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15日,一名博主在网上发布的一条名为“文化盗用,救救中药”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之间无数媒体也纷纷发文,探讨近日来中药材价格飙升现象,并将背后原因归结于外资介入等。
可事实又是否究竟如此,这些媒体又是否以偏概全,还需细细探讨。
一、中药材的不合理暴涨?在视频中,博主讨论到,一个日资企业以2.5亿的高价,收购我国一家百年传承的中药企业,并且根据近期中药材价格的暴涨,猜测是否是境外势力试图通过商业手段,从而逐步掌握我国中药市场,把这一传统文化挪为己用。

图|中药材照片
在视频中,博主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视频封面大大的红字“文化盗用”也刺得人眼眶发痛,但针对她的猜测,结合这起事件的本身,只能说其中的煽动意味远胜于真实价值。
事实上,中药材虽然是药物,但也是商品,因此受到市场调控,价格随着市场波动也是情理之中。
不可否认,近年来,大部分中药材均在涨价。
早在去年,《每日经济新闻》就曾对中药材价格上涨进行过报道,并声称其价格像火箭一样窜升,有的中药材一年上涨幅度甚至超过800%。
毫无疑问,中药材价格的上涨并不是猛然兴起的,而是始终存在的现象之一。

图|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
而在这篇报道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的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
从不同中药材商贩口中了解到,中药材上涨行情实际上是从2020年初,也就是疫情爆发之后开始的。
这场疫情,使得普通人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相应的保健需求也从而增加,药材也自然就有了更大的市场。
而中药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曾在疫情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又由于其药物性质,非常满足人们日常提高免疫力的需要,其价格上涨也是情理之中。
最为明显的就是,有关治愈风寒以及润肺的药材,近年来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不过在采访中,这位老板也表示,确实存在部分药材突然上涨的情况,并且是毫无原因的。
“大概就是有人在像炒股票一样,对中药材进行炒作吧。”
这是这位老板的理解,那是否恰好与视频博主猜测吻合,确实有外资试图介入国内中药市场呢?
可事实上,调控中药价格的依旧是市场。

图|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档口堆放的中药材
在疫情期间,跨境物流受到极大冲击,中药材并非完全由国内生产,部分进口药材也因此中断了运输途径,从而促使进口药材价格上涨。
而今疫情虽已得到显著控制,国内基本开放,但是跨境物流的恢复,以及各类贸易的通畅也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
中药材是药材,却是靠天收的药材,频繁的自然灾害也会相应的导致部分药材减产,特别是对环境要求苛刻的药材,产量也会大大减少,药农的种植成本不断上涨,其供货价格也会相应上调。
再者,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并非一句空谈。
中药材的价格实则和其他农作物价格相同,皆具有周期性。
一旦某样药材持续低价,大批药农便会放弃该类药材的种植,而随着供货减少,药材量下降,重新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类药材的价格又会重新上涨。
换句话来说,如今在中药市场上,中药材价格飙升是在一定疫情刺激下产生的、合情合理的市场现象。

图|中药指数走势
当然,除了市场,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颁布与实施,也是推动药材上涨的原因之一。
《药典》中对各类药材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分化,中药材的合格标准已有了,明确指标。
而在“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上,不合格药材逐渐被淘汰,价格相应下降,合格药材则成为了相应用药单位的首要选择,价格上涨也是自然而然的。
而2021年,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强调要支持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国家政策,往往是市场以及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指向标。政策上的倾斜,显然有助于释放目前中医药发展活力并且帮助适宜中医药服务企业获益。

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利好政策的出台,加之大部分中药企业产品并未进入采集,拥有较大的定价自主权,两个因素堆叠,中药板块火热也是情理之中。
也就是说,尽管在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原因中,企业同样是一大幕后推手。
但与视频博主的猜测不同,与其说是外资企业试图介入,不如说本性逐利的企业,在近些年来的市场需求与政策偏向中,窥见了中药前景,从而进行介入,对部分药材进行囤积,进而导致药材价格波动。
二、收购案背后的真相那中药材价格的暴涨是市场、政策与企业三只手共同促成的结果,一个日资企业为什么又要花高价收购我国的百年传承中药企业?
并且这家名为“津村药业”的企业,还是一家主营业务为汉方药的企业,它收购紫光辰济药业的目的究竟为何?

