送于大同之时,大同发生了士卒鼓噪的事件。嘉靖元年七月,大同士卒因为无粮而鼓噪,为首五人被杀。

朝廷连连向大同输银送粮,为何总是不够,大同到底要花多少钱呢?前文我们所讲到的张文锦,他在担任大同巡抚之后向朝廷索要粮饷的一封奏疏给出了数据。

巡抚大同、都御史张文锦言,大同一岁经费,计银八十万四千余两,而奇兵、游兵、援兵岁不下万人,所费行粮、刍菽之值又计银三十余万两,本镇常赋所入及河东运司所输且不及经费之半,乞转发太仓银数万济春夏之饷。又言行粮料豆折银旧无定额,宜令定拟边城几处米石银七钱,米豆银六钱,内地五城各减一钱。户部覆议,发太仓银七万两,并下巡按御史追征张輗等没官银数万济之,折银例如拟。——(《明世宗实录》卷二十二,嘉靖二年正月庚申)

也就是说,大同一年的开销高达惊人的114万两。以至于大同本镇以及河东运司运来的粮饷不及所需的一半,只得靠朝廷救济,户部最终发银7万两,又将查处的赃银数万两一起发往大同。

这里说到了张輗等人的赃银,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大同一年花114万两,朝廷也觉得这件事不可思议,就派了御史下来核查。

嘉靖元年九月二十一日,负责核查宣府、大同的御史将一个贪腐案件上奏给朝廷。副总兵张輗以买草为由领取了41380两,这些银两大多数被其私吞。御史来核查数目之时,张輗没有那么多草,就命家人一把火烧了整个草场,一共烧毁了113万束草,让御史根本无从核对。

这么大一件事,并非张輗一人可以完成。经过核查,拨出萝卜带出泥,一大批官员牵涉其中,镇守大监马锡、苏瑨、监刘璟,分守李睿,前总兵官朱振、杭雄,参将麻循、谷堔、黄镇,锦衣卫指挥姚瓒,都指挥张杰,前管粮郎中陈溥、郑选、杨鏓等官员纷纷涉案。嘉靖帝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也犯了难,全部处理,大同官场基本山就被一网打尽了,那大同城还怎么守?所以就赦免了大部分官员,只是将主犯张輗、朱振下狱,并籍没了家产。

由于粮饷的缺乏,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也被用上。就在大同兵变平定不久,巡抚蔡天祐就以粮饷匮乏,上疏建议:大同、宣府、榆林、山西等处,凡是军官坐法者,可以交米赎罪,这个建议得到了嘉靖帝的同意,下令自今开始,军官犯罪,刑期一年,可以纳米十石赎罪还职,但不许再管具体事务。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同镇粮饷的缺乏,是自正德年间就开始的,嘉靖帝继位之后虽然朝廷上下都在试图用各种办法来补救,将大量的粮饷发往大同,但是由于大同所需实在太过庞大,朝廷也力不从心。而贪腐以及各种弊端的存在,是导致大同粮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至于大同城内的普通士卒,他们的生活困苦,行事彪悍,往往为乱。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