图|AnswersNews2022排名
事实上,津村药业并不是日本药企中较大型的企业,根据日本药企行业门户网站去年统计,津村药业仅排在20位。
而他的销售额与排名前三的药企相比,甚至不足其中任意一家的十分之一。
换而言之,津村药业在日本药业市场份额可以说少得可怜,仅占3%不到,而这恰好也是日本药业收购我国中药企业的目的。
一家以汉方药,也就是中药为主营业务的药企,他们的业务单一,无法立刻进行转型,从而为企业谋得生存能力。
又在本地市场无法继续开拓,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目光自然也就转向了,最有可能谋得市场的地方——毫无疑问的中国。
根据2021年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中药销量最大的市场。
在日本市场面临岌岌可危市场份额的津村药业,自然也看见了这个发展机遇,使得其跨国收购,从而在中国的中药市场上分一杯羹。

至于津村药业为什么选择收购紫光辰济药业,就不得而知了。
如若留心2023年的中药十大品牌,便能发现这上面并无这家百年药企的名字。
进一步查询这家企业注册的医疗药品数量以及贡献率,其实也都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简单来说,这家所谓的百年药企,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小微型中药企业。
而受到大部分网友指责的“2.5亿”低价收购,也不过是无妄之灾。
要知道,根据数据统计,即便在零几年至18年期间,将一种新药推向市场的中位成本为9.85亿美元,平均成本为13亿美元。
即便减去失败项目的支出,那成本中位数也在3.19亿美元左右。
显而易见,津村药业所支付的2.5亿人民币收购金额,在如今的市场上,甚至不能溅起一点水花。

图|津村药业照片
商人以利益为先,如果这个号称百年中药厂的紫光辰济药业,确实仍有极高商业价值,又怎么会被负责人以如此低价“贱卖”呢?那自然就是形势所迫了。
事实上,出售紫光辰济的同方药业集团明确指出,紫光辰济盈利能力微弱。
而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在2022年发布的《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也给目前中药市场敲醒了警钟。
这项文件一旦落实,就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中成药大量采购即将来临,那么国家对中药价格的保护政策也将随之消失,失去自主定价权的药企,其利润也会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前景下,紫光辰光这类小微企业被收购,也是在所难免。
那么津村药业选择收购紫光辰济的目的也就真相大白,他们急切需要收购中国药企来拓宽中国市场,而濒临即将被市场淘汰的紫光辰济也就恰好赶上了风口。

图|紫光辰济药业
如果脱离网上沸沸扬扬的民族中医论,这件事情只是一起简单的商业并购案而已。
当然,即便从传承中医角度出发,单从这一起案件也并不能支撑视频中“文化盗用、救救中药”的观念。
事实上,津村药业于2021年收购的天津盛实百草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才是真正的大型中药药企。

它不仅是中药十大品牌之一,而且还是中国最大中药出口商,津村药业对它的收购价也高达12亿,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起收购案反而更加值得人注意。
而这两起收购案也并非全权归津村药业所有,收购这两家企业的是一家名为“平安津村药业有限公司”的机构。
实际上,这家公司正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与津村药业在2017年成立的合作项目,是一家中日合资公司,而中国平安持有其中44%的股份。

图|平安津村药业有限公司股权结构
那么,被这样的公司收购,又如何称得上是把中医变为日本的?又为何能将出售紫光辰济药业的行为定性为抛弃传统文化呢?
归根结底,紫光辰济收购案的沸沸扬扬,也无非是各路媒体的推波助澜,用这样的一面之词
添油加醋,将民族主义扣在了商业并购上,以普通人的爱国之情来为自己的言论增加流量而已。
而这类新闻的铺天盖地,也在侧面印证了当前中药的尴尬局面。
受种种因素影响,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实际上比普通人想象的更为低。
而近些年中药价格的飞涨,也是在国家政策保护下,受资本倚重发展起来的结果。可单纯的炒作药材,政策扶持力度一旦降低,那我国的中药市场又该何去何从?

图|网络舆论讨论
再者,紫光辰济案的热度虽证明大家仍旧对中医、中医给予厚望,但是却只有少数人愿意真正了解事情真相,从根本上理清当前中医药发展现状。
媒体收获了流量,网友抒发了爱国之心,唯独真正面临困局的中医药无人在意。
归根结底,如若希望我国中医药有切实发展,与其关注挣扎参半的媒体,不如切实以行动支持中医药发展,将目光放在国家出行的每条政策上,鼓励更好的中药药企出现在市场上,引领着整个行业奋进。
另一方面,与其将舆论压力给予这类正常市场行为,不如多加关注个体在中医药产业的实际发展。
中医、中药能传承至今,离不开我们的文化优势,也离不开我们的地理优势,但是屡屡出现收购现象,无疑也证明当前的市场下,存在着部分中医药企业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窘境。
因此,民众的呼吁之声固然重要,政府的实际行动更为珍贵。
如何利用政策引导当地中医药特色发展、创新传承,如何改善当地地理环境,引导技术发展为中药材生长提供更大可能,才是更为重要的话题。
同样,中药药企也不能只将希望寄托于政策倾斜,随着时代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现代人生活节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中药得到更多人认可,走出国内市场,才是中医药破局的关键。